海豐八景

海豐八景

舊汕尾市海豐八景是指“蓮峰疊翠”、“銀瓶飛瀑”、“龍津漁唱”、“麗江月色”、“萬壽曉鍾”、“鳳河晚渡”、“長沙夜雨”、“海門潮聲”。這八景展現了汕尾山水的壯秀,風光的奇媚,古蹟的神幽。大約山川靈秀,自然結撰,以供吟眺耳,故而名之。目前除了前五個景點現在還在海豐、後面的三個分別位於今深汕特別合作區和市區

地理環境

汕尾市舊海豐八景:“蓮峰疊翠”、“銀瓶飛瀑”、“龍津漁唱”、“麗江月色”、“萬壽曉鍾”、“鳳河晚渡”、“長沙夜雨”、“海門潮聲”。這八景展現了汕尾市 山水的壯秀,風光的奇媚,古蹟的神幽。但這八景得名不知何時,命名者不知何人,除了前五個景點現在還在海豐、後面的三個分別位於今深汕特別合作區和汕城區,大約山川靈秀,自然結撰,以供吟眺耳,故而名之。

北部和西北部是層巒重疊的山嶺。東蓮峰疊翠海豐地形背山面海,北高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北和東南部是丘陵地帶。中部和南部濱海地區是河流沖積而成的塊狀平原。北部和西北部的蓮花山脈主峰海拔1337.3米,列峰如蓮,其山勢微抑而起,為蓮花峰。“蓮峰疊翠”一景就因峰似蓮花,林木滴翠而得名。

銀瓶飛瀑銀瓶山是蓮花山脈的向南延伸,位於蓮花峰之後,四時產茶,瀑布懸練,峭峙千仞,其頂絕銳,猶如建瓶,其景頗為壯觀。龍津漁唱海豐地勢由於北高南低,河流均由北向南流注入海,

海城東部的龍津河,發源於銀瓶山,流至小金籠山(鹿境)合赤岸河大小液河之水匯為三江。龍津河過去水清且深,魚多蝦眾,因而漁船穿梭網捕,時可聞魚唱水歌。尤其是夜晚,唱韻更美,故曰“龍津晚唱”。龍津河上有一龍津石橋,始建於明代天順七年(1463年),全長80米,它不僅為龍津河增色添彩,還為賞聽漁歌和觀覽水景者添置了好去處。麗江月色赤岸河在海城東郊5公里處,流經陶河港分為東西溪,東溪流入碣石灣,西溪則流至鹿境匯入麗江。

麗江江面較寬,水清、波微,每當月明之夜,朗月印江心,波光瀲灩,景色明媚,令人陶醉,引人遐思,富有詩情畫意,故稱之為“麗江月色”。萬壽曉鍾萬壽寺原址在海豐縣城西部,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改建於縣城北側。明末清初,原戶部郎中黃守謙不願降清,其府第被充作逆產。

清順治八年(1651年),把黃府北側改建為萬壽寺。當年鑄造一生鐵鐘,重200餘公斤,上面鑄有“阿彌陀佛”、“風調雨順”、“囗囗鑄造”等銘文。僧門祀佛,暮鼓晨鐘,此鍾每天清晨調敲響,其聲響亮,遙聞十里,稱頌為“萬壽曉鍾”。

鳳河晚渡鳳河渡是惠、潮官道的必經路口,為官辦渡,由官府出錢造船,雇用渡夫,宿於渡口,使過往行人早晚有渡,且免交渡費,故稱“鳳河義渡”。清代鹹豐元年歲次辛亥(1851年)孟秋,豎一石碑於現在深汕特別合作區赤石鎮深涌村鳳河渡口,上刻“鳳河義渡”四字,並附刻“貴客往來不用給錢”。此處河面寬闊,西側山坡上蔥松翠綠,沿河竹影倒懸水中,每當夕陽西下,彩霞相映,山光水色綺秀清麗,亦稱“鳳河晚渡”。

長沙夜雨長沙,是指 汕尾市城區馬宮鎮長沙村。長沙猶如半島突伸海中,與海豐縣梅隴鎮的梅尖村隔一小海峽相望。長沙三面臨海,海灘儘是微沙,夜裡風卷微沙,揚起的微沙繼又紛紛落下於屋頂、船蓬和焦葉等,令人誤認為雨聲,大有“月明午夜生虛籟,誤聽風聲是雨聲”的意境,別有一番詩情畫意,故稱“長沙夜雨”。

海門潮聲 深汕特別合作區鮜門鎮一名海門,海濱多是岩岸,岸邊多礁石,故潮汐湧來,拍擊岩岸與礁石,大有“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詩意,其潮聲雄亮偉渾,煞有氣勢,故有“海門潮聲”之稱。

蓮峰疊翠

北部和西北部是層巒重疊的山嶺。

東蓮峰疊翠海豐地形背山面海,北高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北和東南部是丘陵地帶。中部和南部濱海地區是河流沖積而成的塊狀平原。北部和西北部的蓮花山脈主峰海拔1337.3米,列峰如蓮,其山勢微抑而起,為蓮花峰。“蓮峰疊翠”一景就因峰似蓮花,林木滴翠而得名。

最先給海豐八景命名的是惠州人吳高:吳高(約1406—1468),字志高。歸善縣(今惠州市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人。明宣德八年(1433年)進士。官至刑部主事員外郎、福建左參政。曾參與編纂明《惠州府志》。嘉靖版《惠州府志》稱其“致仕歸,杖履幅巾,徜徉山水,惠陽風物陶寫殆盡。”有《半徑樵歸》詩被錄入《明詩綜》:“荷葉蓋頭歸,知是前溪雨。好鳥如有情,對人相慰語。明日仍復來,山靈不厭汝。”明、清《惠州府志》和康熙《博羅縣誌》存其《第一江山亭記》、《石埭山》、《詠劉判官死節》、《上界第一峰》、《蓮峰疊翠》、《麗江月色》、《鳳湖晚渡》、《萬壽曉鍾》以及《題卓錫泉》詩等作品,《古今圖書集成》收其佚文《惠州修路記》,所記宋代惠州水東(今惠城區橋東)修路之事,史料價值頗高。道光《廣東通志》有傳。在海豐遊歷時也留下不少詩篇,“是‘海豐八景詩’的始創者。

銀瓶飛瀑

銀瓶飛瀑銀瓶山是蓮花山脈的向南延伸,位於蓮花峰之後,四時產茶,瀑布懸練,峭峙千仞,其頂絕銳,猶如建瓶,其景頗為壯觀。

龍津漁唱

海豐地勢由於北高南低,河流均由北向南流注入海,海城東部的龍津河,發源於銀瓶山,流至小金籠山(鹿境)合赤岸河大小液河之水匯為三江。龍津河過去水清且深,魚多蝦眾,因而漁船穿梭網捕,時可聞魚唱水歌。尤其是夜晚,唱韻更美,故曰“龍津晚唱”。龍津河上有一龍津石橋,始建於明代天順七年(1463年),全長80米,它不僅為龍津河增色添彩,還為賞聽漁歌和觀覽水景者添置了好去處。

龍津漁唱 龍津漁唱

龍津河途經海豐縣城建成區北起二環路北橋(攔河壩)南至二環路南橋(龍山),全長2.85公里,自然河床寬30至50米。由於年久失修,該河在篤志圍村以南河道淤積嚴重,兩岸垃圾成堆,河水嚴重污染,浮蓮雜草叢生,水質黑臭,水量乾涸,變成了一條“死河”。1992年,海豐縣通過縣財政撥款和社會集資方式,投入850萬元,完成了龍津河治理第一期工程,主要項目為兩岸篤志圍村至新橋、東岸茗園路至新橋的拆遷、路基平整以及兩岸護堤420米、西截污溝400米的建設等。1996年5月,龍津河二期整治作為當時的一項“民心工程”付諸實施,工程包括引水沖洗、清淤竣深、築堤立欄、截污溢洪、兩岸築路、園林綠化等6個部分,總投資2760萬元,於1997年全線竣工。經過兩次整治後,龍津河恢復了“龍津漁唱”美名:碧水蕩漾、漣漪綿綿,兩岸鬱鬱蔥蔥、群樓屹立,河光燈色相互輝映,成了人們的一處憩息休閒寶地。1998年8月,該處被省命名為“環保教育基地”。令人欣喜的是,目前,龍津河三期整治工程也已動工。

麗江月色

麗江月色赤岸河在海城東郊5公里處,流經陶河港分為東西溪,東溪流入碣石灣,西溪則流至鹿境匯入麗江。麗江江面較寬,水清、波微,每當月明之夜,朗月印江心,波光瀲灩,景色明媚,令人陶醉,引人遐思,富有詩情畫意,故稱之為“麗江月色”。

萬壽曉鍾

萬壽曉鍾萬壽寺原址在汕尾海豐城西部,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改建於縣城北側。明末清初,原戶部郎中黃守謙不願降清,其府第被充作逆產。清順治八年(1651年),把黃府北側改建為萬壽寺。當年鑄造一生鐵鐘,重200餘公斤,上面鑄有“阿彌陀佛”、“風調雨順”、“囗囗鑄造”等銘文。僧門祀佛,暮鼓晨鐘,此鍾每天清晨調敲響,其聲響亮,遙聞十里,稱頌為“萬壽曉鍾”。

鳳河晚渡

海豐八景 海豐八景

鳳河晚渡鳳河渡是惠、潮官道的必經路口,為官辦渡,由官府出錢造船,雇用渡夫,宿於渡口,使過往行人早晚有渡,且免交渡費,故稱“鳳河義渡”。清代鹹豐元年歲次辛亥(1851年)孟秋,豎一石碑于海豐縣赤石鎮深涌村鳳河渡口,上刻“鳳河義渡”四字,並附刻“貴客往來不用給錢”。此處河面寬闊,西側山坡上蔥松翠綠,沿河竹影倒懸水中,每當夕陽西下,彩霞相映,山光水色綺秀清麗,亦稱“鳳河晚渡”。

長沙夜雨

長沙夜雨長沙, 海豐縣馬宮鎮(今汕尾市城區)長沙村。長沙猶如半島突伸海中,與海豐梅隴鎮的梅尖村隔一小海峽相望。長沙三面臨海,海灘儘是微沙,夜裡風卷微沙,揚起的微沙繼又紛紛落下於屋頂、船蓬和焦葉等,令人誤認為雨聲,大有“月明午夜生虛籟,誤聽風聲是雨聲”的意境,別有一番詩情畫意,故稱“長沙夜雨”。

海門潮聲

海門潮聲,海豐縣鮜門鎮一名海門,海濱多是岩岸,岸邊多礁石,故潮汐湧來,拍擊岩岸與礁石,大有“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詩意,其潮聲雄亮偉渾,煞有氣勢,故有“海門潮聲”之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