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湖

海珠湖

正在建設中的海珠湖是海珠區蓄洪補水人工湖,其水面面積達1500畝的廣州第二大人工湖。海珠湖位於廣州新中軸線南端,東臨新光快速路,西鄰廣州大道南,北靠新滘南路,南臨環城高速路、南洲路,處於5條公路圍成的“井”字型中間(即安成圍一帶地區),占地面積110公頃(即1650畝),投資估算9.8億元,其中征地拆遷預算為8.6億元。湖區可直接輻射到龍潭果樹公園和東風果樹公園,成為萬畝果園不可多得的水滋養源。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海珠湖位於 廣州新中軸線南端,東臨 新光快速路,西鄰 廣州大道南,北靠新滘南路,南臨環城高速路、 南洲路,處於5條公路圍成的“井”字型中間。
猶如被 珠江前後航道這雙溫柔的雙臂環抱的一顆明珠, 海珠島是承載著一段因水而生、因水而立、因水而興、因水而名的歷史,海珠與水可謂結下了不解之緣。而今天,作為 海珠區有史以來最大的水利工程,海珠湖的修建將人們的目光再次引向這座古老的 水城。在廣州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指導下,海珠湖即將於今年9月底完成第一期湖區建設,石榴崗河等六條河涌將可引海珠湖水進行補水,而廣州新中軸線南段上將增添一顆真正的“綠心”。

項目規劃

海珠湖項目最初叫做“海珠雨洪調蓄區工程”,出於建設雨洪調蓄區的需要,它是海珠區治水工程中調水補水體系的核心部分,而不是單純為挖湖而挖湖。在對海珠湖項目進行規劃的過程中,有人就提出,既然是要做水利工程,為什麼不進一步利用好水?由於海珠區本身島區的特殊性和城市發展的需求,為什麼不能幹脆也將海珠湖建設納入景觀建設的考慮範圍內呢?洪澇來時可以作為 蓄洪區,洪澇去時又可以作為休閒區,於是才有了今天海珠湖的具體 定位和建設理念。

建造目的

海珠區地勢平坦,四面環水,由西向東流淌的珠江前、後航道將其包圍,水面率達到18.04%,位居 廣州市中心城區之首。然而,隨著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區內不透水面積不斷擴大,徑流量的增加,加大了河涌的排水壓力,“水浸街”現象頻發。2008年,廣州市市委、市政府提出“舉全市之力推進污水處理系統、調水補水和河涌綜合整治工程”,並向各區下達了治水任務書。在海珠區的治水任務書中,海珠區雨洪調蓄區(即海珠湖)是治水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海珠湖的建設,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朱小丹,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市長 張廣寧等領導多次指示要加快海珠湖的建設;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蘇澤群同志親自審定海珠湖的規劃方案。海珠區委、區政府把建設海珠湖的任務作為治水工作重中之重的大事來抓,全力推進建設步伐。
其實,早在2005年11月,海珠區就從水利角度,考慮建設一個能夠綜合調蓄全區水網的“雨洪調蓄區”。隨後,這個構想中的“雨洪調蓄區”輪廓逐漸清晰,漸漸變成了今天規劃建設的海珠湖。
海珠區水網密集,然而在快速的城市化過程中,很多河涌或成了斷頭涌、或河道淤塞,由於水動力不足,河湧水流緩慢,有些地方甚至成了死水,加上大量污水直排到河涌,從上世紀90年代起,海珠的水網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要解決水環境污染的問題,一方面要截污,遏制“黑龍”;另一方面要解決河湧水動力不足的問題,把“死水”變成“活水”。2005年至2008年,廣州市水利科學研究所進行了一系列海珠區水資源調度試驗,發現利用珠江感潮的水動力,通過海珠湖科學合理的調水補水,海珠區的水環境可以得到有效改善。
“我們並不是簡單花大把的錢去挖個湖,海珠湖的開發首先是出於對海珠區整體水利工程建設的考慮。”針對海珠湖項目的動工,區政府負責人解釋說。“排洪排澇、連通水網、調水補水,這才是海珠湖的三個最基本功用。”
海珠湖在水環境改善方面主要有三個作用:其一,是解決城市防洪排澇的問題。其二,通過開挖湖區,連通整個海珠區內水網,使幾大河涌與雨洪調蓄區相連,共同發揮調蓄作用;其三,是調水補水的需要,海珠區內部分河涌屬於斷頭涌,現有的水動力無法滿足補水需要,就要通過人工調水補水到上游。
“海珠區是廣州市區內河涌最多、水閘最多的區域,由於海珠湖周邊6條主要河湧水動力處於末梢,水質又尤其差。為了改善種狀況,修建海珠湖就顯得尤為重要。”廣州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院長 黃紅向記者解釋,海珠湖修建完工後,湖水經淨化將被注入上遊河涌,同時將通過修建雙向泵站利用人工動力實現調水補水。“到時候既可以從湖區向河涌補水,也可以在河涌遇到洪澇後開放水閘實現排水。”

主要功能

既然不是 濕地公園,又絕不是死水一潭,那么海珠湖的功能定位就顯而易見了。首先,它不同於廣州現有的流花湖、東山湖,這兩個湖目前只作為景觀湖,水體是死的,而海珠湖有獨立的水網系統,可對周邊的河湧起到補水的作用,同時具有雨洪調蓄、引水、生態、 濕地休閒旅遊等功能。海珠湖 規劃用地面積2248.3畝,其中湖心區1422.6畝(水面面積795畝,陸地面積627.6畝),綠化配套用地825.7畝。根據雨洪調蓄初步分析計算結果,海珠湖調蓄範圍為7.78平方公里。結合周邊幾條河涌本身的涌容,當海珠區發生20年一遇洪水時,可以降低周邊河涌的內澇水位約0.10米。可以對處在枯水期的河湧起到補水的作用,解決上遊河涌截污後河涌乾涸和水質黑臭的問題。
“平常這個 人工湖作為景觀湖,周邊打造成公園的模式,供市民休閒娛樂;雨水充足時,人工湖周邊30多平方公里的範圍將起到集納雨水作用;氣候乾旱時,可以通過管道將人工湖的水抽調到上遊河涌,進行補水。”海珠區有關負責人說。近期實施雨洪調蓄、生態保護項目,將對海珠區生態補水、納潮、蓄潮起到重要作用,進一步改善區域水環境,調節區域小氣候,實現 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值得一提的是,海珠湖還將對其東邊的萬畝果林的保護起到積極的作用。由於近年來不少河涌淤泥沉積,河床升高,萬畝果林的部分樹木根部常年被淤泥浸泡,且河水污染嚴重,對果樹生長很不利,等海珠湖建成後,整個生態環境會變好,果樹生長狀況也將大大改善。

建設設計

在中心城區開闢雨洪調蓄區必須慎之又慎,光為了論證海珠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關部門就多次組織去 杭州南京東莞佛山等城市調研取經,結果由於海珠區內河涌多為寬敞型,如 黃埔涌和石榴崗河的平均水面寬度都達到100米左右,不適合建濕地公園,因此最終決定興建一個人工湖。
從初步選址規劃上可以看出,海珠湖四周與石榴崗河、大圍涌、大塘涌、上沖涌、楊灣涌、西碌涌共6條河涌相交匯,形成“一湖六脈”的格局。打開海珠區水系地圖不難看出,海珠湖大可利用淋沙涌和後滘涌圍成的區域,湖岸從楊灣涌與後滘涌交匯處開始,沿淋沙涌的右岸往東至淋沙涌與石榴崗河交匯處,再沿後滘涌的右岸往西至楊灣涌,形成一個圓形狀的湖區。其中的要素構成必須體現和弘揚 嶺南水文化,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為市民提供親水、娛樂空間。
根據海珠區有關負責人的要求,海珠湖的建設要儘量保護好原有生態,做到景觀、生態、人工建設的有機結合。目前,該項目已進入設計招標階段,最快將在今年6月動工,力爭明年6月底前主體框架成形,建成後水面面積約有1500畝,將是廣州第二大人工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