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簡介
海河平原位於中國河北省境內。又稱河北平原。北起燕山山脈,南到黃河,西起太行山脈,東到渤海。是華北平原的北部。主要由黃河和海河等沖積而成。地勢低平,海拔由100米左右降低到渤海沿岸的3米左右。窪地和泊淀面積寬廣。比較著名的有山東臨清西窪地、聊城北窪地,禹城大黃窪地,河北白洋淀、文安窪、衡水湖等。其中以白洋淀最大,面積約500平方千米,素稱魚葦之鄉。
地理位置
海河平原北倚蒙古高原與東北平原,東臨大海,西以太行、王屋山與山西高原為界,南以黃河毗連黃淮平原。包括今北京、天津與河北省大部(冀北山地、張北高原除外),山東省黃河以西以及河南省黃河以北的地區。海河及其五大支流白河(潮白河)、永定河(桑乾河)、大清河(唐河)、滹沱河(子牙河)、大運河(衛河),有如扇狀流貫其間,地勢低洼,故稱之為海河平原區或河北平原區。
氣候
整個區域屬於暖溫帶濕潤或半濕潤氣候。冬季乾燥寒冷,夏季高溫多雨,春季乾旱少雨,蒸發強烈。春季旱情較重,夏季常有洪澇。年均溫和年降雨量由南向北隨緯度增加而遞減。尤其在夏季季風迎風面的丘陵地帶,這種夏季暴雨的現象更為明顯,再加上海河本身淤塞嚴重,因此,常形成洪澇災害。年降雨量的變化甚大,集中在單一季節的情況越北、越內陸,越明顯,雨量變率往往達百分之三十左右。
行政區
就現行的行政區劃包括有:北京、天津兩市,河北省大部份,山西省東部,山東、河南兩省北部,以及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的一小部分。平原上的主要城市有北京、天津、石家莊、唐山市等,其中北京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1963年以來,海河全流域已建立大、中、小型水庫1000多座,並開挖和疏浚河道,修築防洪大堤,增加和擴大河流的入海口,基本上免除了平原的旱、洪、澇、鹽、沙的災害,大片荒鹼地成為良田。產小麥、棉花、雜糧。
水系
概述
整個平原上有海河、灤河和徒駭馬頰河等三大水系。其中,海河是此區域最大河流,主要支流有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運河五大支流,於天津附近匯聚入渤海。整個海河平原的範圍西以山西高原與黃河流域接界,北為蒙古高原,東北與遼河流域接界,南面黃河,東臨渤海,流域面積達到三十一萬平方公里。
淀和泊眾多
海河平原是以淀和泊眾多而得名。這是因為黃河在歷史上曾多次北流,劫奪了海河各大支流河道入海,或者把本來由西向東入海的河流截斷,使集中到北面低處天津附近匯合成為海河,然後入海。所以,今天的海河水系象一把扇子那樣,海河是扇柄,五大支河(永定、大清、子牙、衛河、北運河)扇形散開。由山西黃土高原流下的河流更有大量沙泥帶下,沿途形成“懸河”或“自然堤”,於是,平原地面實際上是布滿不少洪水分流的高河床,形成不少脊狀高地和槽形凹地。雨季五河洪水齊來,流量達5,000秒立方米,而海河排洪能力只有1,500秒立方米。因此,洪水泛濫,凹地積水便成為淀和泊了。如著名的南泊(即大陸澤)和北泊(即晉寧泊),東淀(即三角淀)和西淀(即白洋淀)等。解放初(1960年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窪淀還有十三個。而在古代窪地更大,可占平原面積七分之一。宋代且連合淀泊,積水成池,以抵抗金人的南侵。這是海河平原和其他平原不同之點。因為沿海還有由瀉湖所成窪地在內之故。如七裏海、南大港、北大港等,即為瀉湖所成窪地。
大陸澤
南泊古稱大陸澤,相傳是大禹引黃河所入的低地,唐時南北30里東西20里,今已淤為平地;巨鹿古城1108年被淹,深埋地下二丈多深處(1919年發現),為內丘到邯鄲間九河所匯低地,即在太行山流下沙河等扇形地前緣凹地所成。北泊即晉寧泊,現亦乾涸,洪水期才有10平方公里水面。南、北泊2,000年前是相連的。合稱“大陸澤”。東淀即三角淀,受大清河泛濫而成,故又稱“溢流淀”,由於每年淤沙達1,200萬立方米,故1958年時已成季節湖了。西淀即白洋淀,面積50萬畝(1958),由143個小淀組成,低水期還有4~7米水深,為永定河和滹沱河扇形平原間窪地。蓄洪、航運、水產都很出色,有“華北明珠”之稱,由1965年起,已經乾涸六次,故亟應恢復。
文安窪
此外,最大的窪地文安窪,正是各河匯流的中心區,故積水面積特大,水深可達8米。這裡古代是個海灣,古禹河即入此海。海跡窪地還有黃莊窪。可見海河平原是由三部分組成,即沿海為海積平原,中部為河積窪地,西部為太行山山足平原。
地形
扇形平原
沿太行山山足有一列大小不等的扇形平原:主要有北京所在的永定河扇形平原,石家莊所在滹沱河扇形平原和唐山市所在的灤河平原。
北京所在正是永定河扇形平原的中心。扇頂在三家店附近(90米),到通縣(25米)降低,扇形平原半徑60~80公里。今天北京市區河渠都是引自永定河和東北面的溫榆水,河道呈扇形放射狀水系。如按北京飯店下古樹年齡為12,000多年計,平原加積速度為每年淤高1.33厘米,古河床呈沙崗(地上河形),現存在7條,扇面上河流善變,故古代有“無定河”之稱(1651年前),計1698~1864年的166年間共改道16次。固安以下海拔降為20米,有利於運河的開築。
石家莊所在的滹沱河扇形平原是由滹沱河沖積而成的,該河在漢代以前曾是獨流入海的。由於河源於山西黃土高原,河水帶來大量黃土,故河床在扇形平原上也成“懸河”,今天古河床所成崗地也高出平原4米之多。扇頂在平山(海拔120米),到鹿束降為25米,扇半徑110公里,北到定縣,南達高邑,河道在扇面上放射分流,北流青縣入海,或南入晉寧泊,或東北入文安窪(狐狸淀處)。計同磁河、沙河小扇形平原,合成一大的太行山東麓山足平原。它的擴大,也是迫使黃河向東遷移的原因。在扇形平原間低處,往往又在石灰岩區出現自流泉水,因為太行山東側為古生代石灰岩山地,大量地下水在山足湧出,著名的邢台百泉,邯鄲的黑龍洞泉都是例子。邢台百泉灌區面積今天更達40多萬畝,主要泉眼有百泉、葫蘆套、狗頭、黑龍潭、珍珠、達活、紫金等泉。泉眼湧水量每小時達500噸以上。
歷史資料
唐山市所在的灤河扇形平原更使渤海灣北部海岸向海伸展。由於這裡斷裂活動強烈,使扇形平原不斷向東遷移,由唐山市向東到昌黎間,有4~5期扇形平原發育,古灤河也由南下唐山,出黃莊窪、七裏海等海灣港汊區,扇頂在歷史時代才改由灤縣開始分汊。古河道可見到的還有10條之多。平原坡度也大,優點是土層不致鹽鹼化,缺點是易變。如東漢前灤河是在海陽縣西側入海,到了北魏時(466前)又改由碣石山南入海了,到明代河口又改在柏各莊入海。東漢時和北魏入海變遷之大,使《水經注》作者酈道元也不發覺,反而指責東漢記載錯了。這裡常變河道同燕山隆起、渤海下沉的新構造活動有關。唐山地震時產生藍光,即為斷裂強烈的表現。燕山加強侵蝕後,山地負重減輕,上升加強。大量沙泥又堆在海岸,負重增加,必然誘發斷裂線的重新活動。早在漢代即已記載海岸的輕微下沉,今天下沉還表現為海岸離岸沙堤被切蝕,如包繞扇形平原外的沙堤,就是因為海浪力量大,把大量河床來沙堆起成長條狀沙堤的;這些沙堤包繞著平原海岸,使這三角洲成為“侵蝕型三角洲”。長大的沙堤也可以被蝕成一斷續不連的小沙洲,如今天海上曹妃甸即已被潮沒,昔日有廟宇人居,是一條長大沙堤。這種情況反映了古代灤河是由此入海,並由豐富的沙源堆出這條大沙壩的。今天平原面積還有8,000平方公里。海岸因來沙多還能前進,如明代海口在柏各莊,今已離海18公里了。又如昌黎明代海岸在縣南15里,而今已距海50里。河道變遷在近代仍在進行,如由於上游水土流失,大量沙泥淤積,即引起河道變遷。近代三角洲向海發展每年平均可漲淤50米,海岸則漲淤10米。
沙堤、瀉湖平原
海河平原在海岸上形成了另外一種地形格局,這裡不少海灣形成的瀉湖和瀉湖乾涸形成的窪地。平原地面上又可見斷續相連的貝殼堆積所成的沙堤,表示古代海岸線所在的位置。如今天由天津到塘沽海口,即有四條貝殼沙堤保存,就是海岸不斷向海推進的結果。
海河平原沿海即為海岸平原了。南大港、北大港即為貝殼堤後的瀉湖所成窪地。天津在古代是個海濱區,因為在育嬰堂到同居鎮即有一條半埋藏地下的貝殼堤存在(4,500年前)。天津東面巨葛莊貝殼堤的年代,用C14測得為8,400±115年,在白沙嶺和泥沽又有一條2,200年的貝殼堤,其上有戰國時代文物;在海岸上還有一條貝殼堤,有唐、宋以後文物出土。
四條海岸線表示四個清水時期,因為貝殼要求水質較清才能生長,貝殼堤則要求有波浪作用的淺海環境,象今天那樣淺水泥灘是不能產生較大波浪動力,把貝殼堆高成堤的。換句話說,這四個時期,黃河不在這裡入海。黃河在大禹時是北入海的,故第一條堤可能是大禹治水前的。沿岸一條則顯然是黃河南遷後所成了,而第三條堤也說明這時黃河不在此地入海,即說明秦漢時黃河已在山東入海或更南下淮河入海了,這和歷史記載相符合。只第二條貝殼堤表示殷商時水清還未有黃河在此入海。
整治
平原現狀
由於地下水超采嚴重,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等原因,自20世紀60年代在河北邯鄲發現地裂縫以來,海河流域平原區已發現地裂縫200多條,主要分布在天津、唐山、保定、廊坊等地區,其規模由長達數米到500米,最長達數千米。河北省柏鄉縣地裂縫,始發於1996年,到目前為止,這個地裂縫已長達8000米,可見深度為1.5米,寬度為半米以上,且深度和寬度仍在擴大。
海河流域平原區地裂縫主要由構造裂縫、塌陷伴生裂縫、地面沉降裂縫和脫水乾裂縫類型組成。其中,開採地下水引起地面不均勻性沉降,產生地面沉降裂縫;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產生了脫水乾裂縫。海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嚴重是造成地裂縫產生的主要原因,超采地下水還帶來地下漏斗形成、濕地湖泊乾涸、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
水系的整治
水患原因主要是由於古代黃河北流,破壞了原來平原水系平行東流的規律所致。因此,根治之法,就是恢復平原上各河東流入海,減輕洪水集中天津一道入海。天津以下,由於洪水集中,河道向曲流發展(有72沽),常成澇區,並使天津每年水淹上街,如1939年天津大水,淹116個縣,經濟損失巨大。內部平原如黑龍港區也是個“南北七十二連窪,淹了上窪淹下窪”的內澇區。平原各河汛期20,000秒立方米洪量,排洪水道只約4,000秒立方米(1970),故“夏汛秋澇”已成規律,“春旱起鹼”也很常見。這種“洪、澇、旱、鹼”四大害都要解決。
改變扇形水系缺點的辦法是開“減河”,和在上游築水庫、造林。減河包括各大支流的新渠、新河在內,還有排河。大致恢復各河東流入海情況。在1970年已可排洪近30,000秒立方米(主要為漳衛新河、北、南排河、捷地減河、子牙新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等),鹼地也隨著獲得較好解決;但是旱害仍未解除。
海河平原在半旱區,雨期在6~9月,雨勢又大又連續,幾場大雨即需抗洪,過後每要抗旱。1920年大旱,98縣受災,春旱幾成規律。之後上遊興建水庫截去了不少水量,人口增加和工業用水又耗用大量地下水,致使天津市一些地面由於地下水減少而下沉,下沉量達1.5米,在華北平原上形成一個面積達7,000平方公里的吸水盆,地下水位低於外圍60米;再加上減河排去大量河水,因此,解決養活一億人口的海河平原的缺水問題,成為迫切需要研究的問題。把黃河的水引入平原,把長江的水北調,即“南水北調”,灤河水南調等,都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可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