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海林檎是較原始的有莖棘皮動物,體似林檎(沙果),又因海生,故名海林檎。萼部由許多多邊形骨板組成,板上具單孔、雙孔或菱孔。口孔位於萼頂中央或近中央處,肛孔位於其側,上覆以由小板形成的肛錐,二者之間有水孔及生殖孔。由口孔輻射出5條或更少的短食物溝。或具腕羽,莖不發育,有的完全缺失。中國奧陶紀地層中產有中國海林檎(Sinocystis)、橢圓海林檎(Ovacystis)等。
突出特徵
海林檎最突出的特徵是在萼板上具有小孔,稱為萼孔,其作用尚不清楚。推想萼孔可能與水管系統有關。萼孔可分四種類型:1)單孔——單個出現,散亂排列,2)雙孔——成對出現,同時常位於萼板上橢圓形小突起之上,3)孔菱——水孔排成菱形,在相鄰兩塊萼板上形成菱形區,菱形對邊小孔由萼板內的小直管相連通,4)櫛孔菱——與孔菱相似,但水管部分露出板面,形如櫛故名。
存活年代
海林檎存活於奧陶紀至泥盆紀,以奧陶紀、志留紀最繁盛。
生活習性
海林檎為底棲類生物,固著海底生活。
分類及化石代表
根據萼孔類型,殼體對稱程度,海林檎可分為兩目:
孔菱目
Rhombilera萼板具孔菱。時代分布為奧陶紀至泥盆紀。化石代表一Caryocrinites(胡桃海林檎)。中奧陶世至中志留世。
雙孔目
Diploporta萼板小孔為雙孔或兼有單孔。化石代表Sinocys#is(中國海林檎),產於滇西奧陶紀地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