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簡介
海南傳統民居的型制格局一般為獨立院落式磚瓦房,堂屋是其主體,也是家族的中心。挨著堂屋的左側是兩個小屋子,靠院牆的為廚房子,另一個為雜房,雜房放糧食或工具等。有的雜房也置床,子女多的家族女孩子也常住其間。對著廚房的是小院門,小院門也蓋成瓦房式,下雨天可以在那裡堆積或涼曬東西。緊靠院門而又靠著院牆的是柴火房,也是廁所,用來放置農具或置雞舍。不過,一般民居院落圍牆旁都種有果樹,這樣既起到了美觀、綠化作用,又可多陰涼,海南的熱天較長,果樹開花結果時節,總有沁人花香隨風潛入夜伴居民進入夢鄉。
文昌民居
文昌民居具有海南漢族民居中十分典型的特徵,這不僅反映在它普遍採用了具有濃郁海南特色的類四合院式平面布局,而且體現在它選用材料候的考究上,上個世紀得二三十年代,當海南民眾還普遍處在較為貧困的時候,文昌人藉助海外華僑眼光,已開始追崇時稱“紅毛灰”的進口水泥以及坤甸木等建房材料,在木雕、彩繪等房屋的局部處理上則更為精緻。
值得一提的是,在文昌的自然村落里可以普遍看到多進院落中和睦相處的鄰里關係,門相對、屋相連,前後一條線、高低有次序,以示同心不欺、平等相待。從外觀來看,多進院落中的這幾戶人家更像是一個密不可分的大家族,而在內里他們又都有各自的生活秩序和空間,海南民居外封閉內開敞的特點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其代表作品,當數會文鎮的十八行村古建築群。
文昌壁畫
文昌的人民喜歡比較住宅的裝飾,歷來建造房屋都有繪製壁畫的習俗。壁畫取材廣泛且鄉土氣息濃郁,二人物畫方面常見於祠堂祖廟,有象徵吉祥的龍、鳳、麒麟等。
關於民間住宅壁畫的布局方面,一般都是在門樓正中上端和兩端上牆,正廳橫廊人字檐,正廳大門西側上牆、房門拱和窗門拱籌處進行繪畫裝飾,這樣的布局使得整間住宅增輝添色,典雅莊重。
壁畫取材廣泛,鄉土氣息濃郁。人們最喜歡在住宅里繪畫民間流傳的吉祥物,如在正廳橫廊里常畫的有像征喜上眉梢的"喜鵲登梅";或是象徵高尚品德的松、竹、梅;意喻金玉滿堂的"金魚和海棠",表示連年有餘的"蓮花和鯉魚"等。正廳大門的西側上牆,如果畫"獅子戲球",窗門拱常畫的有像征延年益壽的松鶴及號稱富貴的牧丹花。而窗戶造型人們則喜歡雕塑成"喜喜 "字。其中有不少住宅壁畫更是紙灰泥浮雕,造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文昌人民的這些壁畫的色彩經久不褪,主要還是在於顏料的配製上。過去民間壁畫藝人採用的顏料是一種山坡上拾來的具有自然色的粉石,用米酒、赤糖配製調勻而成,現在隨著人們生活的不斷改善,建房很講究裝飾,民間壁畫藝人為了適應這種形勢,除了在題材、構圖、表現手法等方面,既繼承傳統的丹青高枝,又有創新,此外,還在顏色上下功夫,採用廣告顏料和大紅、孔雀藍等,所繪製的壁畫色彩更加鮮艷悅目。
瓊海民居
瓊海地處海南東部的平原地帶,瀕臨南海,地域開闊,自古以來這裡便是海南經濟文化發達之地。加積鎮在明清時,便是富賈四方的商埠。據史書記載,瓊海居民祖宗多來自福建。因而海南文化也是中原文化的延繼,反映在民居的型制和民俗上,它也必定與中原地區在有相同之處,但是由於時代的變遷,它們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特色。其民居格局型制不但受其時代文化的制約,也順應生活實用需要發展,而且還流露出了最樸實的審美需要。
瓊海的民居不是海南傳統民居中的唯一代表,但是它是海南民居中最為普遍的樣式。在瓊海的鄉土村落中,民宅是一個家族尊嚴的外在表現,民宅從開始的選址到以後的家族生活,都與民俗文化有著很大的聯繫,他們幾乎是把全部的價值觀和對生活的熱愛都融鑄到裡面去了。
住宅選址
住宅的選址只能在自己祖宗的地里,不能占別人的祖地。祖地是前輩人或買或開拓出來的,有永久的繼承權。對住宅的營造,家家戶戶都是極為重視。造房子之前,請來陰陽風水先生看風水定陰陽,風水先生根據住宅型制和選址的地勢風水來確定住宅的朝向,然後擇起良辰吉日,祭祀土地爺,祭祀祖宗,這才動土營造。這時候同宗同族的男男女女都來幫忙,即使是嫁出去的女兒也牽兒帶女回來。這種帶有迷信色彩的民俗禮儀一直相伴一個家族興旺到衰敗的全過程。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業社會中,“禮”對人們的行為的約束同時也反
堂屋是住宅的主體,它比其它房子都要寬敞高大,在院落中顯得特別突出。堂屋分為二部分,中間為客廳,客廳里設有三殿堂,供奉祖先神位。年時節下,生辰忌日,都在這裡設祭行禮;婚喪大典也在這裡舉行;平素若有貴客臨門,也在這裡接待。出嫁了的女兒回娘家一定得經過正院門然後進入堂屋拜見父母。由此可見堂屋是宗法制家族的象徵,是家族的禮制中心、教化中心。有海南諺語體現:上室教子下室知。
當地習俗
當地習俗是,只有兒子才能繼承堂屋,且如有多兄弟的,只有大兒子才能繼承堂屋。如兄弟折產分居,新屋必須有堂屋才算是真正有了新家。結婚嫁娶時,女方最為關心的是對象有沒有自己的堂屋。
海南傳統的封閉性獨立院落式民宅反映出了自然經濟下農民的保守思想和狹隘心理,同時,這種院落式建築型制也反映出了中原文化在海南的延續。
海南騎樓
海口騎樓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是海口市一處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其中最古老的建築四牌樓建於南宋,至今有700多年歷史。2009年6月10日,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在北京揭曉,海口騎樓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騎樓老街以其唯一性、獨特性榮獲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稱號。
初建於1849年的海口騎樓老街是現今國內騎樓建築保留規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極富中西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集中分布在海口市龍華區和美蘭區的中山路、得勝沙路、新華路等。柱廊相連、騎樓相依的建築群占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騎樓式建築達600餘座,中山路沿街兩旁保留的騎樓樣式最多,約有39座。這些騎樓,或中國傳統式,或歐亞混合的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或獨特的海口南洋式。
清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6月,清政府與英、法、美、俄簽訂不平等的《天津條約》,殖民勢力乘勢侵入海口,十多個國家在老街這一帶設領事館,醫院、郵政局、銀行,舊時的得勝沙路是洋行、茶樓、旅館、貨棧、戲院的聚集地。“騎樓林立、商賈絡繹、煙火稠密”,那是當時海口興盛景象的真實寫照。
文昌騎樓
文南路騎樓
海南僑鄉文昌市文南老街形成於清末民初,帶有濃郁的中西合璧式南洋騎樓風格,是海南省最具特色的古城鎮建築之一。文南街是文城鎮商業經濟的發源地,也是文城發展的縮影,有著豐富的人文景觀和文化內涵,大部分建築為騎樓,是文城較繁華的商業街,為海南第三大騎樓群
勝利街騎樓
文昌市鋪前鎮勝利街南洋風格的騎樓,是海南第二大騎樓老街,僅次於省城海口騎樓老街。這裡有100多歷史的騎樓老街,南洋風情的騎樓建築令人充滿想像和好奇,靜靜地站在老街看著這一棟棟歷經滄桑的騎樓,時光仿佛停留在那久遠的年代......
鋪前是文昌市最北的鎮,歷史悠久,自古就是文昌重要的港口古鎮,早在明代就是商船雲集的繁華商埠,是海南島貨物與人員出洋的主要港口,明朝曾在此設立水軍要塞和巡檢司。到清代和民國時期,海南人每年從鋪前港闖南洋的就高達10萬人。大量的人員與貨物進出鋪前港,也成就了鋪前經濟的空前繁榮,特別是當年闖南洋的文昌人經過異國艱辛創業成功後紛紛回鄉建房立業,而今天保護尚完好的騎樓就是華僑們所建的老宅。
鋪前原名溪北,始建於清未1895年,到民國初期已初具規模,鋪前老街現有勝利接和漁港南街兩條交叉的十字街,勝利街長約400米,呈S型,兩旁建築是清一色的南洋騎樓,充滿異國風情,只是不知這騎樓的主人今在何處?騎樓是我國海南,廣東,廣西,福建等沿海僑鄉特有的南洋風情建築,都是當年華僑從南洋返鄉所建,一棟棟飽嘗歲月滄桑的騎樓濃縮了那個年代的歷史烙印。
建築代表
海口騎樓老街
文昌鋪前老街
文昌文南老街
文昌學宮(文昌孔廟)
文昌會文古十八行村
文昌宋氏祖居
文昌松樹大屋
文昌寶芳韓家宅
文昌林家宅
瓊海蔡家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