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目
浮財
拼音
fú cái
注音
ㄈㄨˊ ㄘㄞˊ
基本解釋
[movable property possessed by landlords and rich peasants at the time of the Land Reform] 土地改革時期,地主和富農所擁有的金錢、糧食、衣服、什物等動產。
字面意思:浮在水中的財物 原始意思是指在水災中,浮在水面上的無主財物。引申為非本人勞動所得或經營所得的意外之財。相關的辭彙就是“撈浮財”指在水災中不救人而撈取找不到主人財物據為己有的惡劣行為。撈浮財是流氓無產者的行為模式之一。
出處與詳解
指金錢、糧食、衣服、什物等動產。
1、《資治通鑑·唐武宗會昌四年》:“民竭浮財及糗糧輸之,不能充,皆洶洶不安。”胡三省 註:“民財非地著,轉易以致利者為浮財。”
2、元關漢卿《緋衣夢》第二折:“喒家私要的有,止不過傷了些浮財,損了些軀口,則不如打滅這場官司免迤逗。”
3、明 施耐庵《水滸》第四十三回《假李逵剪徑劫單身 黑旋風沂嶺殺四虎》那人原是閒吏,專一在鄉放刁把濫;近來暴有幾貫浮財,只是為人行短。
4、《初刻拍案驚奇》卷五:“自道有了一分勢要,兩貫浮財,便不把人看在眼裡。”
5、 孫犁《白洋淀紀事·香菊的母親》:“分浮財,他家分了一個紅漆小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