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謁黃陵

浪淘沙·謁黃陵

《浪淘沙·謁黃陵》是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謝覺哉在1937年7月21日,游陝西省黃帝陵時寫下的詞作。該詞表達了詞人對對黃帝陵悠久歷史和豐功偉績的歌頌,以及希望中華民族繼承歷史上反侵略的光榮傳統,團結一致,拯救民族的危亡,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的強烈願望。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浪淘沙·謁黃陵
【其一】
遠望郁蒼連②,抱嶺環川③。成林古柏勢參天④。百里荒原青一點。愈見森然⑤。
碑石付荒煙⑥,唐宋無傳。茫茫禹甸幾千年⑦。漢武驅胡勛尚在,安用求仙⑧。
【其二】
廟貌仰崔巍⑨,孫子宜其⑩。四萬五千萬有奇⑪。物本乎天人本祖⑫,無限低徊。
民族懼淪夷⑬,掃墓何為?玄黃涿鹿尚餘威⑭。不是人窮才念祖,祖武依稀⑮。

注釋譯文

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平韻54字。謁:一般指下對上、幼對長的拜見。黃陵:軒轅黃帝相傳是華夏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他的陵墓簡稱黃陵。黃陵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原中部縣)城北的橋山上(故又稱橋陵),陵下有沮水流過。陵高3.6米,周圍48米。墓前有碑亭,唐宋年間的已經無存,留下的僅為明、清兩代人所建,如明嘉慶唐鑄所題“橋山龍馭”;清乾隆畢沅題“古軒轅黃帝橋陵”等。陵南有座高大的土台,相傳是漢武帝征朔方回來時祭奠黃帝和求仙所用。
②郁蒼:鬱鬱蒼蒼,樹木蒼翠繁盛貌。
③抱嶺環川:指黃帝陵在橋山之上、沮水之濱。
④參天:高入天空。
⑤森然:肅穆、森嚴貌。
⑥荒煙:歷年久遠,人煙荒蕪。
⑦禹甸:指中國的疆域。《詩經·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維禹甸之。”鄭玄箋云:“禹治而丘句之”、“六十四井為甸,甸方八里。”丘甸之,即分成丘、甸,四丘為甸。以後稱中國的疆域為禹甸。
⑧漢武驅胡勛尚在,安用求仙:黃陵前有漢武求仙台。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一前87年)頗具文治武功,他曾多次遠征朔方,北驅匈奴。元封元年10月,率軍出長城,北登單于台,至朔方,臨北河,歸征時祭陵求仙,以求長生不老。胡,古代時中國北部、西部各族的泛稱。安:何必,用於反問句式。
⑨廟貌:指陵廟中的塑像。崔巍:雄偉高大貌。
⑩孫子宜其:子孫繁盛,後繼有人。《詩經·周南·螽斯》:“宜其子孫,振振兮。”
⑪有奇:有零數。奇,零數。
⑫物本乎天人本祖:萬物都是天生的,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
⑬淪夷:滅亡之意。
⑭玄黃涿鹿:玄黃,指流血的戰爭。《易·乾卦》:“龍戰於野,其血玄黃。“涿鹿:古山名,在今河北涿鹿縣東南。《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時,蚩尤最為暴並作亂,不用帝命,於是軒轅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是為黃帝。 ⑮祖武依稀:黃帝的光輝業績仿佛依然存在。

創作背景

1937年7月17日,即距日本侵略中國的七七事變後的10天,謝老肩負新的使命,從延安出發赴甘肅蘭州開辦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後改稱八路軍)辦事處(後簡稱八辦),出任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駐蘭州代表,其任務是通過貫徹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推動西北地區國共合作的發展,實現西北的全面抗戰。7月20日,因渡河困難,謝老一行的車隊在陝西中部縣受阻。7月21日,在連續幾天的陰雨後天氣放晴,謝老拜謁黃陵,第二天又遊了黃帝廟,於是寫下了《謁黃陵》這首詞。詞的主題與謝老肩負的使命密切相關,登陵觀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通過對黃帝陵悠久歷史和豐功偉績的歌頌,召喚中華民族繼承歷史上反侵略的光榮傳統,團結一致,拯救民族的危亡,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作品鑑賞

第一首詞的上片,像一組由下至上、由近及遠的電影鏡頭。切割搖轉地把黃陵的地理位置、主要景物真實而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黃陵下臨沮水,上為橋山環抱,成林古柏,蒼翠繁茂,直插雲霄,讓人強烈感受到郁蒼挺立、森嚴肅穆的氣象和氛圍,由衷升騰起一種崇敬之情。特別是“百里荒原青一點”一句,像是乘飛機從空中鳥瞰黃陵這塊百里荒原上難得的風水寶地,視角獨特,氣魄宏大,道別人所不能道,強化了環境的氣勢,產生了嶄新的美學效果。下片寫黃陵歷史遺蹟的悠久和光輝。先說唐宋時代的碑石,由於年代久遠,雖然沒有流傳下來,但華夏民族的幾千年的歷史還是可以在此地得到證明,陵前的那個土丘相傳就是漢武帝劉徹的求仙台。由求仙台引發,使作者想到:漢武帝早年是一位開明的君主,他曾多次遠征朔方,北驅匈奴,為反對胡人對中國的侵略,立下了赫赫戰功。但他到了晚年卻大肆封禪、祀神求仙,企圖求得永生世上的長生不老藥。“漢武驅胡勛尚在,安用求仙?”意思是說,漢武帝雖然已經死去了近兩千年,但他反對侵略的豐功偉績卻留給後世,與他生命相比可以說是不朽的。既然如此,漢武帝是不需求仙以求長生不老的。即他人為地欲求自己生命的永存,他沒有也不可能得到,但他為中華民族所創立的偉業卻永遠載人史冊,流傳至今,光照後世。第一首詞全由外在景物引發,景情一體,自然貼切,深刻感人,餘味無窮。
如果說第一首主要是寫黃帝歷史遺蹟的悠遠,那末第二首主要是寫黃帝歷史功德的高尚。上片起句不凡,“崔巍”已夠雄偉高大,又加上一個“仰”字,更顯得崇高,由衷產生一種仰慕之情。接著引入《詩經·周南》的典故,非常恰當地說明了黃帝子孫興盛,後繼有人,這是民族繁衍的基礎,又是民族發達的象徵,一直到今天中華民族人口發展到占人類四分之一的泱泱大國。這也就是黃帝成為中華民族始祖,從來不曾被外人消滅、歷代興盛不衰的偉大所在。由此作者想到,萬物都是天生的,人也有他的祖先,因此絕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先。既然今日來拜謁,便留戀而不忍離去。詞到此似乎已經完結。下片由“無限低徊”的感情衝擊,神筆一盪,提出:“民族懼淪夷,掃墓何為?”既是“無限低徊”不忍離去感情的繼續,又是前片感情的開拓和深化,第一首中洋溢的歡快心情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滿腔悲憤,較第一首的感情更加懇切和沉重,提出一個民族最懼怕的是被消滅,知道如此,今天又何必來掃墓。也就是說,如今中華民族遭到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今天來謁陵,為了使中華民族不致被滅絕,就是要起而挽救它的危亡。這一反問很有深度和力量,像重錘一樣敲擊每一個謁陵人的心靈,喚起民族的覺醒。“玄黃涿鹿尚餘威”以下三句,是繼續寫黃陵本身,頌揚黃帝當年血戰涿鹿、除滅反叛的歷史功績,現在仍顯示著它的餘威,中華民族不是在窮途末路上才想起自己祖先的傳統,而抗暴反侵略傳統一直在激勵後人,即中華民族是容不得任何人在自己的疆域之內進行侵略,亂施血腥蹂躪的,勝利最後一定屬於具有反侵略光榮傳統的中華民族。
這是一首謁陵詠古詞,句句是詠古,字宇在傳情,說的是過去,想的是今天,上下幾千年,詠古論今,任想像的翅膀馳騁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不管是玄黃涿鹿,還是漢武驅胡,一條反侵略的歷史紅線,把黃帝的光榮歷史、當今民族的危亡、將來反侵略的必勝結局巧妙地融和在一起,迅速喚起了一種歷史的責任感和民族的使命感,給人以教育啟迪,讓人強烈奮起,並獲得一種巨大的鼓舞和前進的力量。這正是這兩首詞的美學價值所在,其中沒有絲毫的說教和宣傳氣味,卻洋溢著崇尚祖國歷史,熱愛當今生活的真情實感,是一切矯揉造作、無病呻吟之作所不可企及的。它在歷史和現實的交會點上給人們以最大的藝術享受。

作者簡介

謝覺哉(1884年-1971年),字煥南,別號覺齋。湖南寧鄉人。

謝覺哉像謝覺哉像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學者和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法學界的先導、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
1925年,謝覺哉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被選為國民黨湖南省黨部常委,任工人部部長,主編《湖南民報》。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上海負責編輯中共中央機關刊物《紅旗》和《上海報》。1935年,任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內務部部長、秘書長。1937年初,任法務部長並代理最高法院院長和審計委員會主席。七七事變後,任中共中央駐蘭州八路軍辦事處代表。1939年任中央黨校副校長。1940年任陝甘寧邊區中央局副書記。1942年任陝甘寧邊區參議會副參議長。1946年6月,任中央法律問題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1948年任華北人民政府委員兼法務部部長。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長、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委員、政務院政法委員會委員、新法學研究院副院長等職。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上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1959年4月,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1964年12月至1971年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66年5月,在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上遞補為中央委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