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浣溪沙
霜日 明霄 水蘸空 ,鳴鞘聲 里繡旗 紅,澹煙 衰草有無中。
萬里中原烽火北,一尊 濁酒戍樓 東,酒闌 揮淚向悲風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浣(huàn)溪沙:詞牌名,又名《滿院春》《小庭花》等,因西施浣紗的故事而得名。雙調,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韻,後三句,兩平韻。此詞原無題,乾道本題作“荊州約馬奉先登城樓觀塞”。據乾道本《於湖先生長短句》,此詞調名下另有小題“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塞”。
霜日:指秋天。
明霄(xiāo):晴朗的天空。
水蘸(zhàn)空:指遠方的湖水和天空相接。蘸:沾染,沾取液體。
鳴鞘聲:指從鞘里取刀、劍所發出的聲音,詞中指的是揮動馬鞭發出的響聲。
繡旗:錦繡的軍旗。
澹(dàn)煙:煙霧稀薄。
尊:同“樽”,酒杯。
戍(shù)樓:邊境上的城樓。
酒闌(lán):將酒飲盡。
悲風:悽厲的風。
1.浣(huàn)溪沙:詞牌名,又名《滿院春》《小庭花》等,因西施浣紗的故事而得名。雙調,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韻,後三句,兩平韻。此詞原無題,乾道本題作“荊州約馬奉先登城樓觀塞”。據乾道本《於湖先生長短句》,此詞調名下另有小題“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塞”。
2.霜日:指秋天。
3.明霄(xiāo):晴朗的天空。
4.水蘸(zhàn)空:指遠方的湖水和天空相接。蘸:沾染,沾取液體。
5.鳴鞘聲:指從鞘里取刀、劍所發出的聲音,詞中指的是揮動馬鞭發出的響聲。
6.繡旗:錦繡的軍旗。
7.澹(dàn)煙:煙霧稀薄。
8.尊:同“樽”,酒杯。
9.戍(shù)樓:邊境上的城樓。
10.酒闌(lán):將酒飲盡。
11.悲風:悽厲的風。
白話譯文
秋日的天空,晴空萬里,我登上荊州城,只見水天空闊,交相輝映,邊塞處鞭聲響亮、紅旗耀眼,邊地上衰草連天、煙霧籠罩,望上去隱隱約約,處於有無之中。
憑高北望,自然想起那萬里之外淪陷的中原,心情無比沉痛,便在城樓上飲下杯濁酒,原想是要借酒消愁,無奈酒罷益悲,忍不住臨風灑淚,淒涼秋風中心情更加沉痛。
創作背景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詞人任荊南、湖北路安撫使,駐節荊州。當時荊州已成為邊塞,詞人登上城樓觀察邊塞情況,心中感慨良多,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詞的上片首句寫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並點明時節。“霜日明霄”繪出晴空萬里的秋日景象,降霜天氣必是白色晴明的。“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荊州城東有長湖,“蘸空”之水或此湖水。這句寫得水天空闊,上下輝映,是荊州郊野平原地帶的實景。次句切合觀塞,耳目所觸,一片軍戎氣氛。響亮的鞭聲,耀眼的紅旗,都是從耳目易感的對像突出,故給讀者的印象極為深切。“澹煙衰草有無中”句把視線展開,顯出邊地莽莽無垠的遼闊景象。如果說首句還是自然景象對詞人感官的客觀反映,那么這句可說是詞人極目觀望的深心感受,眼前景色,內心思緒,俱是一片茫茫。
由觀塞而自然地想到淪陷的中原,“萬里中原烽火北”句即是觀塞時引起的感慨。“烽火”為邊地報警的設施,而中原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這樣提點一下,可抵千言萬語,這其間含有無限難以訴說的悲慘酸辛。“一尊濁酒戍樓東”承上啟下,北望中原,無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罷益悲,真是“舉杯消愁愁更愁”,於是不禁向風揮淚。“濁酒”為顏色渾濁的酒,常用於表現艱苦的生活中,微帶有粗獷悲壯之意。“戍樓東”,指詞人所登荊州東門城樓,“東”字似非無意,實指南宋都城所在的方位。“揮淚”即灑淚,表現內心悲戚之深。秋風吹來,令人不寒而慄,感念中原未復,人民陷於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圖恢復,故覺風亦滿含悲意。
這首詞抒寫了詞人因觀塞而激起的對中原淪陷的悲痛之情。上片描寫望中要塞景色,明麗壯闊,其中景物也隱約隱呈詞人的感情色彩,眼前一片清麗,而詞人的心情卻深藏陰黯。下片抒發感慨,在讀者眼前儼然呈現一位北望中原悲憤填膺的志士形象。全詞只有六句,四十二個字,卻表現了頗為博大的主題思想。詞人熾熱的愛國主義思想,對中原故土和中原人民的思念之情,均表現得淋漓盡致。除此之外,整首詞寫情真切,景物描寫、氣氛烘托、感情抒發巧妙組合,輝映成篇。
名家點評
清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六:“萬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濁酒戍樓東。酒闌揮淚向悲風”,慷慨激烈,發欲上指。詞境雖不高,然足以使懦夫有立志。
作者簡介
張孝祥(1132—1169年),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唐代詩人張籍七世孫。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第一,歷任秘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建康留守等職。
其詞反映社會現實,表現愛國思想,上承蘇軾,下啟辛棄疾,是豪放詞代表作家。其詞在宋代已有《於湖詞》一卷行世,今存毛晉汲古閣刊本。今又存清影抄宋本《於湖先生長短句》五卷,拾遺一卷。《全宋詞》收其詞220餘首,《全宋詞補輯》錄其詞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