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鎮信息
流泗橋 ,即流泗鎮的別稱,隸 屬於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位於江西省北部,湖口縣東北角,長江南岸,鄱陽湖之濱,黃茅潭之畔,河流港汊縱橫,自古以橋多而聞名。
最有名的大橋壩及子橋壩子橋穿流泗老街而過,一直以來,當地人們把流泗鎮稱為流泗橋。
光流泗鎮中心就有大大小小的石拱橋8座之多,最老的橋可追溯到明朝,不過很早以前是木板橋,解放後修建成了石拱橋。也有幾座近年來修建的石橋。它歷經風雨滄桑見證了流泗鎮的繁榮和發展,成為流泗鎮的一大景觀 。
歷史沿革
《湖口縣誌》《九江府志》均載湖口有上、中、下流澌橋,下流澌橋 即流泗橋,鄉民也稱大橋壩。據傳此橋系明朝劉氏在東西兩頭小山嘴中間的港汊搭一簡陋棧橋,爾後商、民陸續在兩邊開基搭屋,土石逐漸將山嘴填成了港壩,橋平面自然升高了,人們則用兩棵樹紮成跳板,這就成了過港汊的橋。
清朝道光八年(1828年),莊前潘村監生潘泰開辭世,他生前迷信風水,覓得流泗橋南東邊張伯壠一塊地,臨港溪水口,術家稱“鷺鷥守缺”。從莊前潘村到墓地,有七八里路程,並要通過流澌橋。這天,“八仙”們按照祖傳之法將棺材紮成獻槓,即兩根宗龍(粗樹)扎在棺材底下、間距不足20公分,3根小槓穿在繩孔中,小扛既可抬也可作扶手,據說這一紮法傳自古葬之法,行進中可走羊腸小道,不踐踏莊稼,而多數村人只能紮成托盤底。
當他們抬著棺材準備過流澌橋時,原有的2根樹的板橋,只剩一棵獨木了,而從西向東也只有唯一的這根獨木橋;而此時橋東的商家富戶不知是哪位高人出了個主意,在離橋二、三米遠的地方搭起了彩門,明看是歡迎,暗含著考驗,因為他們聽說莊前潘村“八仙”有本事,想看看真本事,或許看笑話。
這些“八仙”都非等閒之輩,前面抬宗龍槓首的2位是漕運千總,中間用小槓的有2位是把總,抬宗龍扛尾的2位是巡檢,10人個個身強力壯,沒有新手。過獨木橋對他們來說並非難事,只聽扛首一聲“合”,兩兩相對陣形,立即變成左右交合扛住宗龍一字形,你先我後,左腳起,右腳落,呈斜1字向前行進,“簌”“簌”“簌”不到一分鐘就過了獨木橋;只聽扛首又一聲“嚓”,十人同時膝蓋著地,棺材下降低到通過彩門的高度,“篤”“篤”“篤”眼一眨就過了彩門。這時整個看熱鬧的人歡呼鼓掌,兩邊店家拿出長鞭炮,響聲動天,“八仙”們也是滿身大汗,真是才行獨木橋,又過“低頭關”。這一幕可算得上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當泰開墓葬後,還剩下一畝多地,潘村人就讓給張伯壠村民種,言明不要租金,只是在每年清明祭祀時,招待祭祀人的蛋糕點心(處事留餘地,又富智慧)。那時的蛋糕既是上果又很稀少,每當清明,潘村頭首一呼“去流泗橋祭祖吃蛋糕”,那些不大不小的孩童群集而應,祭祀時一派人丁興旺景象。
事情快過去二百年,但前人克服困難的勇氣與智慧、處事留餘地的作法,仍然值得後人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