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又名水榭亭,是南京鐘山風景名勝區內一處景色優美的風景點,位於中山陵園,在中山陵至靈谷寺公路的南邊。榭長14米,寬 10米,頂為乳白琉璃瓦,紅色立柱; 三面臨水,碧水如鏡,倒映水榭, 別有情趣。歷史
流徽榭所在地原是紫金山雨水流經的一條溝,人稱二道溝。當年中山陵竣工後,時為陵園園林設計委員會主任委員的林森認為中山陵園地區缺少水景,他看到二道溝這裡山溪深闊,環境優美,經過改造,建湖蓄水,定能為中山陵園增色。於是他親自規劃,將通往靈谷寺的馬路加寬,在馬路的南北兩方各挖一個水塘,北塘較小,面積兩畝余;南塘較大,二十餘畝,取名為流徽湖。又在塘的出口處就勢各築一攔水壩,雨水多時水漫壩流去,天旱時水塘不會幹涸,使塘內常年保持一定的水位。又在水塘四周遍植花木,塘內栽植睡蓮,成為中山陵園區內一個優美的風景點。
1932年,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捐款2萬元在中山陵園區建紀念性建築,林森審批後,以1.1萬元建流徽榭,以o.9萬元建永豐社。
流徽榭由當時的陵園工程師顧文鈺設計,三面臨水,一面傍陸,以石階與陸地相連,頂為卷棚式,覆以乳白色的琉璃瓦,紅色立柱,全部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十分堅固。榭內地面鋪鑲有紅色的瓷磚,榭中建有水泥座欄,四周建有1米高的欄桿,遊人可坐憩,也可憑欄眺望湖光山色。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的前身就是黃埔軍校,徐向前元帥為黃埔軍校的第一期畢業生,徐向前元帥為流徽榭題寫了匾額。1986年6月16日,在黃埔軍校建校62周年的時候,南京黃埔軍校的同學在晉謁了中山陵之後,來到這裡,為“流徽榭”匾額舉行了揭匾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