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單導學

活動單導學

活動單導學是指以“活動單”為媒介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自主、合作學習,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

基本概念

“活動單導學”有三個核心概念,一是“活動”,活動是指“學生主動作用於教學內容的方式及其過程”,包括內在的思維活動、物質操作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活動”是“活動單導學”的主題,通過“活動”促進學生髮展是“活動單導學”的根本目標。二是“活動單”,“活動單”是呈現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活動方案等教學元素的平台,是導學的主要手段。“活動單”一般包括課題名稱、活動名稱、活動方案等內容。三是“導學”,“導學”就是教師通過創設情境、點撥啟迪、評價提升等手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要包括導趣、導思和導行等。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性是“活動單導學”的基本策略。

差異區別

“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倡導的“活動”與傳統課堂教學中的“活動”有三點不同:

活動目的

長期以來,在以學科知識、學科邏輯為前提的課程理論框架下,學科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保證學生獲得系統的書本知識。教學就是教師圍繞教材傳授、灌輸知識,教師關注的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考分的高低,極少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價值觀的建構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所謂的活動只是教學預設方案的一個程式,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鋪墊,學生只能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地遵照、配合老師設計好的程式進行活動,活動的目的一般都是為了驗證課堂教學的基本結論。

“活動單導學”所倡導的“活動”則超越了單一的“書本世界”,回歸到學生自我的“生活世界”,目的是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或生活經歷中發現問題,把學生從“書本世界”和封閉的知識體系中解放出來,把他們對知識習得的過程與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以及人與文化等各種關係的過程結合起來,讓學生享有更充分的自由思想和自主學習的空間,最大限度地獲得身與心的解放。“活動”的實質就是把“活動”作為學生學習的基本途徑,藉助“活動”來真正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真正使學習主體化、活動化。

活動組織形式

傳統教學中的活動“只重視學生獲取間接經驗過程中的內在觀念活動,忽視甚至排斥學生以獲取直接經驗和感性體驗為目的的物質操作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以模仿和表演為主的活動,主要是作為教學過程的修飾,以此來服務教師的教學。這種活動往往是學生被動參與的,觀念與實踐、知識與生活相脫離的不完整的活動。

“活動單導學”所倡導的“活動”不再把課程僅僅視為“學科”、“知識”或“教材”,而把課程視為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所進行的一種批判性、反思性、建構性的實踐活動。教學不再局限於單薄的文本和狹隘的教室,而是以探究、調查、訪問、資料收集、操作、演示、實驗、交流與討論、反思、創作、體會等為基礎的多樣化的活動。“活動”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做”出來的,學習的實質是學生在“做”的過程中進行經驗重組的活動。

活動結果

傳統的教學活動關注的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以及在活動中獲得的有形結果。“活動單導學”所倡導的“活動”則將教育目的蘊於活動過程之中,不僅重視學生獲得知識的對與錯,多與少,完成作業的優與劣,更關注學生的態度、情感、能力、責任心以及合作精神等個性品質的培養,注重學生對過程的主體性體驗,注重活動過程本身對學生的教育價值。在人文環境上,“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努力營造了一種為學生所接納的、無威脅的、寬鬆的、愉悅的、開放的師生關係。

總之,所提倡的“活動”是一個從教師預設向課堂生成、從封閉向開放、從單一向多元、從外在形式向內涵轉變的嶄新平台,正因為如此,學生才形成了自由的、獨立的、主動的探索心態,並獲得了具有創新意義的學習成果。

思想價值

“任何教育行為都是不可能離開教育觀念的,不管是否意識到,但它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並頑強地滲透在教育行為中。”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存在沒有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支撐的教學行為,只有教育者對教育思想、教育理論理解的正誤深淺的不同。“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主動發展”是“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的根本思想。

“面向全體學生”是“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的基本理念。在建立“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把這個理念具體為教學策略、教學措施落實到教學流程的每一個環節中,重點放在教學目標的“適度”和學生參與的“廣度”上,即目標兼顧各類學生,盡一切可能調動每個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千方百計、想方設法提高中等生和後進生的學習能力和學業水平。

我贊成“中國小老師不僅要做伯樂,更要做園丁”的說法,伯樂是專門挑選千里馬的,伯樂式的教師只是把少數學生從多數學生中選拔出來。但基礎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的功能和責任不是選拔,而是為孩子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園丁的責任是讓每一朵花兒都能最美麗地綻放,每個老師都要如“園丁”一般,盡心盡職地去培養好每一個孩子,讓校園萬紫千紅,絢麗多彩。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學生,這不僅是教育職責所在,也是人性光輝所在。正如朱熹所說:“聖賢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無棄人也。” 進行“活動單導學”課堂教學改革,就是要努力建構一種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最佳發展的教學方式,而不是挑選適合教育的孩子。

通過“活動單導學”,把“面向全體學生”落實到課堂教學中,是推進素質教育,實現教育均衡,保證教育公正、公平,辦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舉措。

“全面發展”是“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的基本價值取向。從學校角度來說,“全面發展”最基本的就是開齊、開足課程。具體到學科教學,首先應該表現在教學目標的全面性,也就是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有機融合,既教書又育人。如果把教學僅僅理解為教學知識,只是為了會做題,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就必然急功近利,就不可能顧及到學生生命發展的整體需要。其次是教學內容的協同性,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發展學生的智慧型,還要重視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發揮各育的整體效應,促進學生各方面得到和諧發展。第三是學生髮展的多元性,全面發展不是一刀切,齊步走,平均發展,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把群體培養目標和個體發展目標統一起來,把“共性發展目標”和“個性發展目標”統一起來,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長,重視學生個性愛好的培養,使學生多元發展,“能走的走,能跑的跑,能跳的跳,能飛的飛。”

“讓學生主動發展” 是“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的基本策略。課堂教學過程是生命體之間情感交流,思想溝通,人格完善的過程。“活動單導學” 致力於開放課堂,充分地讓學生動眼看、動耳聽、動腦想、動口讀、動手寫、動手做,最大限度地解放學生,還學生以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活動中迸發天性,發揮靈性,張揚個性,把基於生命、順遂生命、成就生命作為課堂教學的基本目標。實踐證明,“學生一旦不依賴老師時,他的內心才會出現一個強大的自我,變得更自信。越自信,越強大;越強大,越愛學;越愛學,越會學,逐漸形成良性循環,煥發出極大的潛能。”

具體操作

通過實踐和探索,“活動單導學”形成了自己的課堂教學程式,即“創設情境——實施活動——檢測反饋”。“創設情境”是指通過語言、圖片、聲音和視頻等形式創設課堂導入的情境,“情”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境”是為學生提供學習的認知背景;“實施活動”是指根據“活動單”設計的活動方案落實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由一系列活動組成;“檢測反饋”就是通過點評、總結、練習等方法對學生個體、小組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進行檢測評價。

“活動單導學”過程中的“活動”一般包括以下幾個環節:一是自主學習,即學生根據“活動單”確定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進行自學;二是小組合作探究,即小組合作解決自學中沒能弄懂的問題;三是展示交流,展示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效及存在的問題;四是點評提升,師生、生生互評,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提煉教學內容的重點、規律和解題思路、方法、技巧等,突出易錯易混易漏的知識薄弱點。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的教學程式和活動環節只是一個大體的框架,不是一個機械、僵化的標準流程。在堅持“活動單導學”的教學思想和教學原則的前提下,不同的學段、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學科、不同的老師、不同的課型都可以對教學程式尤其是活動環節進行取捨增減。事實上,在這個框架之下,我市好多學校都形成了切合自己課堂教學實際的操作流程,例如,薛窯中學不僅不同的課型有不同的操作程式,甚至不同題型的評講都有自己的程式。同時,活動環節在課堂教學中是無法分解的,教學的步驟和環節是相互穿插、融為一體的。從實踐的過程來看,沒有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適用於所有學校、所有學科和所有教師的教學程式,關鍵是看這個程式的思想是不是科學、是不是有針對性、是不是有效。

教學原則

先學後教

在傳統的教學關係中,學生被定位在從屬的層面上,教師低估甚至無視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忽視、壓制學生的獨立要求,從而導致學生的獨立性不斷喪失。在構建“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把調整教學關係作為改革的重點,具體到課堂教學中,就是“五不”,即學生自己能學會的內容教師不教,學生沒有自學的內容教師不教,學生沒有合作學習的內容教師不教,班上只要有學生會的內容教師不教,學生不會的內容教師不是直接講解結論,而是通過“活動”讓學生體驗、感悟、探究,自己得出結論。“先學後教”的本質就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最大限度地讓學生親身感知、感悟、感受學習。

以學定教

以往教師備課儘管也講備學生、備學法,但實際上只重備內容(教材)、備教法,而輕學生、輕學情、輕學法。“活動單導學”不僅僅在課前、課後研究學情,也在教學的過程中研究學情,老師通過課堂觀察,及時了解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把研究學情、備學法作為教學的起點。“活動單”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活動方案等都是根據學情確立的,不同的學生都有能力、有機會、有可能完成學習任務。莊子認為學習是“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的過程。只有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狀況以及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進行教學,學生才學得有趣、學得會、學得通、學得活,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有價值、有意義、有效的教學。

以教導學

當前的課堂教學改革,有弱化甚至無視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傾向。事實上,課堂無論怎么改,教師的作用是無法取代的,學生學習的每一步都離不開老師的引導與點撥。“這如同汽車進入高速公路,如沒有引橋,就上不去;如沒有路標,就可能上岔路。教師就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橋’和‘路標’。”“活動單導學”並沒有弱化教師的作用,而是強化了。

“以教導學”的關鍵不是教知識,而是教思想、教方法。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教育家盧梭說:教師的責任不是“教給孩子們行為準繩”,而是幫助他們去“發現這些準繩”。中國也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這些都是講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性。當然,這裡所講的“教方法”不是指教師脫離學科性質、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去孤立地傳授所謂的方法,而是指把方法傳授滲透和融入到知識的教學中,並引導和教育學生保持對學習方法的關心,養成“方法”的意識。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從方法論的角度看,“以教導學”的本質就是把教師的教轉化為學生的學,也就是把教師教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轉化為學生獨立學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主要實驗地區

江蘇省如皋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