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海峽東西走向,長約130公里,南北寬18~75公里。海峽中間開闊、兩端狹窄,東端寬約20多公里,西端寬只有18公里。海峽地形崎嶇不平,東深西淺,西部最淺處133米,東部最深處449米。中央水道一般水深200米,最深處521米。海峽橫向海底也是高低懸殊,如從龍飛崎到白神岬間,延伸著兩個突起部分,其間為深度280米、350米、450米的3個海底窪地。日本海同太平洋間海水通過海峽進行交換。日本海中暖流匯集於津輕海峽然後流出。從海峽流出的海流同來自白令海的寒流在外海相遇,使海峽附近不僅有從海中深處帶至表層的營養鹽類,而且有來自熱帶性和寒帶性的浮游生物,為重要的漁業基地。津輕海峽的複雜地形造成了洶湧波濤,嚴重影響日本兩個最大島嶼間的交通運輸。日本自1971年開始修建穿過津輕海峽的青函隧道工程,隧道全長53.85千米,海底部分23.3千米。這一宏偉、艱巨工程於1982年竣工,成為本州和北海道聯為一體的運輸動脈。青函隧道(Aomori Hakodate Tunnel)連線著日本本州的青森和北海道函館。海峽全年不封凍,是日本海北部唯一不凍的海峽。北海道的函館及本州的青森是海峽內的主要港口。
海峽隧道

青函隧道由3條隧道組成。主隧道全長53.85公里,其中海底部分23.3公里,陸上部分本州一側為13.55公里,北海道一側為17公里。主坑道寬11.9米,高9米,斷面80平方米。除主隧道外,還有兩條輔助坑道:一是調查海底地質用的先導坑道;二是搬運器材和運出砂石的作業坑道。這兩條坑道高4米、寬5米,均處在海底。現在,先導坑道用於換氣和排水。漏到隧道的海水會被引到先導坑道的水槽,然後再用高壓泵排出地面。作業坑道則用作列車修理和軌道維修的場所。修建這條超級隧道的代價是極其高昂的。1971年主隧道動工興修時,預算工程的全部費用為8億3千萬美元,但後來多次追加費用,估計到隧道竣工,整個工程需用27億美元,平均每公里5千多萬美元。
軍事地位

津輕海峽岸線曲折,多岬角和港灣。峽底地形複雜,海盆和海谷縱橫起伏。因對馬暖流的一部分由此通過,故為日本北部重要的全年不凍海區。津輕海峽下面還建有自青森到函館的海底鐵路隧道,全長53.85公里,是世界上迄今已竣工的最長的海底隧道。南岸陸奧灣內有大湊合青森軍港,附近則有三澤空軍基地。從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經津輕海峽到太平洋只有800公里。因此,對俄羅斯來說,津輕海峽也是其太平洋艦隊由日本海出入太平洋的重要咽喉要道。 青函大隧道南起本州島北部的青森,北至北海道南端的函館,全長53.84公里,其中在海底下的長度為23.3公里。整個隧道是由清路隧道、供應隧道和主隧道三部分組成。清路隧道是為進行地質勘探、設定通風設備並排除海水滲入而修建的,供應隧道則負責清路隧道和主隧道的物質供應,這兩條隧道的直徑均為4米。主隧道直徑有11米,用以鋪設鐵路新幹線複線和較窄的普通鐵道。
主隧道自1971年動工興建以來,由南北兩支各1800名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組成的挖掘隊同時鑿進。13年來,他們夜以繼日,輪番作業,一天24小時,從未間歇。由於挖掘隊是在28℃的氣溫和80%的濕度下工作,條件極為艱苦,每4小時必須輪換一批人員,每小時挖掘的進度只能以幾英寸來計量。
隧道施工的艱難程度令人難以想像。工人們每鑿開一點石方,就要在新開鑿的部位迅速澆注一層15.24~30.48厘米厚的速乾水泥,以防止巨大的火山岩壓力使岩壁岩石飛崩出來,造成可怕的塌方事故。施工時,還要用澆灌機在隧道壁上以每平方厘米80公斤重的壓力注入用水泥、苛性鉀和矽石混合組成的砂漿,這種砂漿三分鐘內便會變乾,構成海底深處的隧道撐牆,以堵塞海床裂縫和斷層可能造成的危險,藉以封固海底隧道,以免海水滲透侵入。此外,在這條海底超級大隧道還採取一些異乎尋常的防震、防水等預防措施。
重要事件
中國艦隊首次經過津輕海峽

日本共同社2008年10月18日援引防衛省發布的訊息稱,日本海上自衛隊的P-3C巡邏機,在2008年10月17日下午13時左右,觀察到中國海軍的新型護衛艦和補給船,在長崎縣對馬市西北方向的公海上航行。由於這是中國新型護衛艦首次出現在日本附近,海上自衛隊立即命令一艘偵察潛艇尾隨偵察,而P-3C巡邏機則24小時不間斷”空中跟蹤。日本自衛隊當時判斷,這個兩艦編隊儘管航行目的不明,但與中國訪問俄羅斯的驅逐艦會合的“可能性較高”,因為從時間上推算,剛剛結束對俄羅斯訪問的中國海軍“現代”級“泰州”號飛彈驅逐艦,以及“馬鞍山”號飛彈護衛艦,將很快航至該海域。
2008年10月20日,日本防衛省宣布,海上自衛隊的P—3C巡邏機在2008年10月19日傍晚,在青森縣龍飛崎海域的津輕海峽,觀察到中國海軍驅逐艦和護衛艦共4艘。這4艘軍艦經過津輕海峽的公海區域,從日本海駛向太平洋。防衛省稱,這是首次在該海域觀察到中國海軍的驅逐艦和護衛艦編隊,“這可能是一般訓練,但是否有其他目的尚不清楚”。
港口
海峽全年不封凍,是日本海北部唯一不凍的海峽。北海道的函館及本州的青森是海峽內的主要港口。
日本本州島與北海道之間的海峽。東西長130千米,南北寬約20-50千米,最窄處大間崎至汐首岬18千米。東西走向的水道,一般深200米,最淺處131米,最深處449米。兩側較淺。龍飛崎與白神岬間有輪渡。青函海底隧道已建成。日本海與太平洋間的重要通道。對馬暖流從日本海東流向太平洋,時速2-4海里,與千島寒流會合後產生濃霧,影響東部海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