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社鎮況
洛社鎮位於江南名城無錫,距無錫市區約12公里,是無錫市主城區西側的衛星城。全鎮總面積77.57平方公里,總人口超過20萬人。全鎮轄19個行政村、6個社區居委。洛社鎮東接無錫,西鄰常州,南依太湖,北枕長江。京杭運河,312國道,京滬(高速)、滬寧、新長三條鐵路,滬寧、錫澄、錫宜三條高速公路或穿境而過,或毗鄰相伴,水陸交通十分便利。洛社鎮是江南歷史文化名鎮,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自古文教昌明,人傑地靈,物阜民豐。二十世紀以來,洛社工商業頗具盛名,素有“小無錫”的美譽,是蘇南鄉鎮企業的發祥地之一。進入改革開放的輝煌三十年,洛社鎮以鄉鎮工業、小城鎮建設、民眾文化三大亮點,成為無錫市所轄鄉鎮中一顆耀眼明珠,曾兩次榮獲“中國鄉鎮之星”稱號,是國務院11個部委批准的“全國第二批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還先後獲得“全國文明鎮”、“國家衛生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全國民眾文化先進鎮”、“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鎮”等榮譽稱號。胡錦濤、江澤民、李鵬、喬石、李瑞環、劉華清、榮毅仁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到洛社鎮視察工作。
洛社自古人文薈萃,培養了一大批高級人才,遍布海內外。有為我國首創長途電話和載波電話通信作出重大貢獻的電信專家陶鳳山;有早期專營精良產品“大無畏”牌電池電筒,後旅港發展其它工業項目的愛國實業家丁熊照;有恪守民族氣節,多次慷慨資助家鄉教育事業的旅日華僑李景良;有捐資重建洛社石拱橋(即今洛社大橋前身)的中國“黃金之路辟路人”李金鏞;有愛國愛鄉創辦匡村中學(即今省錫中前身)的匡仲謀;著名評彈演員吳子安;有新中國第一代航天專家嚴文祥等等。鎮內各類文化設施齊全,現有圖書館、影劇院、書場各3個。洛社圖書館是國家級圖書館,館藏圖書達19萬冊。民眾性文體活動豐富多彩,文藝創作碩果纍纍。風羽舞龍曾在由中國文聯等單位舉辦的“國安杯”全國舞龍大賽中獲得銀獎,並被選中在天安門廣場參加慶祝澳門回歸這一歷史盛事;農民攝影家馬玉煥的小品攝影,享譽全國。
近年來,洛社鎮堅持不懈保增長、促轉型、惠民生,切實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全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2011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1.2億元,工業納稅營業收入345.5億元,服務業納稅營業收入290.1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60.7億元,服務外包業務總額6752萬美元,到位註冊外資1.2億美元,財政收入17.0億元,一般預算收入7.3億元。
經濟發展
2008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8.55億元,增幅13.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6.58億元,增幅22.4%,其中服務業投入23.57億元,增幅56.8%;工業總產值254.1億元,增幅9.6%;工業銷售收入259.79億元,增幅12.7%;工業納稅銷售收入254.91億元,增幅8.7%;服務業納稅銷售收入60.03億元,增幅22.4%;財政收入12.93億元,增幅25.2%,一般預算收入5.41億元,增幅28.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35億元,增幅16.2%;到位註冊外資9940萬美元,增幅105.9%;自營出口總額3.12億美元,增幅57.6%。獲得榮譽
1986年被列為江蘇省首批對外開放小城鎮;1990年獲“中國鄉鎮之星”稱號;
1987年獲江蘇省基礎教育先進鎮稱號;
1991年獲江蘇省民眾文化先進鎮稱號;
1988年獲江蘇省民眾體育先進鎮稱號;
1992年在全國百強鄉鎮排行中名列第10位;
1989年獲國家建設部“全國文明集鎮”稱號;
1993年獲國家體委“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鎮稱號;
1994年獲無錫市工業明星鎮稱號;
1995年再次獲中國鄉鎮之星稱號;榮獲“中國出口創匯先進鎮”、“國家星火技術密集區錫西小區”、“首屆中國投資環境500強”、“全國鄉鎮綜合經濟實力500強第11位”稱號;
1996年和1997年洛社鎮黨委分別獲江蘇省、無錫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1996年獲江蘇省電話小康鎮、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先進鎮、無錫市社會主義新型小城鎮、雙擁模範鎮等稱號。
1995年至1997年連續三年獲“錫山之星”稱號,連續三年綜合實力名列錫山市第一名。
1994年至1998年連續五年獲無錫市工業明星鎮、錫山市工業生產先進鎮、農業生產先進鎮、第三產業先進鎮、科技教育先進鎮、引進人才先進鎮稱號,1998年並獲得錫山市“為國家貢獻先進鎮”、“最佳化金融環境先進鎮”、“發展私營經濟先進鎮”、“環保工作先進鎮”、“計畫生育先進鎮”等稱號。
1999年第四次榮獲“錫山之星”稱號,並獲得錫山市國內生產總值、為國家貢獻、工業銷售、工業投入、第三產業、發展私營經濟、環保工作、科教興市、村鎮建設等9項先進鎮稱號。被中國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命名為“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於“全國先進文明村鎮創建工作先進單位”。
自1990年以來,江澤民、李鵬、李瑞環、胡錦濤、喬石、劉華清、榮毅仁、費孝通、王光英、彭沖、雷潔瓊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到我鎮視察工作。
2001年洛社鎮在惠山區8個集體榮譽稱號項目中全部獲獎,分別是:經濟發展先進鎮、為國家貢獻先進鎮、工業投稿先進鎮、利用外資先進鎮、發展農業生產先進鎮、第三產業發展先進鎮、計畫生育先進鎮和依法行政先進單位。
2004年度江蘇省人居環境獎。
2004年被無錫市委市政府評為扶持民營經濟發展先進單位、無錫市徵兵工作先進單位。
2004年洛社鎮人民政府被評為經濟發展先進鎮、財政全口徑收入先進鎮、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先進鎮、開放型經濟先進鎮、後勁投入先進鎮、服務業發展先進鎮、2004年度“團結、廉潔、高效、開拓”好班子、計畫生育先進鎮、勞動保障先進單位、平安創建活動先進單位。
2006年獲得: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無錫市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先進鎮、無錫市2006年度社會治安安全鎮、無錫市文明鎮。
2007年獲得:2007年度無錫城鄉規劃工作先進集體、無錫市農村集體財務規範化管理示範鎮、2007年度社會治安安全鎮、無錫市科普文明示範鎮、2007年度“法制無錫合格鎮(街道)”創建工作先進單位
2008年獲得:全國文明鎮、國家衛生鎮、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先進單位、江蘇省體育強鎮、江蘇省農村集體財務規範化管理示範鎮、2008年度無錫市安全生產先進單位、2008年度社會治安安全鎮(無錫市)、無錫市農村集體財務規範化管理示範鎮、綠色家園示範鎮(無錫市)、國土綠化模範鎮(無錫市)、無錫市紅十字會示範鎮
2011年洛社鎮再次蟬聯“全國文明鎮”
地名含義
洛社地名的最早記載,見於朱鹹淳四年重修的《毗陵志》,可見在南宋時期就已有洛社這個地名了。其命名的由來,則無可考證。長期以來,本地流行著一種所謂“六龍”、“六蛇”的傳說,實屬牽強附會,無稽之談。但為了保存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創作,特錄之如下:據說,洛社原名“六弄”,以進行牲畜、農副產品集市貿易的6條弄堂(即當弄、橋弄、觀載弄、石人弄、桃花弄、寺巷弄)而得名。後來,乾隆皇帝下江南,龍船經過這裡,問隨從人員所到何處,當他聽說是“六弄”時,誤以為是“六龍”,就大發雷霆,認為“當今天下,只有我一條真龍,一個天子,哪有六龍?”於是立即下了一道聖旨,改名為“六蛇”。但洛社人民沒有遵奉封建統治者的旨意,卻巧妙地借“六蛇”的諧音,稱作“洛社”。
歷史文化
洛社鎮是具有1600餘年悠久歷史的江南名鎮,建於梁代初年的開利寺,相傳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別墅原址,“池邊滌硯”和“亭上觀鵝”,千百年來成為墨林佳話。洛社鎮擁有4所中學、3所成教中心和3所中心國小,各類學校均為省級重點或示範學校,100%的學齡青少年接受9年制義務教育,國中畢業升學率為98%。 2004年完成了洛社中心國小新教學樓建設和洛社實驗幼稚園整修工程,教育環境不斷最佳化。洛社培養了一大批高級人才,遍布海內外。有為我國首創長途電話和載波電話通信作出重大貢獻的電信專家陶鳳山,有早期專營精良產品“大無畏”牌電池電筒,後旅港發展其它工業的愛國實業家丁熊照,有恪守民族氣節,多次慷慨資助家鄉教育事業的旅日華僑李景良,有捐資重建洛社石拱橋(即今洛社大橋前身)的李金鏞,有愛國愛鄉創辦匡村中學(即今省錫中前身)的匡仲謀,著名評彈演員吳子安等等。鎮內各類文化設施齊全,現有圖書館、影劇院、書場各3個。洛社圖書館是國家級圖書館,三鎮合併後圖書館藏書達19萬冊,圖書流通達69700冊次。民眾性文體活動豐富多彩,文藝創作碩果纍纍。風羽舞龍參加中國文聯等單位組織的國安杯全國舞龍大賽獲得銀獎,並選中在天安門廣場參加慶祝澳門回歸這一歷史盛事;農民攝影家馬玉煥的小品攝影,享譽全國。歷史沿革
宋鹹淳四年(1268)重修淳祐年間(1241——1252)《毗陵志》我:“洛社市在無錫縣北招義鄉。”“洛社設犒賞庫,隸激賞所。”據此,洛於南宋已設集市,並有其地名。當時,五牧亦屬招義鄉。元代沿襲舊制,無錫全境22鄉。洛社市仍屬招義鄉。當時,直湖、五牧、梅巷居招義鄉,志公橋、吳村、彭村、曹村、楊村、下祁(即今華折)屬青城鄉。
自明成化年間(1465——1487)起,洛社稱鎮(街鎮)。萬曆年間(1573——1619)至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無錫全縣裁併22多為13區。洛社鎮屬萬安區。直湖、五牧鎮(街鎮)屬萬安區,志公橋、吳村、彭村、曹村、楊村、下祁屬青城區。
光緒三十四年,無錫全境(無錫、金匱兩縣)劃為17市鄉。洛社鎮屬萬安市。當時,張鎮橋鎮(街鎮)屬萬安市,南雙廟鎮(街鎮)屬青城市。
辛亥革命後,仍沿襲舊制。
民國18年(1929)至23年(1934),無錫全縣17市鄉改為17區(以序數為區名)。洛社正式為建制鎮,屬第十六區(原萬安市),並為區公所所在地。當時,張鎮橋鎮、洛北鄉、馬盤鄉、高明鄉、馬塔鄉一部分屬第十六區,南雙廟鎮、橋西鄉、橋東鄉、下場頭鄉、花渡里鄉屬第十五區(原青城市)。
1934年至1937年,無錫全縣由17區合併為10區,鄉鎮同時劃並。洛社鎮屬第十區,為區署所在地。高明鄉、海馬鄉一部分屬第十區,南雙廟鎮屆第九區。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無錫淪陷期間,在日偽統治下,區域劃分曾兩度更改,1938年1月至1941年1月,恢復1934年前的17區舊制,1941年2月至1945年抗戰勝利止,又恢復抗日戰爭前(1934年——1937年)的10區舊制,
1945年11月至1947年12月,無錫全縣仍沿襲抗日戰爭前(1937年)10區區域舊制,各區序數區名改為所在地名稱,少數鄉鎮略有變動。洛社鎮屬洛社區,為區署所在地。當時,新建鄉、菜豐鄉、帝讓鄉、重仁鄉、高明鄉、海馬鄉一部分屏洛社區,南雙廟鎮屬前洲區。
1948年1月至1949年4月,無錫全縣裁區設署,合併鄉鎮,共劃分為5個區署、6個指導區及1個自治實驗鄉(玉祁)。洛社鎮(原洛社鎮、旺和鄉、新建鄉)屬第四指導區。張鎮鎮(原重仁鄉、菜豐鄉、帝讓鄉)、萬北鄉一部分屬第四指導區,雙廟鎮(原甫雙廟鎮;高明鄉)屬新瀆區署。
1949年4月,剛解放,洛社鎮屬前洲區。萬北鄉一部分屬前洲區,雙廟鎮、張鎮鎮屬新讀區。5月,洛社鎮被定為縣直屬鎮。7月,格社鎮又改屬前洲區。雙廟鎮、張鎮鎮亦改屬前洲區。
1950年6月,為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全縣區鄉作較大調整。建立洛社區,洛社鎮為區人民政府所在地。高明鄉、雙廟鎮、張鎮鎮、萬北鄉一部分亦屬洛社區。10月,為適應土地改革的開展,全縣對部分鄉鎮又進一步劃小。洛社鎮改為洛社鄉,為洛社區的14個鄉之一,仍為區人民政府所在地。張鎮鄉、雙廟鄉、高明鄉、旺巷鄉、正明鄉、洛北鄉、萬北鄉一部分均屬洛社區。
1952年10月,洛社鄉又定為縣直屬鎮。
1954年8月,洛社鎮仍改為洛社鄉,為洛社區人民政府所在地。
1956年3月,因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逐步改建為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全縣進行合併區鄉的調整工作。洛社鄉成為洛社區的10個鄉之一,仍為區人民政府所在地。雙廟鄉、張鎮鄉屬洛社區。
1957年9月,因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全縣區鄉又進行一次調整。洛社鄉成為洛社區的5個鄉之一,仍為區人民政府所在地。萬北鄉一部分屬洛社區。
1958年4月,撤區並鄉。9月,全縣實現人民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建立洛社人民公社,轄有20個生產大隊和洛社鎮。
1964年10月,洛社鎮從洛社公社劃出,改為縣直屬鎮,與洛社人民公社成為並列的兩個基層行政建置。鎮人民委員會和公社管理委員會同設在市鎮。
1983年4月,全縣進行農村人民公社體制改革,改政社合一為政社分開,人民公社恢復鄉的名稱。洛社人民公社改稱洛社鄉,轄20個行政村和1個紅湖大隊。洛社鎮為縣直屬鎮的建制不變,轄1個市鎮居民委員會、1個洛社行政村。
1985年1月,洛社鄉、鎮合併,建成了鎮管村的縣直屬鎮。
社會事業
民生工程順利推進。去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可達12188元。預計新增城鎮就業2600人,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30人,完成各類職業培訓4500人。工資集體協商制度覆蓋率達100%。城鎮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養老保險擴面參保4600人。全鎮共有低保戶652戶、1397人,總計發放低保金247.8萬元;低保戶發放副食品補貼和油價補貼30萬元;7戶低保戶危房維修改造基本完成,投入資金20萬元。全年預計發放臨時社會救助金2250人次,救助金額120萬元;發放特困學生助學金36萬元,“五一”助學、助困慈善金12.6萬元。城鎮建設管理切實加強。公共基礎設施日益完善。2008年完成道路改造面積2.3萬平方米,五村立交、梅秦路等工程正在全面建設中。完成危橋改造30座。投入6300萬元加快水利設施建設,完成圩堤加高加固4.55公里,土方15.8萬方,新建、改建排澇站9座,完成護岸建設7300米,基本建成覆蓋全鎮的防洪體系。城鎮公交實現一體化。公交運行線路由鎮財政給予補貼,相繼開通了洛社至無錫市區的公交603、605、606、609路,並投入500多萬元在張鎮橋村新建客運站,新建公交候車亭20多個,公共運輸體系更趨完善。社會管理提升水平。圍繞鞏固提高“國家衛生鎮”創建成果,對鎮容鎮貌進行多次集中整治,拆除違章建築1.1萬平方米,整治住家船74隻,取締廢品資源回收筒258家、整改85家。社會穩定工作有序推進。
新農村建設取得實效。2008年,全鎮緊緊圍繞“經濟發展、生活富裕、社會文明、社區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堅持統籌發展,9項新農村建設重點工作加快推進,8個新農村建設示範點、10個村莊整治點建設進展順利,總投入1680萬元,已全部通過市、區相關部門驗收,並獲得一致好評。規範做好並順利完成第一批任期屆滿的9個村級股份合作社換屆選舉工作。積極盤活鎮村兩級存量資產,對村級自主收入不足100萬元的5個經濟薄弱村,採取政策、資源、資金相結合的辦法進行全方位扶持,增強其造血功能,年內1個經濟薄弱村和5個相對經濟薄弱村村級收入超過150萬元,順利實現脫貧。“三集中”工作不斷深入。全力以赴做好拆遷安置工作。去年實施拆遷項目13個,完成拆遷1014戶,拆除建築物25萬平方米,為並鎮以來拆遷量之最。京杭運河“四改三”等重點工程施工協調和拆遷工作進展順利。目前我鎮有5個安置小區,規劃總面積125.2萬平方米,竣工面積51.3萬平方米,累計投入資金8.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