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社耆英來歷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人從恆山上拿回一塊帶字跡的木板,誰也不懂字的意思,放在廠子裡做了貨架。後來修配廠停業散攤,那塊木板也被扔在院裡日曬雨淋。有一天他去公社辦事,順路又進了院與看門人閒聊,發現那塊木板還在屋檐下躺著,於是他拿回家做了小平車後檔板。由於日久天長磨損,已破裂不能用,又因已買上小三輪農用車,就把它拋棄在廢物堆一邊,待作生火柴用。正巧,這個人請祁治先生到他家裡為其孫子起個好名字,那塊有模糊字跡的破裂木板便現身在愛護文物、熱愛恆山的祁先生眼前,他拼聯好後即成為一塊古牌匾。匾額長1.65米,高80公分,厚3公分,沒有框線,正中從右至左橫書“洛社耆英”四個32公分大的楷體字,上方有一8×5厘米的豎形空槽,原系道光御璽之處,左下方落款為道光三年。
個人資料
文潞公慕香山九老,及集洛中年德高者為耆英會,就資聖
院建大廈,曰耆英堂,命閩人鄭奐畫像其中,共十二人,文彥博、富弼、
席汝言、王尚恭、趙丙、劉況、馮行已、楚建中、王謹言、張問、張燾、
王拱辰。獨司馬光年未七十,潞公用香山鍬兼謨故事,請溫公入社。
摘自明張岱所著《夜航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