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威爾,R.
正文

1951年刊印詩集《卡瓦納家族的磨坊》,其中收入一首長約 600行的敘事詩,以戲劇性獨白描述一個海軍軍官的寡妻的夢想、回憶和病態心理。他在這一時期的詩歌大多採用傳統的形式,格律嚴謹,語言凝練,但過多引用典故和暗喻,往往使讀者感到隱秘難測。
1951至1958年間,洛威爾沒有發表任何詩作。他對天主教失去了信心。他在波士頓大學講授詩歌,但經常受到精神分裂症的困擾。1957年前往美國西海岸朗誦詩歌,聽到垮掉派詩人金斯堡朗誦的《嚎叫》而有所觸動,轉向惠特曼、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式的自由詩體。《人生寫照》(1959)標誌著洛威爾詩風的巨大轉變。他在一組自由無韻的詩篇中對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心理變化作了坦率和樸實的表述,其中有童年的回憶(《我和溫佛魯舅舅相處的最後一個下午》),有對父母的追思(《洛威爾艦長》),對舊居和親人的懷念(《頓巴敦》、《變賣》),對不幸的婚姻生活的描繪(《夫與妻》),以及精神病院中的感受(《在蒼茫中醒來》)。在著名的《回憶西大街與勒普克》中,他從平靜的50年代回顧狂熱的青春歲月和獄中生活;在《臭鼬出現的時刻》里他以繁複的形象體現了異化的痛苦和絕望中的自求解脫。這些自傳性的詩篇充滿了人生經驗的真實情節,語言平易,親切感人,其影響所及,使所謂“自白詩”成為一時的風尚。
洛威爾於1963至1977年在哈佛大學任教期間捲入了60年代的政治運動。1965年他拒絕詹森總統的白宮宴會的邀請,1967年與作家諾曼·梅勒等人參加了反對越南戰爭向五角大樓進軍的行列。這期間他出版了詩集《獻給聯邦死難者》(1964)、《大洋附近》(1967)等。
1970年後, 洛威爾常住英國。 1973年出版的詩集《海豚》使他再度獲得普利茲詩歌獎。
洛威爾的許多詩篇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反映了在動盪不安的美國社會中敏感的知識分子的苦悶和憤懣。在藝術手法上則代表了現代詩歌的兩大趨向:一是藉助隱喻表達“普遍”的事理,一是揭示“自我尋求”與異化的過程。在形式上既發展了傳統的格律,又注入了自由體的清新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