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伊滕會戰

洛伊滕會戰

羅斯巴赫戰役之勝並不能改變科林戰役之後的劣勢。就在腓特烈奔向西南打擊法軍的時候,他留下來守衛西里西亞的貝費恩公爵,連續大敗於道恩元帥和卡爾親王的奧軍主力,西里西亞首府布雷斯勞陷落,全境幾乎被占領,貝費恩公爵本人被俘。腓特烈聞聽噩耗,留下費迪南德親王少量部隊擋住西方向法軍北返,以奇襲突然占領奧軍在Neumarket的補給中心。奧軍卡爾和道恩元帥有65,000人。腓特烈儘管疲於奔命,但是仍然信心十足地以39,000普軍尋找奧軍主力決戰,因為腓特烈錯以為奧軍只有35,000。1757年12月5日,洛伊滕會戰展開。

簡介

洛伊滕會戰(Battle of Leuthen),是七年戰爭普魯士奧地利在1757年12月5日的戰役。以普軍大勝作結。此戰與羅斯巴赫會戰被譽為是腓特烈大帝最輝煌的戰績之一。

戰爭領導者戰爭領導者

戰前形勢

菲德烈在羅斯巴赫擊潰法奧聯軍後,立即率領1.3萬人從萊比錫出發,趕往情況危急的西里西亞。11月28日,菲德烈到達帕赫維茲。此時,貝芬公爵在布里斯勞被查理士親王和道恩元帥指揮的奧軍擊敗,並已放棄了該城。在帕赫維茲,菲德烈命令齊曾將軍去指揮貝芬的敗軍,並命令他們於12月3日,集中在該城中。同一天,菲德烈進到了新市,用一個輕騎兵的突襲把它占領了。菲德烈的迅速前進使奧軍主帥查理士親王和道恩元帥大為震驚,因為他們認為菲德烈在羅斯巴赫會戰後,一定會宿營過冬的。

羅斯巴赫戰役之勝並不能改變科林戰役之後的劣勢。就在腓特烈奔向西南打擊法軍的時候,他留下來守衛西里西亞的貝費恩公爵,連續大敗於道恩元帥和卡爾親王的奧軍主力,西里西亞首府布雷斯勞陷落,全境幾乎被占領,貝費恩公爵本人被俘。腓特烈聞聽噩耗,留下費迪南德親王少量部隊擋住西方向法軍北返,儘管他在西里西亞已經沒有可以立足的基地,但是腓特烈以奇襲突然占領奧軍在Neumarket的補給中心,出乎奧地利統帥部的意料。他們以為腓特烈在羅斯巴赫戰役之後,應該進營地過冬了。奧軍卡爾(洛林親王)和道恩元帥有65,000人。腓特烈儘管疲於奔命,但是仍然信心十足地以39,000普軍,尋找奧軍主力決戰,因為腓特烈錯以為奧軍只有35,000。1757年12月5日,洛伊滕會戰展開。

戰鼓響起

奧軍擁有84個步兵營和144個騎兵中隊,占領一條南北走向的防線,面對西方。左手和背後有一條小河。奧軍中央以洛伊滕村為支撐點,左翼由Nadasti將軍指揮,跟小河之間有一段距離。右翼由Luchesse將軍指揮,左右兩翼頂端相距近6英里,調動兵力不便。腓特烈有48個營24,000步兵,128中隊共12,000騎兵,總兵力僅僅39,000人,但是他擁有一個優勢:比奧軍熟悉地形,因為數年前普魯士曾經在這同一片地方舉行過秋季演習。腓特烈知道,在奧軍右側(北側)前方,有一片高地,叫Borne山,可以用來遮蔽敵人視線,秘密機動部隊,準備對奧軍左翼到小河之間的空隙實施打擊。

12月4日,奧軍把重炮留在布里斯勞,匆匆越過了東維德尼茲河,在該河以西占領了一個陣地。奧軍共有84個步兵營,144個騎兵中隊,210門火炮,總人數近8萬。其右翼由魯齊西伯爵指揮,並配有尼配恩泥沼的掩護中央位置在魯騰,由查理士親王和道恩元帥親自指揮;左翼由納德斯提將軍指揮,位置在沙格秀茲之後。右翼的騎兵位置在古克維茲,左翼的騎兵則在魯騰。以防禦而論,這個陣地是堅強的,不過卻比較過分的延長,兩個側翼之間相距達5英里半。面對這樣一個巨大的陣容,菲德烈所用的兵力一共只有3.6萬人,其中2.4萬名步兵,共分48個營;1.2萬名騎兵,共分128箇中隊。共有火炮167門,其中61門為重炮。戰場為一個開闊的平原,菲德烈曾在此作過演習,所以對於地形早有充分的認識。

12月5日上午5時,普軍從新市前進,菲德烈一馬領先。在走到該村與魯騰之間一半距離時,他命令全軍暫停,把他的將領們召到一棵樺樹下訓話。他說:“假使我要讓奧地利人占領西里西亞,則我認為我是毫無所成了。現在我要告訴你們,我決定違背一切戰爭藝術的規律,向查里士親王的部隊進攻,儘管他的兵力差不多要比我們強過了三倍。我必須冒險採取這個步驟,否則一切都完了。我們必須擊敗敵軍,否則就會全體死在他們的炮火之下。這是我的想法,這也是我的做法。現在大家回去,把我所說的話向士兵們傳達。”

腓特烈的部隊從西北向東南進入戰場,前鋒橫越奧軍防線面前,在前哨戰中擊潰奧軍騎兵5個團,占領Borne高地,掩護主力從高地後面隱蔽繼續向南行軍,向奧軍南側左翼集結。因為Borne高地在奧軍北翼當面,右翼指揮官Luchesse將軍把當面展開的普軍掩護兵力當成主力,誤判普軍主攻方向在北,連番向卡爾親王和道恩元帥告急,卡爾將9個營預備隊從南方調到北方,進一步削弱了自己左翼。普軍主力從容集中,並迂迴了奧軍左翼頂點,下午一點,齊騰的騎兵和莫里茨親王的步兵,突然打擊在Nadasti將軍的身上,從南向北卷擊。Nadasti措手不及,一面向總部告急,一面試圖發動騎兵反攻,但是被普軍步兵擊敗,半個小時左右的時間,Nadasti的奧軍左翼被碾碎,卡爾親王不得不以中央的洛伊滕村為軸,將南翼收縮,整個防線由向西鏇轉成向南。

下午3點半,戰役第二階段開始,洛伊滕村的攻防成為焦點,奧軍憑藉數量優勢死守,大量兵力擠壓猥集在洛伊滕周圍,普軍莫侖道夫(Mollendorf)近衛旅經過苦戰,以數次衝鋒占領該村,但是奧軍稍稍向北退後,繼續頑強防禦,普軍苦於無法從村里衝出,戰局有陷於膠著的危險。

奧軍潰敗

天剛拂曉,普軍前衛在薄霧中進到波爾尼,與奧將羅斯提茲將軍所率領的5個團遭遇。普軍同時從正面和側翼發起進攻,這隻奧軍立即被擊潰,包括身負重傷的羅斯提茲將軍本人在內的800名奧軍被俘。不久曉霧全部散去,於是可看清奧軍的全部,從尼配恩一直延伸到沙格秀茲為止,看得是那樣的清楚,幾乎其人數都歷歷可數。 波爾尼村的喪失對於奧軍的失敗是一個重要因素,不僅菲德烈從那裡可以望見奧軍的全部部署,而且這個高起的地形使奧軍看不見普軍的主力,正分為4個縱隊向該村前進。當普軍主力將到之際,菲德烈即派遣其前衛中的騎兵,去追擊羅斯提茲的殘部,並向魯齊西伯爵指揮的奧軍右翼逼進。魯齊西以為這是普軍主力的攻擊,立即向道恩元帥求援。於是道恩把他的騎兵預備隊和左翼騎兵之一部分,派往右翼增援。這時,普軍主力的4個縱隊,又合併成2個縱隊。當他們到達波爾尼村之後,即在高地的掩蔽下,向右鏇轉,直指奧軍左翼。普軍行軍序列如下:右翼在前,齊曾率領43箇中隊,毛萊斯親王率領6個營,前面的前衛是魏德爾將軍所率領的3個營。左翼在後,由李左將軍率領,包括所有其餘的步兵,側衛為狄森將軍所率領的40箇中隊。每一部分騎兵又有10箇中隊的輕騎兵,以供支援。後衛為尤金親王率領的25箇中隊。

查理士親王和道恩元帥發現菲德烈的部隊突然失蹤了,遂幻想以為普軍是全面退卻了。道恩說:“普軍已經走了,不要去騷擾他們!”可是正午後不久,又看到普軍的頭部,在羅貝亭茲和沙格秀茲之間出現了,從那裡開始威脅奧軍已經減弱的左翼突然面對占壓倒優勢的普軍,奧軍左翼指揮官納德斯提將軍慌忙向主帥查理士親王求援。但是已經太遲了,大約在下午1時,魏德爾在6門火炮的支援下,並由毛萊斯的6個支援營追隨在後面,開始突擊沙格秀茲防線。同時齊曾的先頭騎兵也向奧軍騎兵發起衝鋒。到了下午1時30分,納德斯提這一翼被擊潰了。在沙格秀茲與魯騰之間的戰場上,遍野都是逃兵,而普魯士的騎兵則在後面追擊,再往後面即為成雙線前進的步兵。右面為魏德爾,這時,查理士才明白已經受到了普軍主力的奇擊,於是匆忙召回已經派往增援右翼的騎兵。普軍接著向魯騰發起猛烈攻擊。奧軍在失望中作困獸之鬥,普軍一營一營地開上去,都未能獲得成功。於是菲德烈又投入了他的近衛軍。再經過了半個小時的激烈戰鬥,普軍終於攻占了魯騰鎮。奧軍在撤出魯騰之後,把一個炮兵連移到了其北面的山嶺上,在其火力掩護下,奧軍步兵重新部署,企圖發起反擊。菲德烈命令部隊繼續追擊,但卻為奧軍炮火所逐回,於是他在布特堡小山上設立炮兵陣地,包括超級重炮在內,將奧軍掃退。

下午4點,戰役進入第三個決定性階段。原來奧軍北翼的Luchesse將軍,帶騎兵主力70箇中隊完成集結,位置在中央洛伊滕村以西,面向南方,準備向洛伊滕附近的普軍步兵主力左翼發動強有力的反攻。但是他們不知道,他們的位置,正好夾在洛伊滕村和更靠西的普魯士德里森(Driesen)中將40中隊騎兵之間。當奧軍騎兵發起反攻的時候,普軍騎兵馬上從外翼發動側擊,頓時奧地利騎兵進攻隊形大亂,Luchesse陣亡。得勝的普軍騎兵繼續向中央奧軍主力發動側擊,而腓特烈本人和齊騰將軍率領驃騎兵,迂迴到奧軍主力背後,整個奧地利防線中央和左翼被完全毀滅,奧地利大軍崩潰。腓特烈乘勝發動堅決的追擊,第一次把戰場勝利發展成戰略上的追亡逐北。普軍雖然大戰後非常疲憊,但是士氣高漲,連夜喊著口號行軍。此役普軍傷亡約6,300人,而奧地利在戰場上損失了22,000人,其中12,000被俘,戰後齊騰指揮騎兵窮追不捨,又俘虜奧軍2,000人。此外,整個西里西亞被收復,布雷斯頓的奧地利守軍17,000人也向腓特烈投降。

輝煌戰績

總共算起來,腓特烈在洛伊滕戰場上消滅的奧軍,在4萬人以上。軍事史家把洛伊滕戰役許為腓特烈大帝軍事藝術的巔峰之作,就象拿破崙的奧斯特里茨戰役一樣。也有評家把發生在1個月之內,互相有內在聯繫的羅斯巴赫和洛伊滕兩大會戰,看成一個整體的大戰役。僅憑這兩場會戰,腓特烈就完全奠定了其作為古今最偉大名將之一的地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