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泰州都天行宮又稱都天廟,傳為紀念唐朝大將張巡而建,為都天菩薩出巡時居住的宮室。據史書記載:張巡系唐代鄧州南陽人,開元進士。安史之亂時,張巡為御史中丞,以真源令起兵雍丘,抵抗安祿山叛軍,後僅率六千之眾移守睢陽(今河南商丘)。張巡死守睢陽長達十一個月,守卒“捕雀掘鼠而食,雀鼠盡,竟以人肉充飢”,歷經大小四百餘戰,斬敵將三百餘人,破敵十餘萬,後終因糧盡援絕而城陷,張巡殉國。張巡據守睢陽,一方面牽制了安祿山在中原的兵力,相對地減弱了叛軍西線對唐朝的壓力,唐肅宗得以在陝西、寧夏邊境集結大軍,對敵反攻。另一方面,由於叛軍不能越睢陽南下,江淮流域廣大地區免遭戰亂的蹂躪。張巡戰死後,唐肅宗下詔為其“立廟睢陽,歲時致祭”,張巡就此為神。清乾隆十二年,張巡被封為“顯佑安瀾之神”,嘉慶八年又封為“顯佑安瀾寧漕助順之神”,又進一步演化為水神。江淮一帶的民眾尊張巡為“都天菩薩”,專門建廟塑像奉祀他。江淮民眾尊都天神為“都土地”,是總管各方土地神。其地位在玉帝、如來之下,是江淮一帶諸路神佛的首領。人民對玉帝、如來敬而遠之,卻認為都天可直接降福消災。對於居家過日子離不開水井的泰州百姓來說,張巡很自然地做了防疫、禳災、驅魔的護井之神——都天大帝。都天非道非佛,亦道亦佛,崇道者稱之為都天大帝,崇佛者稱之為都天菩薩。
建築特色
歷史風貌
歷史上的都天行宮,前有廣場,東西各豎旗桿,廟門口有五級台階,兩邊有石獅、石鼓各一對。門內後金柱下設有屏門,平時開兩邊小門,香期屏門全開。門樓後緊接兩層戲台,下層作門後通道,上層則為演戲時的台面。戲台前是大天井,天井前為大殿。大殿中玻璃龕內供都天菩薩貼金木塑像一尊,身穿袍服,氣宇軒昂。龕上有象徵儒、釋、道三家的三座塑像。龕後有韋馱像一座,面目威武。龕旁有對聯一副:大德實生成,躋斯民於仁壽;慈心通造化,拯下土之災祲。殿中懸有李鴻章題寫的《江淮保障》及《憂國憂民》、《聖壽無疆》等匾額。殿內兩側塑有張巡部將像。後樓上中間左有青臉都天菩薩手執摺扇的坐像,右有粉面鳳冠的都天娘娘坐像,二十個宮娥彩女像侍立兩側。樓上東房間是寢室,西房間為藏經室。文物遺存
泰州都天行宮遺存建築由南向北依次有山門樓、戲樓、大殿和後殿,建在一條中軸線上,山門樓後原有東、西廂樓(後東廂樓被拆毀)。因年久失修,加之無人看管,都天行宮古建築群岌岌可危。山門樓南立面破壞嚴重,大門有框無門,檻下無台階踏步,門外無石獅。與山門樓相連的戲樓,屋面蓋瓦坍塌,殘檐斷脊。樓下屏門已不存在,樓上戲台低矮欄桿全無。戲台三周“滴珠板”已無,蘆葦板牆封閉,上下各開一窗。西廂樓正面門窗欄桿全無,無觀看台,西山牆立面改為水泥磚牆,牆外增做混凝土樓梯,室內木樓梯拆除或被封,整個樓板構架白蟻侵蝕嚴重,地面籮底磚全部損壞。大殿前檐“勾連搭造”被拆除,改為兩架梁,檐口加砌磚牆,隔扇已無殿身檐柱。後殿東立面清水牆被開窗四檔,開門兩檔,北磚細博風板損壞嚴重。西立面下垂脊坍塌,開窗戶兩檔,南立面兩廂走廊門窗移至檐口,殿走廊被封閉。恢復原貌
二零零六年,泰州市建設局組織古建領域的專家設計都天行宮修繕方案,並通過文物部門組織的專家評審,對這組歷經三百四十多年滄桑的古建築群進行歷史上的第三次大修。整個修繕工程按照國家文物保護法和文物保護工程管理法的有關規定,在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基礎上,做到修舊如舊,排除險情隱患,恢復建築原貌。修繕時,補雕山門樓大門右下角的磚雕,復原對開大門、三級踏步和石獅一對,同時復原五層式的磚細封檐;復原樓下的屏門和戲台的低矮欄桿,恢復演員“出將”、“入相”的門帘屏風牆;重砌東、西山牆,重建被毀的東廂樓,與西廂樓保持對稱格局;拆除大殿四周牆體,鑿除水泥地,建成清水青磚牆和方磚地,恢復走廊、格扇、月台,復原前檐的勾連搭造形狀;恢復後殿被鋸掉的檁墊枋,恢復室內的木樓梯、走廊、格扇等,並完善行宮內的基礎設施和安全措施。
旅遊價值
大修後的泰州都天行宮,由南向北依次有山門樓、戲樓、東西廂樓、大殿和後殿。山門殿為兩層樓屋,東西五間,硬山屋面,五層式磚細封檐。南立面上雕祥雲磚雕,並鑲嵌“都天行宮”橫額。下為磚圈拱形對開正門,兩旁有獅子盤球石鼓。內裝屏門,後連兩層戲樓,戲台以北為院落,左右各有廂樓七間,東廂樓與西廂樓保持對稱格局。院北為三開間的大殿,清水磚牆,硬山屋面,前檐“勾連搭造”形狀。殿東牆嵌有清光緒二年《重修都天行宮記》碑石。碑由提舉銜、兩淮候補運判、管理泰壩監掣定遠凌樹模撰文。殿中方磚鋪地,六根立柱,顯得開闊。月台置放著按廟裡的獨角銅獸香爐原物(現藏市博物館)一比一複製的海豸香爐,二零零七年六月十八日落成(都天行宮原有獨角銅獸香爐現被泰州市博物館收藏)。大殿後是五開間的後殿,中有小天井,東西兩側及北面為鎖式兩層樓,室內設木樓梯,走廊帶格扇、檁墊枋。通觀都天行宮,南北長十餘間,東西寬五間。其造型別致,布局有序,復現清代早期建築原貌。行宮東側有兩棵古銀杏,樹齡分別約為五百九十年和三百五十年,雖歷經滄桑,猶枝繁葉茂。二零零五年,泰州市建設局園林綠化部門拆除規劃紅線內的其它建築,保留部分古社稷壇的遺構,圍繞兩株古樹名木巧妙織綠,擇地造景,適當配以與古建相協調的亭、廊,點綴石景、池水,建成都天行宮遊園,與都天行宮建築群落相得益彰,平添幾分古樸、典雅的韻味;並留有一定的開敞性的活動場地,供市民、遊人遊憩或鍛鍊之用。民俗風情
娛神
宋、元以來,每逢一些神、佛的紀念日,泰州寺廟的僧尼、宮觀的道士常舉行各種廟會(又稱香會或鄉會)。各個商業、手工業行會也都形成固定的會名,每個行會又有他們的行業神或祖師,如杜康、魯班、楊戩、陸羽等。這些行業神或祖師,有虛構出來的,也有本有其人而將其神化的,本行業建小廟供奉或在大廟中為其立神位。史料記載或民間傳說這些行業神的誕辰日或得道日,該行業就請出尊神,上街迎會,即是廟會。舊時,每年農曆五月十五日和九月初九,古城泰州都要舉辦“都天廟會”,主要活動是迎神出會,即請都天大帝巡行地方,驅逐瘟疫。都天廟內地方小,就抬著都天塑像在大街小巷遊行。神轎由都天行宮起駕,出巡時,通常用綠紗大轎抬著都天大帝像,沿著城區的主要街道巡遊一圈,然後再抬回都天廟(迎會隊伍不走重複之路),神像奉安入座,廟會結束。都天廟會由各行各業、道士、和尚聯合舉辦,盛況空前,成為影響最大也最為熱鬧的泰州民俗勝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