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水劇

注水劇

注水劇,又稱注水電視劇。主要指電視劇情節冗長、故事拖沓、台詞空洞,“戲不夠,感情湊”等。整部電視劇的劇情就像泡漲了的海綿,松鬆軟軟、膩膩歪歪、拖拖拉拉。《康定情歌》製片人張湛認為,電視劇“注水”,究其原因是主要是利益問題,“電視劇長,銷售額就高”;一些電視劇製作單位為了商業利益將電視劇人為拉長。另外播出單位考慮到電視劇若不到一定長度,就拉不到廣告,逼得製片方加長電視劇,由此導致了電視劇質量的下降。

業內潛規則

案例

欽差大臣 欽差大臣

電視劇注水早就是業內潛規則,幾年前,曾經小有轟動的事件是,演員李保田發現其主演的《欽差大臣》注水10集,將投資公司告上法庭。一個小小的訴訟並不能能有多大影響。如今電視劇注水程度愈演愈烈,演員們都司空見慣了。其實,除了《欽差大臣》存在“注水”,還有很多電視劇都或多或少存在“注水”。《血色迷霧》的女主角之一在一次採訪時很隨意地說,簽約時是25集的劇本播出時變成了42集,在媒體面前甚至沒有絲毫避諱。

業內人士分析

一位製片人坦言,給電視劇“注水”的舉動,是制播雙方在“追求利潤最大化”動機驅使下形成的一種默契,如果不能改變當下電視劇利潤分配體系,就不能根本得到解決,這是個體制問題。如《沙家浜》在拍攝時演員透露拍攝的集數是26集,結果在播出時就變成了30集。像電視劇《林海雪原》最初宣傳的拍攝集數是20集,最後播出時更因為“注水”高達28集。據悉,《漢武大帝》、《喬家大院》拍攝時宣稱40集,但《喬家大院》播出時有45集,而《漢武大帝》更長達58集。2006年央視全年收視冠軍劇《京華煙雲》播出時有44集,其實劇本也只有40集。

在中國,電視劇的銷售方式一般都是由製片公司一次性拍攝製作完成後,再銷售給電視台以回收成本和獲取利潤。而電視台的廣告收入則成為購買電視劇的資金來源,以及盈利的途徑。作為惟一擁有播出平台和廣告收入來源的一方,電視台直接控制了資金鍊的上游,相當於築起了高高的水壩,控制著下游的水量。對於製作方而言,最大的利潤空間就在於銷售時的一次性收入,因此以“注水”的方式爭取利潤最大化也就成為了電視劇行業司空見慣的舉動。

編劇比明星更看重業內的口碑,但他們卻往往因為各種原因,忍氣吞聲地背了“劇本注水”的黑鍋。著名編劇石鐘山曾撰文《誰為編劇買單》,說他的劇本交出去後,怎么拍,拍成什麼樣子,自己也做不了主。由他編劇的一部連續劇,本來是30集,自以為還算“上乘作品”,“但投資方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把30集的劇本,硬扯成了38集的電視劇”,這樣一來,故事拖沓了,情知對不起觀眾,但也無奈,因為對製片方來說,“多製作出來一些集數,明白無誤地就是錢”。比如《血色迷霧》,按林和平的稿費,抻出來的部分應該追加170萬。雖然損失了聲譽,但林和平也沒領到這筆理應追加的稿酬,投資方老總向他攤牌了這部劇的收支賬目,利潤很低,考慮到多年的朋友交情,他沒再索要額外的稿酬。

整頓

很多電視劇都因為“注水”遭到懲罰。早在1999年,中央電視台播放的電視劇《紅岩》,就由最初的30集縮至25集,後來又壓到18集。《七劍下天山》本來有39集,最後播出被央視砍掉5集,還是因為劇情拖沓引起觀眾質疑聲不斷。而像《林海雪原》這部“注水劇”,更因把英雄楊子榮寫得吊兒郎當、匪氣十足,被楊子榮的親屬告上法庭,還引發廣電總局的嚴厲批評。“注水”電視劇遭到觀眾的反感是必然的,看來真該好好減肥了。

評論

張湛(《康定情歌》製片人):

電視劇一經“注水”,就變了味。故事節奏緩慢,而且硬插許多人物、情節,會喧賓奪主,拖沓乏味,收視率大大下降。作為電視劇投資人,肯定不要發水,一發水電視劇就不好看,最終損害的還是自己的口碑。

王璐瑤(《欽差大臣》中李保田搭檔):

我當時和《欽差大臣》簽的也是30集的契約,後來看到播出時平白多了3集。但因為我沒像李老師那樣把這些條款簽在契約里,只好作罷。我知道在央視播出的電視劇《美麗的田野》,原本只是20集,可是後期製作竟然成了32集。老演員程煜在其中有一場餵羊的戲,餵了10分鐘導演都不喊停,急得程煜竟然自創了這樣的台詞:“羊呀,你怎么還沒吃完呢?”12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