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哨村

法雨哨村

法雨哨村,地名,地處雲南省紅河州,被譽為“阿細文明的發祥地”,是省級“生態鄉鎮”西三鎮的核心區。

基本信息

法雨哨村 

 法雨哨村地處雲南省紅河州北大門,是省級“生態鄉鎮”西三鎮的核心區。這裡依山相伴,池塘映月,青山環繞,奇石林立,萬物蔥蘢,祥雲環繞,七彩呈祥。神奇的自然風光,獨特的傳統生態文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展現出一派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人和村興的景象,被譽為“阿細文明的發祥地”,以民族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被列為州級“民族文化生態特色村”和“非物質文化保護區”,省級“民族團結示範村”和縣級“文明村”,成為紅河州北大門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法雨哨村人在特殊的生存環境和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逐步認識到,生存和發展必須重視對有生命資源——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在人與自然的對話中,凸顯出人與自然和諧的魅力。阿細人信奉原始多神,崇拜自然,信奉萬物有靈。認為人與自然是相通的,山有山神,樹有樹魂,有樹才有一切,人們的生產生活、生老病死都與大自然有關。這歷史遠久的傳統文化習俗,對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法雨哨村從祖先那裡繼承了祭祀“龍樹林”(水源林)和“密枝山”的傳統習俗,“龍樹林”和“密枝山”就是人們心目中的神山,神山上有神樹,有祭祀場所,每年正月初二都要舉行祭龍活動。每到二月馬櫻花盛開的季節,都要選一個吉祥的日子,舉行“密枝節”祭祀活動,感謝大自然賜予的一切,祝福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平安吉祥。村規民約最初也起源於這種信仰,由此產生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和人們日常生活的社會禁律,升華為一種社會道德觀念,人人都必須履行的社會責任,個個用心靈去貼近自然,熱愛自然,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和諧共存,愛林護林蔚然成風,代代相傳。民間有許多保護森林和水資源的傳統習俗。如,在水源林和密枝山上不準砍伐樹木,不能放牧,不能開荒種地,就連被風颳倒的樹也不能砍,枯枝落葉也不能隨意去撿。密枝山上的馬櫻花很美,但任何人都不能採摘。各家各戶的山上都有標誌性的神樹,繞有藤子的樹都不能隨意去砍。村民起房蓋屋首先要向“護青會”提出申請,經“護青會”批准並指定砍樹的地點、範圍,由管護員進行現場監督,絕對不允許多砍。如今,雖然已全面實施林權制度改革,“產權到戶到人”、“山有其主”,但村民們沒有自主地去隨意砍伐樹木,民間的一些傳統還在繼續保持,如“七竹、八木、冬柴”,砍竹子只在七月,砍樹木只在八月,找燒柴只在冬月間並在全村統一的二十天範圍內,愛林護林已變為村民的自覺行動。通過節能改灶和沼氣池的推廣,使大量的樹木免於變成灶中灰燼,昔日髒、亂、差,到處柴堆的現象不見了,街道整潔,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核桃是法雨哨村的主要經濟林果,法雨哨村祖祖輩輩都有種植核桃的傳統,2009年種植核桃4160株,現有戶均核桃樹50餘株,房前屋後、田邊地角,一株株茂盛的核桃樹把法雨哨村裝點得更加秀麗。在保護動物方面,法雨哨村的麵塑藝術“獅、鹿、象、馬、牛”是動物圖騰的崇拜,栩栩如生,靈動傳神,獨有特色,是威嚴、強大、力量的象徵;祭祀舞蹈“虎舞”,其舞蹈動作主要反映虎的習性動作,在鼓樂的伴奏下,人與虎同戲同樂,和諧相處,體現了先民對虎的崇拜,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始珍存。喜鵲、布穀鳥、啄木鳥、貓頭鷹、燕子、蛇、青蛙、蛤蟆等都是被保護的對象,來到家裡的動物,如燕子、蛤蟆、蛇等都不能輕易傷害,認為它們是老祖宗變回來保護自己的。民俗傳統生態文化的傳播,讓村民懂得關愛自然,關愛生命,保護環境,與環境共生共榮。“奇石山”的地貌景觀也得到了較好保護,幽深俊秀的奇石山谷,鬼斧神工般的大自然傑作,一尊尊巋然如固的巨石,怪石林立,平凡如石,靈動如石,形態各異。“女媧鍊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雨秋。”不可名狀的奇石、奇境,神奇迷人。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正是由於有了這種相沿千百年的傳統生態道德觀,法雨哨村才留得古樹參天、奇石林立、植被繁茂、四季如春、鳥語花香的美景。在全球生態受到嚴重破環的時候,法雨哨村卻受到了較好的保護,森林覆蓋率高達80%,良好的植被和生態環境,保護了水土資源,提高了土壤和空氣濕度,經濟社會的發展正發揮著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效應,農業生產在山區實現了“小旱不減產、大旱小減產、風調雨順大增產”的穩定局面,是省級旱地糧食作物實驗示範基地和現代菸草農業示範基地之一。2008年,該村農民的菸葉款達186.43萬元,人均2336元,農民人均有糧達468公斤,人均純收入達3216元,比2007年增加400多元,2009年的農業生產形勢喜人,農民豐收在望。[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