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法克村隸屬雲南省文山州文山縣馬塘鎮,距鎮政府所在地7.00公里,到鎮道路為沙石路,交通方便,距文山縣城28公里。現有農戶667戶,有鄉村人口3002人,其中農業人口2996人,勞動力175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562人。全村國土面積28.50平方公里,海拔1390米,年平均氣溫18.50℃,年降水量850.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3880畝,人均耕地1.1畝,林地11900畝。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880.00畝(其中:田2,050.00畝,地1,830.00畝),人均耕地1.14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1,900.00畝,水面面積200.00畝,荒山荒地24,570.00畝,其他面積2,200.00畝。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277戶通自來水,有399戶飲用井水,有399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64.47%)。有676戶通電,有8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0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2.7%和88.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3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55戶(分別占總數的58.3%和53.06%)。該村到鎮道路為沙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7.00里,距離集貿市場7.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0輛,有農用運輸車7輛,拖拉機10輛,機車16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560.00畝,有效灌溉率為40.21%,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49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0畝。
到2009年底,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16戶。全村有4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有9個自然村已通路;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5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47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7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6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451.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929萬元,占總收入的64.1%;畜牧業收入317萬元,占總收入的21.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481頭,肉牛71頭,);林業收入29萬元,占總收入的2.5%;第二、三產業收入88萬元,占總收入的4.6%;工資性收入88.7萬元,占總收入的6.9%。農民人均純收入338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及養殖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7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49人(占勞動力的4.97%),在省內務工11人,到省外務工138人。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畜牧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9年主要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3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8.5%。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辣椒、烤菸等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辣椒、烤菸等產業。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4所,校舍建築面積1210平方米,擁有教師25人,距離鎮中學7.0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13人,其中小學生175人,中學生125人。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676戶,共鄉村人口3031人,其中男性1482人,女性1505人。其中農業人口3018人,勞動力1789人。該村以壯族為主(是壯族、苗族、彝族混居地),其中壯族1750人,彝族587人,苗族219人。到2009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779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5.1%;享受低保55人(人員名單附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鎮衛生院,人畜混居的農戶186戶,占農戶總數的27.8%。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69個,下設9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3人,少數民族黨員33人,其中男黨員30人、女黨員5人。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12等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49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65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958.91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1563人。有固定資產81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6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人口、戶數、低保名單,村上賬務收支情況,上級的各種指示等。人文地理
法克村委會居住著壯、漢、苗、彝等民族,壯族有1730人,占整個村民委人口的57.5%,每年壯家都有一些民風習俗:祭龍:在每年農曆三月間,土族都要進行一次祭龍,預祝當年豐調雨順,人蓄平安,獲得更好的豐收。
土族的婚慶:婚慶時間為三天,非常隆重,能歌會舞的青老年人歡聚在一起進行對歌比賽,慶祝新婚夫婦恩恩愛愛,白頭皆老,生活美滿。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體系尚未建立,農業結構調整幅度不大,無特色產業牽頭;科技投入力度不夠;
2.農村基礎設施薄弱,人居環境還有待改善;
3.生產渠道單一,經濟來源於農業,農民增收渠道單一;
4.信息閉塞,與市場連結不上,生產的產品難以很好地銷售;
5.交通條件差,不僅影響了民眾的出行,而且看病也相對很難;
6.農民文化素質低,思想觀念落後;
7.技術力量薄弱,資金投入困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改變以糧食種植為主的傳統農業發展思路,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轉糧食種植為經濟作物種植,大力發展發展烤菸、辣椒、三七、林果等;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村內基礎設施建設;
3.增加剩餘勞動力的輸出,增加非農產業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