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癱十三正

神經再生針炙療法——治癱十三針
穴位即腧(shù,第四聲)穴,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是針灸治療疾病的刺激點與反應點。腧與“輸’通,有轉輸、輸注的含義;“穴”即孔
隙。所以,腧穴的本義即是指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轉輸或輸注於體表的分肉腠理和骨節交會的特定的孔隙。分為經穴、經外奇穴和阿是穴、耳穴四類。功能輸注臟腑經
絡氣血,溝通體表與體內臟腑的聯繫。
“治癱十三針”就是通過改變調理經絡氣血的原有軌道,修復出一條新的經絡通路或是刺激打通部分通路,來實現腦癱患者的康復治療。在中醫理論和經絡學說的
原理下及針灸學結合腦部血液循環與治癱標本兼治基礎上,其主要治療要點就是針對腦癱患者的癱瘓部位和神經損傷情況,確定腦部及癱瘓部位總計十三個治療腧
穴。通過確定的十三個腧穴有次序的用針灸改善經絡氣血使大腦皮質相應部位的血液循環加速,提高腦內神經營養因子的供應,補充局部所消耗的介質,修補和激活
腦的神經細胞,使神經細胞間建立新的聯繫,重新搭建一條通路,從而完善大腦皮層網路,改善其肢體運動功能,抑制異常的運動功能及異常的姿勢的目的,達到治
療腦癱性疾病的作用。百會穴、腦戶穴、風池穴、人中穴、太陽穴是腦部五大重點腧穴,對腦癱患者的康復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百會穴:位
於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叉處,穴居顛頂,聯繫腦部:可見,百會穴與腦密切聯繫,是調節大腦功能的要穴。百脈之會,貫達全身。頭為諸陽之會,百脈之
宗,而百會穴則為各經脈氣會聚之處。穴性屬陽,又於陽中寓陰,故能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穴,對於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起者重要的作用。
腦戶穴:在左右枕骨肌之間;有左右枕動、靜脈分支,深層常有導血管;布有枕大神經分支。督脈氣血在此變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
風池穴:別名,熱府穴,在頭額後面大筋的兩旁與耳垂平行處。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的凹陷中,深層為頭夾肌;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小神經之支。
人中穴:位於上嘴唇溝的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一交界處。具有醒神開竅、調和陰陽、鎮靜安神、解痙通脈等功用。
太陽穴:在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太陽穴在中醫經絡學上被稱為“經外奇穴”。
太陽穴深層腦組織是大腦顳葉。顳葉是大腦皮層的位聽中樞。位聽中樞支配著人的位聽神經,可以通過中耳感受聽覺、感受外界音響的變化。同時,還可以通過內耳
“前庭裝置”感受體位在空間的變化,並由此來調節全身肌肉的緊張度,維持身體平衡。因此,大腦皮層的這一區域除感受聽覺,還控制著人的平衡感覺。
除以上腦部五大腧穴外,天庭、眉心、耳門、後頂、風府、啞門都是比較重要的經絡要穴,這些在《神經再生針炙療法——治癱十三針》一書中有詳細解說。
腦癱患者不是所有部位都會癱瘓。比如,有些兒童會跑會跳就是不會說話;或者其他地方正常下肢不受支配等等,每一位患者的情況也不一樣。就拿手臂癱瘓的患者來說吧,使用針灸療法就要結合手臂主要經絡腧穴來配合治療,看下面一幅手臂的主要腧穴圖譜。
按照代醫生(主治醫師代少甫)的理論就是藉助針灸外力打通腦部與手臂間的經絡通路,同時刺激增加氣血在正常通路上的循環運行,加速腦皮質相應部位的血液循
環,使腦癱部位逐漸修復或生長出新的神經樹稍。視患者的癱瘓病情輕重不同,這樣周期性的堅持治療2-5個月即可康復至正常人的活動效果。而且這種病越早治
療效果越好,因為人體在16歲以前是生長發育旺盛期,對自身的經絡重塑性較好。
代醫生說人體腧穴的奧秘博大精深,需要研究和改進針灸術還非常多,他還在該領域繼續探索研究,希望能解救更多深陷此病的患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