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淮新村
治淮新村為揚州市居民小區,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鹽阜東路8號,其北接“鹽阜東路”、南依“東關街”、西靠“個園”、東臨“東關古渡”,內有準提寺和治淮禮堂。治淮新村解放前後還被稱為:花旗所、治淮禮堂。
治淮新村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治淮新村的歷史來源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這是毛主席1951年發出的偉大號召。地處淮河入江水道口的揚州,經年承擔著治理淮河的重任,經過60年治理,淮河入江水道揚州段特別是裏運河段,如今已經成為國家南水北調東線輸水通道,南水北上交通要道,除了保障沿線1500萬畝耕地灌溉外,每年還輸送逾千億立方米的揚州清水北上,水道貨運量超過1億噸,入江水道成了南水北調“清水走廊”。
揚州東關街和的現在的治淮新村曾是蘇北治淮工程指揮中心所在地。
據老水利工作者、水利專家陳澤浦回憶:1951年5月毛澤東主席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同年11月成立蘇北治淮工程指揮部。次年1月更名為蘇北治淮總指揮部,6月從淮安遷駐揚州。總指揮部就設在東關街282 號大院內。一時間,中外專家雲集,街上車水馬龍,東關街和現治淮新村便一躍而成為蘇北治淮工程指揮中心的所在地。
在那難忘的年代裡,蘇北人民為了發展農業生產,醫治戰爭創傷,治淮工程風起雲湧,全面展開。僅在1952年一年中,就開工了九座規模巨大的大型閘壩工程。其中有:全國聞名的三河節制閘工程、高良澗船閘工程、蘇北灌溉總渠配套的六垛南、北閘工程、淮安樞紐船閘和節制閘工程、通揚運河出海的小洋口節制閘工程、裏運河向通南輸水的邵伯節制閘工程和溝通通揚運河與里下河航運交通的泰州船閘工程等。而這些工程的規劃、設計及施工指令,都是從東關街蘇北治淮總指揮部發出的。有關這方面的工作內容還有很多很多。從這個意義上說,揚州東關街與蘇北治淮從此結下了重要的歷史淵源,為蘇北治淮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
東關街282號大院,位於東關街北的中段,坐落在安家巷丁字路口的西側。據當地老人說,大院是揚州一位鹽商尚未完全建成的私家院落,南為宅第,北為花園,和個園布局類似。廣場迎面,住北朝南,有一幢五間兩廂別墅式的獨立庭院,為總指揮室;院東有兩座四開間窗明几淨的辦公樓,前樓為指揮部計畫、財務處,後樓為工務處;指揮室後新建一座白色五開間大廳,為總工程師室,蘇北治淮工程的大部分規劃、設計藍圖,均從這裡作出,當時蘇聯援華水利專家布可夫也曾到過這裡;南面臨街處,住南朝北,有一排高堂大屋,為指揮部政治部所在地;總工程師室後,地勢略低,原為未建成的後花園舊址,以後被指揮部規劃為員工宿舍區,蓋起了一大片整齊的房屋。
在那火紅的年代裡,揚州市委市政府為了更好地支持治淮工程,將安家巷至北城根(現為鹽阜東路)方圓約有六十多畝土地,連同準提寺一併劃給治淮,作為總指揮部用房和建設基地。指揮部專家進行了全面規劃,大量植樹綠化,積極美化環境,並開始了第一期工程。院內興建了當時具有較高標準、並富有民族風格的治淮大禮堂,一段時期揚州機關的許多大的活動,幾乎都在治淮禮堂舉行。治淮大院內,還建了兩座辦公大樓和十幾幢有一定規模、面積較大的教室和辦公用房。當時的揚州居民便將現在的治淮新村區域成為治淮禮堂。
治淮指揮部在揚機構的駐地,都是以東關街指揮部為中心,分布在“雙東”四周街區的,其中在治淮大院以北,建有工地醫院(後來為市第四人民醫院)和勘測總隊基地。治淮大院以南,建有治淮招待所和基建工程處東關街職工宿舍大院等。與此同時,指揮部對揚州地方水利、城建、道路、橋樑配套等方面,也均有較大幫助和支持。1956年省治淮指揮部遷往南京,但大部分下屬單位仍留在雙東地區。這在建國伊始,百廢待舉時期,江蘇省省治淮指揮部進駐揚州,對當時“雙東”地區的民生、經濟和知名度提高,都是一個很大的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