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河窪遺址位於葛石鎮河窪村北的台階地上,屬商周遺址。南北狹長,面積約1.5萬平方米。建國前後,曾出土銅、陶器。1975年出土青銅鼎、爵、觚各一件,並有灰土、朽骨痕跡。
後又出土西周銅戈兩件,陶鬲、陶罐各一件。遺址北部暴露出紅燒土和較豐富的夾沙黃褐陶片。該遺址出土的銅器製作莊重。鼎為柱足、立耳,腹飾饕餮紋。爵為深腹環底,腹飾連珠紋、雲雷紋,觚飾饕餮紋。戈刃部較直,系二穿式。還有新石器時代至漢代遺址94處,其中較重要的有50處。河窪遺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窪遺址位於葛石鎮河窪村北的台階地上,屬商周遺址。南北狹長,面積約1.5萬平方米。建國前後,曾出土銅、陶器。1975年出土青銅鼎、爵、觚各一件,並有灰土、朽骨痕跡。後又出土西周銅戈兩件,陶鬲、陶罐各一件。遺址北部暴露出紅燒土和較豐富的夾沙黃褐陶片。該遺址出土的銅器製作莊重。鼎為柱足、立耳,腹飾饕餮紋。爵為深腹環底,腹飾連珠紋、雲雷紋,觚飾饕餮紋。戈刃部較直,系二穿式。還有新石器時代至漢代遺址94處,其中較重要的有50處。河窪遺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窪遺址位於葛石鎮河窪村北的台階地上,屬商周遺址。南北狹長,面積約1.5萬平方米。建國前後,曾出土銅、陶器。1975年出土青銅鼎、爵、觚各一件,並有灰土、朽骨痕跡。
後又出土西周銅戈兩件,陶鬲、陶罐各一件。遺址北部暴露出紅燒土和較豐富的夾沙黃褐陶片。該遺址出土的銅器製作莊重。鼎為柱足、立耳,腹飾饕餮紋。爵為深腹環底,腹飾連珠紋、雲雷紋,觚飾饕餮紋。戈刃部較直,系二穿式。還有新石器時代至漢代遺址94處,其中較重要的有50處。河窪遺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興隆窪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窪村東南1.5公里的台地上。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面積約20000餘平方米,它是西遼河流域和內蒙古...
概述 興隆窪文化 考古價值位於甘肅省臨洮縣城洮陽以南20公里洮河西岸寺窪山。1957年發現此遺址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寬約800米。灰層厚約1米,地面遍布有陶片等遺物。是寺窪文...
信息 簡介 走進臨洮縣寺窪文化遺址興隆窪文化代表-----玉石興隆窪文化因首次發現於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窪村而得名,距今約8000年,經濟形態除農耕外兼狩獵、採集。興隆窪遺址是內蒙古及東北...
文化簡介 經濟狀況 考古挖掘 文化演變 發現意義位於朝城鎮孟莊村北的孟窪為漢代東武陽舊城遺址。遺址為一盆地,比四周低近1米。其西部為南北向人行道,路西有磚窯,北部為東西向水渠和人行道,占地面積180萬平方米。
前言 簡介窪子遺址位於垛石橋鎮窪子街村東南400米處,占地面積4592平方米,屬於商周文化遺址,1981年5月17日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興隆窪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原敖漢旗寶國吐鄉(現興隆窪鎮)興隆窪村而得名,距今約8000年,經濟形態除農耕外兼狩獵、採集。興隆窪遺址是內蒙古及東北...
介紹 文化 經濟狀況 考古挖掘 文化演變"遺址北臨那讓河
陽窪坡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轉導鄉陽窪坡村東寺灘村西南,馬營河北台地處。遺址面積約150×100米,遺址中部有一條自然小溝,...
發掘 發現意義彭陽姚河塬商周遺址,2017年4月由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8家單位在彭陽紅河流域開展區域系統考古調查過程中被發現。該遺址位於塬地的東部,約占整個塬地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