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生茸殼藻

河生茸殼藻

河生茸殼藻是一種褐藻綱、褐殼藻目、石皮藻科、茸殼藻屬的藻類植物,藻體在生長的初期呈淡褐色圓形的小斑,隨後向四周擴展呈深褐色,主要分布在亞洲(日本),歐洲(德國、波蘭)等地。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河生茸殼藻河生茸殼藻

拉丁名Heribaudiellafluviatilis
中文名河生茸殼藻
定名人(Areschoug)Svedelius
參考文獻Zeitschr.Bot.23:892―918,1930;Kumano,Bull.Jap.Soc.Phycol.7:45―51,1958.LithodermafluviatileAreschoug,Bot.Not.33―37,1876.

采 集 地

湖北(通山)。國外分布:亞洲(日本),歐洲(德國、波蘭),美洲(美國)。

形態描述

藻體在生長的初期呈淡褐色圓形的小斑,隨後向四周擴展呈深褐色,厚50—200μm,組成藻體的直立絲呈單列或叉狀分枝,在縱面觀上呈放射狀排列。細胞寬(5)—10—(11)μm,長(5)—10—(20)μm,胞內具2至數個小盤狀或片狀的色素體,無蛋白核,儲藏物質球粒狀,常數個(有時有許多個可充滿細胞),直徑1.5—2.5μm。單室孢子囊由表面細胞分化而成,呈棒形或倒卵形,常成群為孢子囊堆,囊內形成約8個遊動孢子;遊動孢子裸露,呈紡錘形或梨形,具2條不等長的鞭毛和一個眼點,具1—2個片狀呈淡褐色的色素體。多室生殖器由直立絲最上部的細胞生長而成,每一個多室生殖器分裂形成4—8小室,每一小室形成一至數個遊動細胞,其形態與遊動孢子相似,一般認為它們可能是配子,但尚未見到它們相互配合的過程。生境:生於山溪急流的岩石表面。

討 論

關於此種藻類多室生殖器的特徵,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描述。Fritsch(1952)根據Svrdelius(1930)的報導,描述多室生殖器的每一小室可形成數個遊動細胞(圖版71:1—3),他認為這也是該屬區別於石皮藻屬(Lithoderma)的主要特徵;但是根據Kumano(1958)等的研究,認為多室生殖器的每一小室只產生一個遊動細胞(圖版71:4—5),Starmach(1977)也同意這一觀點。如果Kumano等人描述的這一特徵能被進一步獲得證實,那麽河生茸殼藻與石皮藻屬的種類非常相似了,甚至可以把它歸在石皮藻屬中。由此可見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因此,對它們進行深入的研究,以確定它們的性狀特徵,並正確界定它們的分類地位仍是非常重要的!

藻類(六)

藻類是原生生物界一類真核生物(有些也為原核生物,如藍藻門的藻類)。主要水生,無維管束,能進行光合作用。體型大小各異,小至長1微米的單細胞的鞭毛藻,大至長達60公尺的大型褐藻。一些權威專家繼續將藻類歸入植物或植物樣生物,但藻類沒有真正的根、莖、葉,也沒有維管束。這點與苔蘚植物相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