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土“陶灶”

河姆渡土“陶灶”

於1977年河姆渡遺址出土,屬於新石器時代。通長55、通高25厘米。夾砂灰陶。內壁橫安三個粗壯支丁,三丁分別置於兩側正好對稱,一丁置於後壁。兩側外壁安有一雙半環形與兩側支丁連成一體。

簡介

河姆渡土“陶灶”河姆渡土“陶灶”

河姆渡土“陶灶”

1977年河姆渡遺址T243出土,新石器時代

通長55、通高25厘米。夾砂灰陶。俯視呈鞋底形,火門上翹,橢圓形圈足。內壁橫安三個粗壯支丁,三丁分別置於兩側正好對稱,一丁置於後壁。兩側外壁安有一雙半環形與兩側支丁連成一體。

現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河姆渡文化

該文化最早在1973年被發現,在1973-74和1977-78年兩次對河姆渡遺址作發掘並有資料。在建築方面,遺址中發現大量乾欄式建築的遺蹟,在食物方面,植物遇存有水稻的大量發現,被斷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此外植物殘存尚有葫蘆、橡子、菱角、棗子等。動物方面有羊、鹿、猴子、虎、熊等野生的,以及豬、、水牛等家養的牲畜。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製作比較進步,有耜、魚鏢、鏃、哨、匕、錐、鋸形器等器物,精心磨製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紋或雙頭連體鳥紋圖案,就像是精美絕倫的實用工藝品。在眾多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發現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穀,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豐富的稻作文化遺址。它的發現,不但改變了中國栽培水稻從印度引進的傳統傳說,許多考古學者還依此認為河姆渡可能是中國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發源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