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總體思路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切實轉變政府職能,以完善企業服務工作長效機制為核心,以提升企業產能利用率、產品銷售率、項目達產率、投資完成率為目標,堅持企業市場主體與政府引導服務相結合,堅持困難企業幫扶與激發企業活力相結合,堅持“雙百”企業(百戶規模優勢企業和百戶高成長性企業)培育與中小微企業服務相結合,突出市場開拓、要素保障、政策落實,深入開展產銷對接、銀企對接、用工對接等企業服務系列活動,著力破解制約企業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為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提供有力支撐。
二、工作目標
(一)規模實力壯大。2014年全省全部工業增加值增長10.5%左右,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超過2.1萬家。
(二)企業活力增強。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化,民營經濟增加值增長14%以上,中小企業完成增加值超過2萬億元。新培育10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和省級以上創新型(試點)企業。
(三)服務效能提升。涉企行政審批項目進一步精簡,審批效率進一步提高。企業反映的問題及時得到辦理,企業問題辦結率達到95%以上。
三、重點工作
(一)建設省、市、縣三級企業服務公共視窗。一是建設綜合性企業服務公共視窗。依託省中小企業發展服務中心,統籌建設具有綜合服務功能的河南省企業服務公共視窗,為企業提供創業、培訓、法律、融資擔保、管理諮詢、人才、技術等全方位綜合性服務。二是建設企業服務“雲平台”。加快建設全省統一的企業服務“雲平台”,統籌規劃全省統一、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的省、市、縣三級企業服務綜合入口網站,開通政策法規、融資服務、市場開拓、人力資源等專業套用服務平台,實現視窗服務、網路服務和呼叫服務一體化。三是暢通政企溝通渠道。開通省企業服務政務微博、企業服務手機掌上平台、企業微信群等,為企業免費提供綜合性信息服務。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開設企業服務視窗、建設網路平台和公布電話,構建全天候、多形式的企業問題受理和服務渠道。
(二)完善企業服務工作機制。一是完善企業問題辦理機制。健全企業問題台賬制度,落實企業問題轉辦通知單、首問負責、限時辦結等制度,對久拖不決的問題,由省企業服務辦、監察廳聯合掛牌督辦。建立企業服務直通車制度,對涉及多部門的共性和重大問題,組織相關部門聯合辦公,集中協商解決。開展企業問題辦理滿意度評價,評價結果納入企業服務考核內容。二是完善三級重點服務企業機制。按照轉型升級的方向和要求,省級層面抓好“雙百”企業培育,省轄市、縣(市、區)分別確定一批本級重點服務企業進行重點扶持。繼續實行領導分包、企業首席服務員、企業服務下基層等制度,為三級重點企業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針對特色產業集群、中小企業園區等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組織有關部門現場辦公、集中解決。有關部門要落實“雙百”企業扶持政策,在項目審批、土地、環保、技術改造等方面開闢“綠色通道”,集中各種要素和資源支持企業做大做強。三是完善政策導向機制。深入開展法律下基層、政策下基層等活動,通過網路、報刊等渠道和新聞發布、政策彙編等多種形式,及時宣傳惠企政策。組織“惠企政策宣講團”,不定期深入基層和企業開展宣講,幫助企業準確理解政策、靈活運用政策。強化產業規劃、產業政策和涉企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引導企業科學制定發展戰略,推廣套用先進質量管理方法和卓越績效管理模式,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
(三)幫助企業開拓市場。一是建立產銷對接長效機制。分行業建立產銷對接信息徵集和發布制度,指導各地結合企業需求,不定期開展“一對一”、小範圍、有針對性的產銷對接活動,推動產業鏈產銷對接常態化。有關部門要結合職責分工,分領域開展省內重點項目單位與生產企業、大型國有企業與中小企業、交通建築企業與生產企業、商貿企業與生產企業等產銷對接活動。發揮行業協會橋樑紐帶作用,依託重點企業組建涵蓋上下游企業的產業聯盟,支持協會和聯盟開展不同形式的技術對接、產品對接和信息交流活動,推動上下游企業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二是開展工業企業與電商企業系列對接活動。實施“十百千萬”系列網上促銷工程,搭建十優電商、百家網上商城、千家豫貨網店、萬家工業企業的網上展示對接平台,指導各地、各產業集聚區開展小範圍、重實效的工業企業與電商對接活動。選擇家居醫藥、高端裝備、智慧型終端、鋼鐵、鋁精深加工等產業,在前期對接基礎上召開2014年五大產業鏈暨電商對接大會。三是開展河南名優產品擴消費行動。依託第十二屆中國(漯河)食品博覽會、中國特色商品(三門峽)博覽交易會、第二屆中國(商丘)電動車及零部件展覽會、第二屆中國(洛陽)工業博覽會、第五屆中國(鶴壁)鎂套用新產品新技術博覽會等平台,開展名優產品擴消費活動,幫助企業開拓市場。依託第十一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第二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等平台,組織“豫企名品全國行”活動,提高豫企名品知名度。四是大力推廣套用節能產品。組織認定工業節能產品150個,公布100個工業節能產品推廣目錄,組織工業節能產品推廣套用活動,提高我省節能產品市場占有率。
(四)緩解企業融資瓶頸。一是建立銀企對接長效機制。建設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網上平台,建立企業貸款需求日常徵集和政、銀、擔、企合作機制,定期向金融機構推介有貸款需求的企業和項目,強化跟蹤協調服務,推動銀企對接網路化、信息化、常態化。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舉辦萬家中小微企業與金融機構系列對接活動、工業轉型升級和技術改造項目融資推介活動。二是實施“小巨人”信貸培育計畫和“雙百”企業信貸支持計畫。繼續深入開展“小巨人”企業融資培育工作,加大科技型企業、“小巨人”企業融資輔導力度,引領提升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水平。實施“雙百”企業信貸支持計畫,引導合作銀行為其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三是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加強與國內大型金融機構的戰略合作,為大企業量身制定綜合金融解決方案。積極探索產業鏈融資和產業基金模式,圍繞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組織銀企對接活動,支持主導特色產業發展。強力推進銀行間債券市場融資工作,支持利用“區域集優”票據融資。加快推動中小企業私募債業務開展,引導私募資金或基金直接投放。做好上市後備企業培育工作,積極推動中小企業到“新三板”(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加強企業融資輔導,充分利用風險投資、股權投資、信用保險、金融租賃等金融工具,幫助企業多渠道融資。四是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健全省、市、縣三級國有資本主導的擔保體系,充實國有融資性擔保機構資本金,本著以支定收、保本運行的原則,探索降低國有擔保機構擔保費率。強化擔保機構和小額貸款公司監管,探索建立財政、擔保公司、銀行、保險公司“多方參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中小微企業風險補償機制,樹立一批規範發展的擔保機構和小額貸款公司標桿,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五)強化企業人才保障。一是完善校企合作機制。建立企業用工公共服務網路平台,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促進人員就業和企業用工即時對接。鼓勵院校與企業以“訂單式”、“冠名班”等形式開展技能人才合作培養,探索實行“雙員制”職業培養模式,開展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及用工對接活動。在“雙百”企業和智慧型終端產業領域選擇建立100個校企合作實訓基地,建設人力資源“蓄水池”。二是建設企業家培訓教育平台。實施河南企業家素質提升工程,聯合國內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組織開展EMBA(高層次人員工商管理碩士)學歷培訓,分批次開展專題性、重實效的企業高管短期培訓。利用中小企業銀河培訓工程,組織開展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培訓、民營企業領軍人才和企業家培訓。三是強化企業高技能人才保障。圍繞產業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支持高校、科研機構和重點企業共建研究基地和高端人才培養基地,搭建高層次人才交流平台。圍繞智慧型終端、高端智慧型裝備、生物醫藥、工業設計、電子商務等行業,依託“外專千人計畫”等平台,加快引進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團隊。落實我省關於引進高端人才的各項優惠政策,鼓勵企業通過簽訂長期勞動契約、技術入股、股權激勵等措施,穩定企業人才隊伍。四是建設產業發展研究平台。圍繞智慧型終端、現代家居、高端智慧型裝備、汽車及零部件、食品、服裝服飾等重點產業,採取購買服務的方式,委託科研院所等研究機構開展集群引進和產業發展研究,在巨觀政策、技術進步、管理創新等方面為企業提供智力支持。
(六)支持企業轉型升級。一是加快轉型升級項目建設。圍繞提質增效、延鏈補鏈,重點抓好1000個基地型龍頭型重大項目、600個產業產品結構調整重大項目和460個產業創新重大項目,進一步做大總量,提升產業競爭力。圍繞提高新產品產值率,省級層面重點抓好200個左右重大技改項目,引導企業加快信息化、數控化改造,最佳化工藝流程,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完善重點項目聯審聯批和督導服務機制,提供全過程、全方位跟蹤服務,推動項目儘快投產、達產。二是強化創新驅動。實施技術創新質量提升工程,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完善政府科技投入引導機制和企業牽頭實施套用性重大科技項目機制。建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動協同創新,組織高校、科研機構與中小企業開展技術需求項目產學研合作對接,引導社會資源和創新要素向企業特別是創新型企業集聚。培育30家省級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建設80家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60家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10家以上工業公共技術研發設計中心。強化品牌帶動和標準引領,培育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核心技術、市場競爭力強的知名品牌,新增一批中國馳名商標、河南省著名商標和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積極開展“樹標桿、學標桿、超標桿”活動,鼓勵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制修訂工作。三是支持企業做大做強。通過整合重組、創新驅動、融合提升等措施,大力發展高成長性產業龍頭企業,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領軍企業。綜合運用技術改造、兼併重組、淘汰落後等手段,加快冶金、化工、建材、輕紡等傳統支柱產業骨幹企業集約化、高端化、綠色化改造提升。依據“競爭力強弱”的衡量標準,運用中央和地方財政獎勵、等量或減量置換等措施,積極化解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產能過剩行業矛盾,加快淘汰一批技術裝備落後、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後產能。繼續開展困難企業認定工作,落實困難企業社會保險費緩減等幫扶措施。
(七)創新要素保障機制。一是強化運行調節和生產要素保障。加強重點行業運行監測預警,聚焦傾向性、苗頭性和行業共性問題,有針對性地出台重點行業穩運行調結構政策措施。加強煤電油氣運等生產要素保障協調,推動煤電雙方建立長期供需保障機制,加快推進煤電一體化進程。積極推進大用戶直購電試點工作,支持能耗水平低、技術水平高、拉長產業鏈的企業作為大用戶直購電試點單位。二是完善用地保障機制。堅持“有限指標保重點、一般項目靠挖潛”,通過用好“三項整治”(空心村、磚瓦窖場、工礦廢棄地整治)留存指標、加大存量土地挖潛力度、整治農村建設用地等措施,保障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建設用地。嚴格執行限時審查制度,進一步提高預審效率,縮短審批時間。完善用地評價和考核體系,指導企業節約集約用地。三是創新環境保護機制。強化排污總量預算指標管理,促進各地有效利用環境容量、最佳化配置環境要素,保障省重點項目的環境容量。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進一步增強企業節約公共資源意識,爭創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2014年力爭創建5個國家級、20個省級工業清潔生產示範企業。進一步簡化項目環評報告書內容,最佳化項目環評檔案技術評估環節,提高審批效率。
(八)著力減輕企業負擔。一是轉變政府管理方式。堅持用市場手段、經濟手段服務企業,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探索推行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企業投資項目,除關係國家安全、生態安全和涉及重大生產力布局、戰略性資源開發、重大公共利益外,一律由企業依法依規自主決策,政府不再審批。簡化企業投資項目備案內容,提高備案效率。按照能放盡放、提高效率的原則,繼續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對繼續保留的審批事項,進一步簡化手續、最佳化程式、限時辦結。推進工商註冊制度便利化,穩步推進企業名稱核准許可權下放和網上名稱預先核准工作,進一步激發創業活力。二是規範涉企收費。認真做好已取消、停收、降低收費項目和標準的落實工作,重點清理投資領域審批前置類收費、生產經營領域強制性壟斷性收費,特別是涉及中小企業和民間投資的收費,探索採用統一的收費清單管理模式。三是建立企業周邊環境治理長效機制。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上下聯動”的原則,建立“統一領導、各負其責、落實責任”的企警地共建治安環境長效機制,及時協調解決利益矛盾,妥善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嚴厲打擊危害企業生產經營及項目建設的各類違法行為,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按照部門聯動、分級實施的原則,構建省、市、縣三級企業服務工作體系。完善企業服務活動聯席會議制度,健全企業問題收集處理責任制,定期召開企業服務聯席會議,及時協調解決涉企服務的重大問題。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要明確責任領導、責任處室和聯絡員,按照職能分工主動對接、主動服務,形成服務企業發展的合力。各省轄市、縣(市、區)政府要健全組織機構,完善工作制度,保障工作經費,專人專職負責,推動企業服務工作制度化、常態化。
(二)嚴格督導考核。建立巡視督導制度,不定期對各級、各部門企業服務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督導服務,幫助解決問題,督促政策落實。實行企業問題季通報制度,每季度向各地、各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通報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各省轄市、省直管縣(市)企業問題辦理情況。完善企業服務年度考核制度,年終由省企業服務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組織,圍繞長效機制建設、企業滿意度、政策落實等內容,對各級、各有關部門企業服務工作情況進行量化考核,對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以省政府名義予以表彰。
(三)營造良好氛圍。各級、各部門要加強對企業服務工作的宣傳報導,廣泛宣傳各地、各部門企業服務工作典型做法,積極宣傳企業在轉型解困、管理創新等方面的成功經驗,努力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企業成長、支持企業發展的良好氛圍。圍繞破解制約企業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組織開展學習調研和現場觀摩活動,不斷提升企業服務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