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河南省電磁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要的業務範圍是電磁無損檢測、電磁環境與電磁兼容檢測、電力電子設備運行狀態線上監測及相關理論與技術的研究,檢測儀器的研製、開發,成果的轉化及技術培訓等。培養電磁場與微波技術、雷射技術、電力電子新技術、結構檢測等方向的研究生,為相關部門培訓檢測評價方面的技術人才。本中心包括鄭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環境與水利學院、電氣工程學院的部分教師和科研人員,有混凝土結構無損檢測、電磁環境與電磁兼容檢測、電力電子設備運行狀態線上監測三個研究、開發小組,他們的課題都是圍繞“中心”的研究、開發項目。本中心包括鄭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環境與水利學院、電氣工程學院的部分教師和科研人員,有混凝土結構無損檢測、電磁環境與電磁兼容檢測、電力電子設備運行狀態線上監測三個研究、開發小組,他們的課題都是圍繞“中心”的研究、開發項目。
中心現有的儀器設備主要包括:頻譜分析儀、網路分析儀、阻抗分析儀、場強測量設備,高靈敏度數字示波器,lcr測試儀,標準信號源和功率放大器,各種天線和測量探頭、鋼筋混凝土結構雷達、鋼筋掃瞄器、光譜分析儀、電磁禁止室、大型橫電磁波室、功率分析儀、鉗型電力分析儀等,價值約200多萬元。
學術帶頭人
鄒 澎
鄒 澎:鄭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教授,河南省電磁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電磁計量和電磁兼容檢測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河南省電工技術學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電磁場與電磁波理論、電磁環境、電磁干擾與電磁兼容的研究,在環境電磁場的測量、理論計算和預測,電磁兼容的理論分析、計算、測量和套用技術等方面有比較深入的研究。1992年被評為河南省首批高等學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8項,省教委項目3項。獲得河南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3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出版一本專著:《環境電磁場測量》(中國計量出版社,1992),發表研究論文40多篇,主持完成的兩個研究項目通過省科委鑑定,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高金峰
高金峰,1963年11月生,工學博士,教授,鄭州大學電工理論與新技術學科碩士研究生導師,“電工理論與新技術”河南省重點學科第一學術帶頭人,河南省電磁檢測工程中心副主任,鄭州大學遠程教育學院院長(網路管理中心主任)。自1979年9月始,在西安交通大學信息與控制工程系、電氣工程學院攻讀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畢業後一直在原鄭州工學院、鄭州工業大學及鄭州大學從事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1999年晉升為教授。
1993年評為鄭州市“三育人”先進個人,1996年獲鄭州市“青年科技標兵”稱號,1998年獲河南省“優秀青年科技專家”稱號,2002年度河南省“555人才工程”省級學術技術帶頭人。
長期工作在教學科研第一線,指導碩士研究生41餘人,已有29人獲得碩士學位,目前在讀研究生12人。主持或參加科技開發與服務項目近20項,已有10項項目通過省級以上鑑定。累計科研經費100餘萬元。作為第一獲獎人分獲河南省科技進步貳等獎1項、星火貳等獎1項、科技進步叄等獎2項;作為第二獲獎人,獲河南省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獲陝西省教委科技進步叄等獎1項。主持的產品開發項目,生產廠家接產後,成為中國菸草總公司下文推廣產品,銷往全國20多個縣市,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國際會議、各級刊物及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先後發表論文70餘篇,第一作者論文30餘篇,一級學報及核心刊物論文20多篇。有6篇第一作者論文被SCI和EI收錄,並被重要刊物發表的論文引用20餘次。
出版專著及教材5本,其中,獨著《非線性電路與混沌》(科學出版社,28.2萬字),譯著《電氣設備手冊》(科學出版社,50萬字),參編研究生教材《現代電路理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0萬字),參編本科生教材《信號與系統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12萬字)。參編的研究生教材是國家學位工作辦公室最早推薦的10本教材之一。
主要研究方向有非線性系統理論及套用、信號檢測與處理、電子技術套用等。在多年來的科研工作中,既堅持不懈地進行本專業國際前沿性課題的研究與跟蹤,又將研究工作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兩個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績。近幾年的理論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非線性電路系統中的混沌、同步與控制方面。套用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電量、非電量的檢測與控制,低壓配電控制系統的軟硬體開發等。
劉平
劉 平,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電力電子技術、功率射頻技術和電漿技術。多次赴美國、日本、加拿大、韓國參加國際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主持了磁鏡電漿射頻加熱系統研製項目,參加了磁鏡和托卡馬克上的電漿射頻加熱實驗研究;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行的磁鏡型電漿火箭研究,驗證了這類火箭的科學可行性,第一次成功測量了電漿火箭的推力;大功率開關電源研究項目的部分成果已經在企業中套用,轉化為經濟效益。
目前承擔的研究課題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用於高頻通訊的電漿天線研究;橫向合作項目,射頻感應電漿源射頻發生器研製,高頻感應加熱電源研製,高效率射頻發射機研製等。
禹延光
禹延光,女,2000年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獲工學博士學位。同年,於鄭州大學獲副教授職稱,目前被信息工程學院聘為教授。2002年榮獲河南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曾在天津大學精密儀器學院,光學工程學科完成博士後研究。自2002年,應邀訪問過義大利PAVIA大學、法國Toulous大學以及澳大利亞Wollongong大學。在相關研究領域同國內外專家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主要研究方向:新型感測理論與技術,數位訊號處理。該研究方向基於一個新浮現的測試技術---半導體雷射器的光反饋干涉,實現對各種參數(如振動、位移、溫度、雷射參數、血液流動等)的高精度感測與測量。這種非接觸、高精度測量方案,其研究涉及光學(半導體雷射器)、電子學和精密測試科學,是信息感測、採集和探測的重要手段。
主要學術成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主持完成省、部級項目4項;參加並完成各類科研項目7項。省級鑑定項目一項。共發表論文40多篇;其中英文文章18篇,SCI檢索4篇,EI檢索14篇。合作出版《感測器原理與套用》著作一部。在IEEE期刊、會刊,英國JOA期刊以及國內《光學學報》、《中國雷射》等國內、外一流學術期刊連續發表關於所研究課題的學術論文多篇,得到同行專家的好評。
朱海堂
朱海堂(1964—),河南虞城人,中共黨員。工學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河南省電磁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鄭州大學新型建材與結構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從事新型工程材料及其結構性能研究、在役工程的監測與健康診斷研究、混凝土結構的檢測與加固技術研究等工作。2005年2月前往日本茨城大學進行合作研究,從事新型材料在混凝土結構中的套用以及混凝土結構物的健康監測與診斷研究。先後參加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河南省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河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自然科學項目等各級科研項目十餘項。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三項、三等獎一項,河南省教育廳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一項,在公開發行的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部分研究成果已被列入我國國家規範或行業標準,並在實際工程中得以廣泛套用。
王忠勇
王忠勇,博士,教授,北京理工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1998年6月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並獲博士學位。2004年8月至2005年7月日本大阪大學訪問學者。河南省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多年來發表科研論文40餘篇,其中,EI收錄8篇。出版教材和學術著作2部。作為主要完成人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項,國家863課題1項,河南省教育廳、科技廳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項,軍工課題3項,企業橫向課題5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河南省教育廳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理論上主要從事混沌控制和智慧型控制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發表在《物理學報》、《控制理論與套用》等國家重要期刊上,具有理論和實際套用前景。套用上主要從事電子產品及過程控制系統等方面的開發,為浙江橫店集團開發的《電容包卷機計算機控制系統》和深圳譜諾瑪公司開發的《智慧型射頻式商店防竊檢測器》《基於DSP技術的商品防竊檢測器網路》項目技術先進,產生了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曾榮獲“河南省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河南省跨世紀學科與學術帶頭人培養對象”、“河南省青年科技專家” 和“河南省優秀教師”等稱號。。人才培養
培養電磁場與微波技術、雷射技術、電力電子新技術、結構檢測等方向的研究生,為相關部門培訓檢測評價方面的技術人才。一、研究生培養
1、電磁場與 微波技術 2、電力電子新技術 3、結構檢測
二、培訓
1、電磁環境檢測 2、電磁兼容檢測 3、公路工程試驗檢測
產品開發
1、用於高頻通訊的電漿天線的研究;2、雷射自混合干涉型位移測量感測器研究;
3、“多點-1點”微波傳輸通訊系統;
4、環保設備運行狀況無線電監測系統;
5、新型微波傳輸線的研究;
6、電橋電阻箱半自動檢測裝置;
7、半導體雷射線寬展寬因數測量系統的研究;
8、電阻類計量器具新型半自動檢測系統的研製;
9、收、發一體的ESA檢測器的研製;
10、變電站電氣設備絕緣線上檢測設備研製;
11、ICP射頻電漿源研製;
12、電動三輪車調速器與充電器研製;
13、固態射頻電漿發生器;
14、110KV及以上變電站電氣設備絕緣線上監測系統;
15、智慧型射頻式商品防竊檢測器;
16、煤氣泄漏巡檢系統;
17、預付費電錶控制器及軟體開發 ;
18、新型高頻感應加熱設備;
19、菸草收購縣級聯網系統;
20、實驗動物樓溫度、濕度及差壓控制系統。
合作單位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美國勞雷工業公司北京代表處
北京市康科瑞工程檢測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北京市建設工程質量檢測中心
河南省交通工程質量監督站
河南省輻射環境監測管理站
河南省計量科學研究院
河南省電力試驗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