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北京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北京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Beijing Gene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Mining &Metallurgy)是隸屬於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中央企業,屬國家首批創新型企業,是中國以礦冶科學與工程技術為主的規模最大的綜合性研究與設計機構。 北京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1956年4月8日,最初院名為重工業部選礦研究設計院;1960年與冶金工業部地質研究所合併,更名為北京礦山研究院;1999年7月,根據國務院決定該院轉製成為中央直屬大型科技企業,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同時劃入該院;2003年,隸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截至2016年10月,北京礦冶研究總院設有7個研究設計所,1個技術研究院,2個上市公司,1個發展中心,8個全資子公司,7個控股子公司。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建設有國家級研究平台9個,北京市級科研平台9個,此外礦冶總院還建設了9個省部級和11個行業級科研條件平台,牽頭成立4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礦冶研究總院員工總人數達3424人,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970人。 共招收培養博士生163人,碩士生299人。 2015年,全院實現營業收入23.50億元,利潤總額1.55億元,納稅總額1.63億元。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北京礦冶研究總院成立於1956年4月8日,最初院名為重工業部選礦研究設計院。

1956年6月,更名為有色金屬選礦研究設計院。

1957年,更名為北京冶金工業選礦研究院。

1958年4月,更名為冶金工業部選礦研究院,原北京鋼鐵研究院所黑色金屬選礦研究室成建制併入。

1960年11月24日,與冶金工業部地質研究所合併,更名為北京礦山研究院。

北京礦冶研究總院 北京礦冶研究總院

1963年3月22日,更名為北京礦冶研究院。

1963年10月和11月,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從事重有色金屬研究業務和人員,北京有色冶金設計院的冶金試驗、機修人員和相應的設備儀器調入該院。

1964年6月11日,冶金工業部屬北京鋁試驗廠劃歸該院並改建為實驗廠。

1966年初,冶金工業部將該院從事黑色金屬選礦研究工作的第二選礦研究室及部分分析測試專業人員調馬鞍山礦山研究院。

1970年11月,分別下放河北省和甘肅省,實行部、省雙重領導,以省為主管理。其間抽調了部分人員赴甘肅省白銀市建立了白銀礦冶研究所(現西北礦冶研究院)。

1978年1月,隸屬於冶金工業部,1979年4月更名為冶金工業部礦冶研究總院。

1983年4月,劃歸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同年11月更名為北京礦冶研究總院。

1997年6月,兼併丹東冶金機械廠。

1997年6月9月,兼併北京鎢鉬材料廠。

1998年3月,隸屬於國家有色金屬工業局。

1999年7月1日,根據國務院決定該院轉製成為中央直屬大型科技企業,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同時劃入該院。院黨政分別隸屬於中央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和大型企業工作委員會。

1999年12月1日,隸屬於中央企業工作委員會。

2000年6月,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劃出我院,劃歸地方管理。

2002年1月,經國家經貿委批准,鐵嶺選礦藥劑廠無償劃歸該院。

2003年,隸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2010年7月31日,國務院國資委同意徐州國貿稀貴金屬綜合利用研究所國有產權無償劃歸該院。

2011年5月6日,該院重組株洲火炬工業爐有限責任公司。

企業規模

人員編制

北京礦冶研究總院 北京礦冶研究總院

截至2016年10月,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員工總人數達3424人。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970人,有3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俄羅斯聖·彼得堡工程科學院院士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高級專家86人,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2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8人,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1人,博士114人,碩士636人,研究生占專業技術人員的77.3%。

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汪旭光、邱定蕃、孫傳堯

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1人):汪旭光、金錫根、羅家珂、方誌剛、林毅、孫傳堯、邱定蕃、熊代余、陳何、楊小聰、盧世傑

百千萬人才工程、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0人):蔣開喜、梁殿印、沈政昌、熊代余、余斌、於月光、周俊武、陳何、楊小聰、盧世傑

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86人):汪旭光、金錫根、羅家珂、方誌剛、林毅、孫忠銘、陳鼎玖、劉振春、 李正驊、幸偉中、龔盛標、劉大星、劉文華、繞綺麟、張竟成、於建中、韓壽林、邱定蕃、孫傳堯、宣道中、 謝百之 、崔安娜、鄭寶臣、東及良、謝懷復、湯集剛、邢永清、符斌、李忠義、李昌福、林運亮、趙純祿、鄒介斧、賈永昌、康廷璋、周以華、沃國經、汪光烈、洪丕基、蘇仲平、周桂華、於一公、黃振華、謝珉、張文祿、蔣開喜、羅忠義、馮桂婷、鍾蔭庭、尹才礄、梁殿印、周 峰、李長根、江培海、鄭九齡、吳峰、沈政昌、王澤杭、熊代余、夏曉鷗、周秀英、劉永振、余斌、王瑜、於月光、張振宇、戰凱、劉桂芝、周俊武、李國仲、王雲、蔣訓雄、任先京、盧亞平、陳何、劉惠林、許根國、查正清、李華昌、王海北、劉亞飛、王中明、羅秀建、徐寧、楊曉松、王建文

組織體系

•管理機構

管理機構(12個):院務部、規劃發展部、人力資源部、財務部、科技發展部、科技產業部、法律審計部、黨群部門、開發建設部、信息研究中心、工程公司、商貿部

•研究機構

研究機構(11個):礦山技術研究院、礦物工程研究設計所、信息與自動化研究設計所、冶金研究設計所、機械研究設計所、金屬材料研究設計所、炸藥與爆破研究設計所、環境工程研究設計所、測試研究設計所、礦產資源研究設計所、北京植物膠發展中心

•國家級研究平台

國家級研究平台 
序號科研平台名稱頒布部門
1國家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科學技術部
2無污染有色金屬提取及節能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
3國家磁性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科學技術部
4礦物加工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科學技術部
5礦冶過程自動控制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科學技術部
6國家重有色金屬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國家質量檢驗檢疫總局
7國家進出口商品檢驗局有色金屬認可實驗室國家進出口檢驗檢疫局
8工業(有色金屬礦冶產品及礦山化學品)產品質量控制和技術評價實驗室工業和信息化部
9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家科學技術部
參考資料:

•北京市級科研平台

北京市級科研平台(9個):北京市鋰電正極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市工業部件表面強化與修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市高效節能礦冶技術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市特種塗層材料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礦冶過程自動控制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金屬礦山智慧型開採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高端礦山裝備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金屬礦產資源評價與分析檢測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特種塗層新材料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條件保障

•儀器設備

掃描電鏡及能譜系統 掃描電鏡及能譜系統

根據2016年11月礦冶總院官網顯示,北京礦冶研究總院擁有現代化的大型設備儀器600多台(套),如等離子光譜(ICP),石墨乳原子吸收光譜(GFAAS),原子吸收光譜(AAS),高效液相色譜(HPLC),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碳硫測定儀,碳氫氮測定儀,示蹤粒子跟蹤儀,葉輪給料機,旋流器料漿濃縮機,臨界流速測試儀,衝量流量計,超音波粒位計,γ射線濃縮計,充填體剪下儀,掃描電鏡,原子顯微鏡,電位測定儀,流動注射分析儀,比色儀,可控強場可調介質的強磁選分選設備,電泳儀,離子儀,溶氧儀,低頻函式發生器,雙線示波器,康氏振盪機,電化學繁用測試儀,函式記錄儀,數控超音波清洗機,三維坐標測量儀,磁測量儀,磁性材料成型自動壓機,預燒料迴轉窯,燒結推板窯等。

•中試裝備

根據2016年11月礦冶總院官網顯示,北京礦冶研究總院擁有工程化能力較強的中試裝備:選礦中試線,濕法(常壓、加壓)和火法冶金中試線,礦山節能設備研製中試線,超細破碎中試線,超細礦物材料、金屬材料、金屬氧化物中試線,高效熔煉及SO2淨化回收擴試線,複合粉末材料中試線,磁性材料及深加工中試線,植物膠及深加工中試線,浮選藥劑及精細化工中試線等。

合作交流

截至2016年10月,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先後與俄羅斯、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瑞典、南非、哈薩克斯坦、塞爾維亞、蒙古等國家的眾多知名企業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開展了一系列國家重大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為國家“引進來”、“走出去”和“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作出了貢獻。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加盟40多個國家、行業和區域產業聯盟。中國礦業聯合會選礦委員會、中國有色金屬學會選礦學術委員會、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環境保護學術委員會、北京金屬學會採選分會均設在北京礦冶研究總院,中國工程爆破協會掛靠在該院。有61人在國內外有關學術社團組織擔任184個職務。礦冶總院承辦了2008年第24屆國際礦物加工大會、2014年首屆清潔採礦國際學術研討會和中俄雙邊新材料新工藝研討會等國際會議。

企業成就

科研成果

根據2016年11月礦冶總院官網顯示,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先後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1100餘項,授權專利和制訂國家及行業標準1100餘項。 礦冶總院共完成了6721項科研課題,取得科研及工程設計成果2708項,其中獲國家級科技和工程設計獎101項,省部級(設計)科技獎995項,取得授權專利720項。

2006年至2016年10月,北京礦冶研究總院科技人員在各類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3170篇,其中SCI論文29篇,EI論文110篇,出版專著29部。

2015年,全院實現營業收入23.50億元,利潤總額1.55億元,納稅總額1.63億元。

北京礦冶研究總院所獲得的國家級科技獎勵
序號 獎勵年度 獎勵類別 獎勵等級 獲獎項目
1 1965 國家發明獎 3 紅旗3號磁性礦石金屬探測器
2 1965 國家發明獎 2 鋰輝石鹼法正浮選簡化流程
3 1966 國家發明獎 1 氧化石臘皂用作赤鐵礦捕收劑
4 1978 全國科學大會獎 專項獎 細篩再磨工藝及提高精碎品位和金屬回收率的研究-細篩再磨工藝(尼龍細篩)
5 1978 全國科學大會獎 專項獎 重介質選礦:錫礦山重介質選礦分離輝銻礦;重介質選鉛鋅礦
6 1978 全國科學大會獎 專項獎 礦山用新型藥劑研製-田菁膠10號抗水獎狀炸藥
7 1978 全國科學大會獎 專項獎 永磁材料與永磁磁選機-永磁筒型多梯度磁選機
8 1978 全國科學大會獎 專項獎 石碌銅礦離析-浮選工藝
9 1978 全國科學大會獎 專項獎 無氰選礦-廣東凡口鉛鋅無氰選礦
10 1978 全國科學大會獎 專項獎 細菌冶煉從銅礦中提取銅、鈾
11 1978 全國科學大會獎 專項獎 聯合法生產氧化鋁
12 1978 全國科學大會獎 專項獎 閃速熔煉新工藝
13 1978 全國科學大會獎 專項獎 微量高效化肥-鉬酸銨及套用
14 1978 全國科學大會獎 專項獎 多道全聚焦X射線瑩光分析儀
15 1978 全國科學大會獎 專項獎 原子吸收光譜分析新技術-數字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儀
16 1978 全國科學大會獎 專項獎 放射性同位素X螢光分析儀-台式放射性同位素X射線螢光分析儀
17 1978 全國科學大會獎 專項獎 XW-01型電子探針X射線顯微分析儀
18 1978 全國科學大會獎 專項獎 羰基鎳粗粉和鎳包鋁雙金屬粉末
19 1978 全國科學大會獎 專項獎 無底柱分段崩落採礦法;
20 1978 全國科學大會獎 專項獎 平巷掘進機械化作業線-A、CGJ-2型雙機液壓平巷鑿岩台車,B、JS6型電動梭式礦車
21 1978 全國科學大會獎 專項獎 金屬礦選礦新藥劑-高效能捕收劑(硫氮九號)
22 1978 全國科學大會獎 專項獎 改善水質的新設備-磁水器
23 1980 國家發明獎 3 半乳甘露聚糖膠新材料--田菁膠及其套用(S.C)
24 1981 國家發明獎 3 尼龍蓖狀細篩
25 1981 國家發明獎 2 白銀煉銅法
26 1986 國家科技進步獎 2 CLH系列三高炸藥
27 1982 國家發明獎 2 EL系列乳化炸藥
28 1985 國家科技進步獎 2 凡口大孔徑深孔採礦法
29 1985 國家科技進步獎 2 多凡酸銨法製取高品位五氧化二釩新工藝
30 1985 國家科技進步獎 2 熱噴塗技術開發推廣、套用
31 1985 國家科技進步獎 2 YF型¢-3000圓錐水力分級機
32 1985 國家科技進步獎 2 細篩再磨新工藝
33 1985 國家科技進步獎 3 武山銅礦整體鋼筋混凝土定分層崩落法研究
34 1985 國家科技進步獎 3 CHF-X和JJF型系列浮選機
35 1985 國家科技進步獎 3 新型選礦藥劑的研製與套用
36 1987 國家發明獎 3 旋流細篩
37 1988 國家科技進步獎 1 國家12個重要領域技術政策的研究
38 1988 國家科技進步獎 2 從金川鎳系統鈷渣製取純氧化鈷粉新工藝工業試驗
39 1988 國家科技進步獎 3 提高西林鉛鋅礦選礦技術指標及SF和JJF型浮選機聯合機組研製
40 1988 國家發明獎 1 白雲鄂博中貧氧化礦浮選-選擇性團聚選礦工藝
41 1989 國家科技進步獎 特等 金川資源綜合利用
42 1989 國家科技進步獎 1 白銀熔池富氧煉銅
43 1989 國家科技進步獎 2 凡口高品位鉛鋅礦混合浮選新工藝研究
44 1989 國家科技進步獎 3 優良膠用田菁品種和田菁膠的研究和套用
45 1990 國家科技進步獎 2 提高銅礦石伴生金銀選礦回收率的研究
46 1990 國家發明獎 4 KYF型浮選機
47 1990 國家發明獎 4 自吸式浮選機
48 1991 國家科技進步獎 2 BGRIMM系列乳化炸藥機器混裝機械化的研究與推廣套用
49 1992 國家科技進步獎 2 大廠現有選廠提高選礦指標的研究
50 1992 國家科技進步獎 3 新型鍶鋇固溶(GR)鐵氧體材料的研製及其工業生產與套用
51 1992 國家科技進步獎 1 地下礦連續開採工藝技術和裝備的研究
52 1993 國家科技進步獎 2 凡口鉛鋅礦提高鉛鋅精礦和鋅礦質量的研究-選鉛鋅藥劑快速浮選工藝
53 1993 國家科技進步獎 3 提高難選貧銅礦石選礦回收率研究
54 1995 國家科技進步獎 1 新疆喀拉通克銅鎳礦濕法精煉新工藝
55 1995 國家科技進步獎 2 礦塊崩落技術與裝備
56 1995 國家科技進步獎 3 武山銅礦南礦帶上向斜壁進路水砂充填採礦方法研究
57 1995 國家科技進步獎 3 DCH-10電磁環式強磁場機研製
58 1995 國家發明獎 3 XCF-8收漿型充氣機械攪拌式浮選機的研製
59 1995 國家科技進步獎 3 DCH系列濕式強磁選機研製及工業套用
60 1996 國家科技進步獎 2 提高大廠資源採選綜合利用率研究
61 1996 國家科技進步獎 1 柿竹園多金屬礦Ⅲ礦帶富礦段礦石主幹全浮選礦工藝流程及藥劑的研究
62 1996 國家科技進步獎 2 電化學控制浮選綜合技術的研究及工業套用
63 1996 國家科技進步獎 3 提高雲錫公司大屯選礦廠選礦指標
64 1996 國家科技進步獎 3 綜合利用鋰渣生產優質鋰渣矽酸鹽水泥
65 1996 國家發明獎 3 SL型微細物料連續排礦射流離心選礦機
66 1997 國家科技進步獎 3 永平銅礦提高銅、銀回收率新工藝研究
67 1997 國家科技進步獎 3 SF型系列自吸式浮選機的研製與推廣套用
68 1997 國家發明獎 3 粗顆浮選機
69 1997 國家發明獎 4 粘結鐵氧體新工藝
70 1998 國家科技進步獎 3 高純石英粉生產新工藝及工業套用
71 1998 國家科技進步獎 3 系列高性能鐵氧體永磁材料的研製與推廣
72 1998 國家科技進步獎 3 地下鏟運機系列化產品的研製與推廣套用
73 1998 國家科技進步獎 3 選礦手冊
74 1998 國家科技進步獎 3 工業污染控制研究
75 1998 國家發明獎 2 礦漿電解技術
76 1999 國家科技進步獎 1 特大型低品位斑岩銅礦床綜合採選技術的研究與套用
77 1999 國家科技進步獎 2 礦山尾礦庫區復墾與污染防止技術研究
78 1999 國家發明獎 4 BKW型尾礦再選磁選機研製
79 1999 國家發明獎 4 鋇鐵氧體橡塑磁粉研製方法
80 2000 國家科技進步獎 2 BGRIMM系列浮選機研製與推廣套用
81 2000 國家科技進步獎 2 地下礦山高階段強化開採新工藝綜合技術研究
82 2000 國家科技進步獎 2 新型熱噴塗技術和塗層材料的研究與開發
83 2001 國家科技進步獎 2 鎢鉬鉍複雜多金屬礦綜合選礦新技術-柿竹園法
84 2001 國家科技進步獎 2 鋁土礦選礦-拜爾法生產氧化鋁新工藝
85 2002 國家科技進步獎 2 雲南元陽複雜金礦資源綜合利用
86 2002 國家科技進步獎 2 難采難選低品位銅礦地下溶浸工藝研究設計及工程化實踐
87 2003 國家科技進步獎 2 金屬礦床無廢害開採技術
88 2005 國家科技進步獎 2 納米鋁粉包覆的複合型塗層材料
89 2007 國家科技進步獎 2 含鐵渣塵高效利用關鍵技術開發與工業套用
90 1991 國家級優秀設計銅質獎 乳化炸藥廠
91 2005 全國優秀設計銅獎 614乳化炸藥廠生產線
92 2008 國家技術發明獎 2 多元複合稀土鎢電極及其製備技術
93 2009 國家發明獎 2 難處理氧化銅礦資源高效選冶新技術
94 2010 國家科技進步獎 2 銅冶煉生產全流程自動化關鍵技術及套用
95 2011 國家科技進步獎 2 複雜難采深部銅礦床安全高效開採關鍵技術研究與套用
96 2012 國家科技進步獎 2 浮選機大型化關鍵技術研究及工業化套用
97 2012 國家科技進步獎 1 複雜難處理鎳、鈷金屬高效利用關鍵技術與套用
98 2012 國家科技進步獎 2 露天煤礦高台階拋擲爆破—吊斗鏟工藝技術及套用
參考資料:

學術刊物

•《有色金屬(礦山部分)》

北京礦冶研究總院編輯的刊物 北京礦冶研究總院編輯的刊物

《有色金屬(礦山部分)》於1949年創刊, 是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主管,北京礦冶研究總院主辦的科技刊物。是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刊源、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中國期刊網入網期刊,入編《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光碟版)、中國學術期刊文摘的收錄源期刊,被評為全國首屆《CAJ-CD規範》評獎優秀期刊、全國有色行業優秀期刊(三等獎,2006年)。

•《有色金屬(選礦部分)》

《有色金屬(選礦部分)》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主管,北京礦冶研究總院主辦的科技期刊,於1949年創刊。是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刊源、中國學術期刊文摘的收錄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美國《化學文摘》收錄期刊,中國期刊網入網期刊,入編《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光碟版)。曾獲全國首屆《CAJ-CD規範》評獎優秀期刊、全國有色行業優秀期刊(一等獎,2006年)。

•《有色金屬(冶煉部分)》

《有色金屬(冶煉部分)》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主管、北京礦冶研究總院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刊物。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A)、中國學術期刊文摘的收錄源期刊、中國期刊網入網期刊,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入編《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曾獲有色金屬行業優秀期刊、全國首屆《CAJ-CD規範》評獎優秀期刊。

•《有色金屬工程》

《有色金屬工程》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主管、北京礦冶研究總院主辦的公開刊物,是涉及有色金屬(輕、重、稀、貴)地質、採礦、選礦、冶煉、加工、材料、環保、設備、過程控制等專業的綜合性科學技術刊物。《有色金屬工程》已發行和交換到28個國家和地區,1000多個單位和學術組織。

•《礦冶》

《礦冶》(雙月刊)創刊於1992年,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主管,北京礦冶研究總院主辦的公開刊物。是中國期刊網入網期刊、中國學術期刊文摘的收錄源期刊,入編《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被國EI、CA等國內外主要檢索機構檢索。曾獲全國首屆《CAJ-CD規範》評獎優秀期刊、全國有色金屬行業優秀期刊。

•《中國無機分析化學》

《中國無機分析化學》是由北京礦冶研究總院主辦的無機分析化學專業性學術期刊。2014年複合影響因子1.298。該刊包括岩礦分析、冶金分析、材料分析、環境分析、化工分析、生物醫藥分析、食品分析、儀器研製、綜述評論、技術交流、信息之窗等欄目。

•《熱噴塗技術》

《熱噴塗技術》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主管,北京礦冶研究總院主辦公開發行的科技類學術刊物。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截至2016年10月,北京礦冶研究總院有4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並擁有4個一級學科所屬的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2010年3月經教育部正式批准,礦冶總院與北京科技大學、東北大學開展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試點工作,是中國首批與高等學校開展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試點工作的工程研究院所之一。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礦業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

專業碩士學位(5個):“材料學”、“有色金屬冶金”、“採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

教學建設

截至2016年10月,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共招收培養博士生163人,碩士生299人。

2016月11月,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張行榮博士獲第28屆國際礦物加工大會青年作者獎。

資質證書

截至2016年10月,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具有工程設計、工程諮詢、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工程諮詢、安全評價甲級資質。

冶金行業設計資質

資質等級資質與範圍機構名稱
甲級冶金行業甲級;軍工行業(防化、民爆器材工程)專業甲級;市政行業(環境衛生工程)專業甲級;建築行業(建築工程)甲級北京礦冶研究總院

工程諮詢資質

資質等級資質與範圍機構名稱
甲級 有色冶金;生態建設和環境工程;建築;其他(火化工) 北京礦冶研究總院

安全評價資質

資質等級評價區域機構名稱
甲級全國範圍內北京國信安科技術有限公司

環境影響評價資質

資質等級評價範圍機構名稱
甲級環境影響報告書類別-甲級;冶金機電;採掘乙級;社會區域環境影響報告書類別;一般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類別北京礦冶研究總院

地質勘查資質證書

資質等級資質類別機構名稱
甲級地質實驗測試北京礦冶研究總院

企業文化

核心理念

核心價值觀:點石成金,追求資源利用極致;創造價值,實現客戶企業共贏

企業精神:團結、求實、開拓、奉獻

企業形象

北京礦冶研究總院的院徽以該院英文簡稱Beijing Gene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Mining &Metallurgy的縮寫BGRIMM結合為主體圖案,寓意該院是以礦冶科學與工程技術為主的綜合性研究與設計機構。

文化活動

文化傳統 文化傳統

北京礦冶研究總院構建和諧的企業文化,為員工搭建展示個人才能的舞台。 開展職工技能競賽,培養職工業務能力。舉辦了礦山項目管理技能比武大賽、採礦設計競賽、“崗位能手、先進班組”評選等活動。舉行橋牌、跳繩、籃球、桌球、足球、象棋和英語演講比賽,開展春秋兩季長走活動,開辦八段錦培訓班,豐富了員工的業餘文化生活。

社會責任

扶貧攻堅

2013年,根據國務院扶貧辦和國務院國資委的安排,該院與河南省駐馬店市平輿縣開展了對口定點扶貧工作。兩年來,通過院工會與平輿縣扶貧辦的配合和工作,將扶貧資金有效、合理地利用,共資助貧困家庭學生600人次,為保證貧困家庭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選派優秀員工到到河南省駐馬店市平輿縣雙廟鄉前張村任第一書記,駐村開展調研扶貧工作。

北京礦冶研究總院被河南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評為“中央、國家機關駐豫定點扶貧先進集體”,曾健同志被授予“中央、國家機關駐豫定點扶貧先進個人”稱號。

志願服務

北京礦冶研究總院 北京礦冶研究總院

北京礦冶研究總院重視社區服務,鼓勵員工投身志願服務,院工會、團委等群團組織組織員工深入社區、學校、貧困地區開展志願服務和獻愛心活動。該院幫助北京建築大學附小建立了礦業科普宣傳欄,普及礦業科學知識,培養孩子科學研究的興趣;邀請中學生走入該院研發中心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參觀學習,宣傳礦業科學發展成就;號召員工開展義務植樹活動,美化廠區的同時增強員工合作意識。同時,礦冶總院回響共青團中央的號召,在青年員工中採取“一對一”傳遞的方式,加入到志願者的隊伍中,成為社區志願者,壯大志願服務隊伍。

現任領導

夏曉鷗:董事長、黨委書記

戰凱:副院長、黨委委員

薛松:紀委書記

劉顯清:總會計師、黨委委員

於月光:副院長、黨委委員

熊代余:副院長、黨委委員

韓龍:副院長、黨委委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