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文
山系
河南天目山屬於桐柏山——大別山系,承桐柏山余脈;啟大別山,為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原與楚國的交界線,有著豫風楚韻的歷史文化沉澱,山之北為中原,山之南為楚國。
地質構造
河南天目山屬秦嶺地層區桐柏地層分區,為華北與華南地層的過渡類型,在燕山運動、喜馬拉雅運動和第四紀新構造運動中,南部淮陽地盾多次隆起抬升,北部華北陸台多次沉降,在內外應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西南向東北方向遞降的地貌格局,呈緩傾地形。新地層是新生界(代)第四系,中生界白晉系;老地層是中元古界信陽群,下元古界蘇家河群,太古界大別群,沉積類型複雜。
地形地貌
河南天目山地形構造以斷裂為主,褶皺為次;屬中低山丘陵區,谷地、丘陵介于山水之間,是綜合性的山川地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高度落差極大,最高峰為祖師頂,海拔812.5米,上下東南部的鈴鐺溝基本為最低,海拔140米。大部分地區溝壑縱橫,群山高峻,山巒翠疊,山勢陡峭,山出碧霄,溝壑縱橫;坡面長,相對高差大,坡度多在30°~40°度之間,岩石裸露多。為淮河源頭重要的匯水區,主峰距淮河幹流15公里。
據《信陽縣縣誌》記載:“山峰高峻,亂石峻嶒,下有白龍潭,明河出焉,為北部入淮諸水之導源處”;明朝的信陽人、前七子之首何景明在信陽天目山賦詩云:“西來一道是淮源,南向千峰盡楚山”。
在花崗岩或變質岩出露地段,總有很多奇石、怪石和象形石,有的半浸在水中,有的高聳如雲,如鸚鵡,似臥虎、靈龜、鷹嘴,有的從天而降為“飛來石”,有的上山迎賓為上山石,下山送客為下山龜,三石若櫃相磊為寫字石,三石似龜相疊為三疊龜等。可以專門立項研究天目山奇石、怪石和象形石的形成,其中的絕大部分是寶貴的自然遺產。
土壤及母岩
河南天目山土壤母岩以花崗岩、石英岩、雲母岩、砂岩、片麻岩為主,土壤類型以山地黃棕壤為主,pH值為5~6,土壤質地為砂壤,礫石與礫石含量35%左右,土層厚度在15~40厘米之間,枯枝落葉層較薄,肥力較低。
土壤類型為黃棕壤,有4個亞類,即黃棕壤、粗骨性黃棕壤、黃褐土、粗骨性黃褐土。山體的上部和丘崗頂部的土壤為粗骨性黃棕壤或粗骨性黃褐土,礫石含量高,肥力低,植被較少,樹木生長不良,分布有油松、黃櫨、鹽膚木等樹種;山體中下部的黃棕壤風化層較厚,多被枯枝落葉層覆蓋,有機質含量高,結構好,肥力較高,pH值在6左右,有利於林木生長,分布有馬尾松、麻櫟、油桐、竹子等樹種;山腳部分坡地分布的黃褐土,腐殖層較薄,肥力低,土壤粘重,透水性差,pH值6~7,分布有麻櫟、栓皮櫟、板栗、楊樹等闊葉樹種。
2、氣候
所屬氣候區
河南天目山處於中國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域,位於我國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上,為北亞熱帶邊緣,屬於亞熱帶季風型大陸氣候。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冬天嚴寒,夏天酷暑,雨熱同季,降雨光照充足。
年氣溫變化和無霜期
河南天目山主要位於信陽市平橋區境內,春季冷空氣活動頻繁,氣溫多變;夏季降水多,日照強,蒸發快,秋季氣溫下降明顯,降水量顯著減少;冬季溫度低,濕度小,降水少。根據2013年平橋區氣象局提供的數據(下同),年平均氣溫15.1℃,1月最低,月均氣溫1.9℃,7月最高,月均氣溫約28℃,極端最高溫度40℃,極端最低溫度為-20℃。年平均無霜期227.4天,霜日42.4天,結冰期57天,全年最多風向為北風,頻率為11%,初霜日在11月7日,終霜日在翌年3月24日,穩定通過≧10℃的持續天數是225天,活動積溫4874℃,80%保證率積溫為4750.5℃。
光照條件
河南天目山年平均日照時數2116.3h,日照百分率為48%。一年中,以夏季日照時數最多,為667.5h,占全年的31.5%;秋、冬、春則依次為499.5、414.9、543.4h,分別占全年日照時數的23.6%、19.6、25.3%。全年光合有效輻射量為57.34kcal/cm,月分配以7月居多,為6.72kcal/cm,12月份最少,為3.08kcal/cm,一般植物生長期間≧0℃和≧10℃的光合有效輻射量為54.26kcal/cm,41.56kcal/cm,分別占全年有效輻射量的95%、72%。
濕度狀況
河南天目山年平均蒸發量1662毫米,空氣相對濕度74.4%。
降水情況
河南天目山年降雨量820.7毫米,以夏季降雨量最大,為410.9毫米,占年降雨量50.1%,春季次之,為221.7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27%,秋、冬季則分別占全年降雨量的14.5%、8.4%;年平均雨日113天,乾旱指數0.90,降雨多集中在雨季6~8月,月降雨量最多的是7月,達168.24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20.5%,降雨量最少的是12月份,為27毫米;雨熱同季,利於林木生長。年平均降雪期25天,降雪集中在1~2月,積雪厚度22厘米。降水強度最大日降雨量256毫米,最大1h降雨量108.2毫米,夏季降雨受副熱帶高壓北側的雨帶影響,出現的暴雨次數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小。
3、水文
河南天目山信陽境內河流、水庫眾多,水資源豐富,屬淮河流域,有中型水庫6座,小型水庫76座;水能資源蘊藏量大,主要是地表徑流、地下水;地表水主要來源於天然降水,淺層地下水屬降水入滲。
河南天目山位於淮河北岸,是明河、柳河的發源地,是中型水庫尖山水庫、紅石嘴水庫的匯水區。同時,還是下游尖山、紅石嘴、老鴉河等多座1000萬立方米以上中型水庫及周邊1000多處生產用水的小型塘、堰、壩的水源地。
天目湖:小型水庫,鑲嵌在天目山東山麓腳下,1977年建成,控制流域面積8.0平方公里,總庫容638.9萬立方米,水面面積35.62公頃;天目湖水平如鏡,水質清澈,四季純淨,流水不竭,賞玩垂釣,其樂無窮,山水相映,幽美秀麗。
尖山水庫:中型水庫,位於天目山南山麓腳下,柳河的上游,建於1974年,水庫有水面119.5公頃,水庫正常庫容為1094萬立方米,集雨面積為2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7米,海拔為153.5米,尖山水庫經過了除險加固維修,煥然一新,水庫四周群山羅列,松濤陣陣,是恬靜泛舟的好去處。
明河:發源於天目山西分嶺,屬淮河水系,流長46公里,流經紅石嘴水庫,為明港鎮水源地,流域面積202平方公里,由明港鎮淮河村注入淮河。
柳河:發源於天目山老兒棚,屬淮河水系,流長20公里,流域面積96平方公里,由王崗鄉孫家寨村入淮河。
4、森林資源
所屬植物區系
河南天目山植物區系起源古老,具有由華北植物區系向華中、華東植物區系過渡的特點,是華東、華中、華北三方植物區系的交匯處,還兼有一定的西南成份,保存了許多古老的第三紀植物。區域內種類組成豐富,優勢現象明顯,植物區系複雜多樣,以溫帶分布為主,熱帶成分較為豐富,南北過渡特徵明顯;在屬的層次上,與各大陸的溫帶、熱帶保持著較為廣泛的聯繫,在種的水平上,天目山通過華東與東亞植物區系聯繫密切,森林資源極其豐富。
>> 具有北亞熱帶向暖溫帶交匯過渡的特徵
河南天目山地處桐柏山余脈,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域,在我國南、北方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上,受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氣候影響,具有顯著的季風氣候特徵,四季分明,兼有南北氣候之長,享有“北國之江南,江南之北國”的美譽。獨特的地理位置,公園的植物區系複雜多樣,以溫帶分布為主,熱帶成分較為豐富,南北過渡特徵明顯;又是華北、華中與華東三大植物區系的交匯處,植被類型屬北亞熱帶常綠林向暖溫帶落葉林的過渡型。過渡帶的氣候特徵、複雜的地形條件,使天目山蘊藏著豐富的植物資源,生態系統多樣,具有亞熱帶地區的森林群落,也具有典型的溫帶地區的森林群落類型,如馬尾松林、黃山松林、化香林、黃檀林、青岡林等總計299屬,占總屬數59.8%。無論是植被還是物種,在這裡與大的地理環境和具體的生態環境相協調、相適應,反映出明顯的規律性和典型性。
>>兼有暖溫帶麻櫟落葉闊葉林和亞熱帶化香落葉闊葉林
麻櫟林與栓皮櫟林在天目山從低海拔到高海拔處均有分布,範圍較廣。喬木層由2個亞層組成,上層樹種為麻櫟和栓皮櫟,樹高12~25米,胸徑16~30厘米,鬱閉度0.5~0.8;亞層以槲櫟、短枹櫟、化香、黃檀、山槐為主,高5~8米,胸徑12~20厘米,鬱閉度0.2。灌木層蓋度70%,種類豐富,優勢種有山胡椒、栗、白背葉、胡枝子等喜光耐旱種類。草本層植物常見種類有狗牙根、藎草、羊鬍子草和馬唐等,該層植物高度0.15~0.6米,蓋度30%左右。麻櫟林以人工點播栽植的純林居多,有少部分天然次生林,林相整齊,鬱閉度0.7以上,樹高12~15米,胸徑15~25厘米,樹皮灰色,葉有光澤;栓皮櫟純林較少,多為殘存、片斷狀的中、幼齡林,鬱閉度一般為0.5~0.7,林分高10~15米。
化香林是森林植被演替中的過渡類型,為胡桃科落葉小喬木,低山丘陵次生林中的主要樹種,分布較為廣泛,鬱閉度0.5~0.8。群落中的伴生植物主要有栗、板栗、黃連木、黃檀、山槐、烏桕和楓香等;林下灌木層植物繁多,且有多種喜暖的亞熱帶成分的種類,如山胡椒、野桐、白鵑梅、杜鵑、八角楓、檵木、算盤珠、光葉馬鞍樹等,其它還有美麗胡枝子、山莓、小果薔薇、白檀、鼠李等植物;草本層稀疏,多為耐蔭植物,主要有天南星、半夏、土牛膝、野古草、蒼朮、白頭翁、千里光、春蘭等。
森林植被特徵
河南天目山地處“中國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上”,屬於亞熱帶季風型大陸氣候,森林的結構、林下植物的區系組成也都具有典型的過渡帶特徵。森林植被根據群落植物種類組成和結構外貌等特徵,分成針葉林、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竹林、灌叢和灌草叢、草甸、沼澤和水生植被共七大型組,共13個植被型,42個群系,具有常綠落葉混交林和針葉林為一體的完整的植被生態系統。植被類型比較豐富,主要由馬尾松林、黃山松林、化香林、白檀林、黃檀林等北亞熱帶地區的森林群落和栓皮櫟林、麻櫟林、槲櫟林、油松林等典型的溫帶地區的森林群落組成;在低山和溝谷有楓楊、竹、黃連木、化香、楝、椿、榆等組成的雜木林,林下草本植物也具有典型的過渡特色,如蕘花、澤蘭、翠雀、天門冬等,現森林植被保存狀況良好,人為干擾極少。
植物資源
河南天目山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經初步調查統計有維管植物149科557屬1108種,占河南省植物總數的25.2%,其中蕨類植物24科57屬102種;種子植物125科500屬1006種。種子植物中又包括:裸子植物6科9屬14種;被子植物119科491屬992種。其中有國家I級重點保護植物紅豆杉、南方紅豆杉、水杉、銀杏4種,國家II級重點保護植物有櫸樹、鵝掌楸、厚朴、連香樹、水青樹、樟樹、潤楠、楠木、野大豆、香果樹10種;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的植物有絞股藍、三尖杉、粗榧、胡桃、青檀、領春木、野八角、楓香、刺楸、杜仲、木姜子、豹皮樟等二十餘種(根據《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河南省重點保護植物名錄的通知》豫政〔2005〕1號檔案)。其中90多種可作建築用材,60多種果籽可榨油,210多種可入藥。竹類有5個品種,尤以淡竹為特產。灌木、藤類、草本植物及花卉亦相當豐富。天目山區域森林覆蓋率達84.1%,其中,陳平寨的馬尾松林,古木參天,枝幹虬曲;天目湖的千畝竹海,清秀挺拔,婀娜多姿;龍潭溝的千畝紅葉林,以黃櫨、鹽膚木、五角楓、烏桕為主,仲秋季節,為天目山披上了一層紅妝;陳平寨東門杜鵑谷,以杜鵑、連翹、迎春花、山桃、毛櫻桃為主,早春季節,紅花、白花、紫花,奼紫嫣紅,為天目山增添一抹秀色。
動物資源
河南天目山處於古北界與東洋界的分界線上,南北東西物種交流滲透,呈現出多樣性。經初步調查統計共有脊椎動物32目79科286種。其中,魚類4目10科28種;兩棲綱2目6科15種;爬行綱3目7科28種;鳥類17目39科170種;哺乳動物6目17科45種。陸生脊椎動物有258種,屬於東洋界的種類有99種,古北界的種類有85種,廣布種有74種,所占比例分別為38.37%、32.95%、28.68%。根據魚類的生態習性分為靜水型和流水型兩種,主要分布在天目湖及河流、山溪等流水水域;兩棲、爬行類動物分布在整個天目山內,分布最多的在小金頂山區;鳥類主要棲息活動的生境大致分為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林、灌叢草叢、針葉林、農田居民區和溪流水域等五個類型;獸類主要棲息活動的生境大致分為常綠針葉林與落葉闊葉混交林、灌叢草叢、針葉林、農田居民區和溪流水域等五個類型。
河南天目山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31種,其中,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4種:獸類2種金錢豹、麝,鳥類2種金雕、黑鸛;國家II級重點保護動物:兩棲類2種、鳥類19種、獸類6種共27種,主要為水獺、大靈貓、白冠長尾雉、蒼鷹等;三有動物(有益的和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共175種,其中,兩棲類10種,爬行類19種,鳥類123種,獸類23種;屬於《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物種共39種,其中有4種為附錄Ⅰ物種,26種為附錄Ⅱ物種,9種為附錄Ⅲ物種。省重點保護動物有蒼鷺、畫眉、姬啄木鳥、豹貓等19種。其中金雕、白冠長尾雉、虎紋蛙等動物可見頻度較高。
5、交通區位
河南天目山位於河南省南部、信陽市平橋區的西北部。南有335省道、312國道26公里和滬陝高速公路,東有京廣鐵路、京廣高鐵、107國道和京港澳高速及明港機場,地理位置優越,區位明顯,交通便利。
6、重點景觀
河南天目山歷史文化底蘊厚重,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時期,這裡曾是南伯候姜文煥的封地,小金頂為其祭祀地;春秋末期,楚國國君楚昭王被吳王打敗後也曾逃到這一帶避難,隨後到長台關建立了城陽城;秦末時期,楚霸王項羽為尋找楚國國君後裔也曾到過此地;東晉名將祖逖曾打敗石勒,收復了黃河以南的許多地方,也曾在此屯兵,當時他與同為司州主薄的劉琨常相互勉勵振作,半夜聽到雞鳴立即起來舞劍,《聞雞起舞》這一典故便由那時得來;唐初大將尉遲恭曾在此地屯兵。據《乾隆志》記載:“天目山在城北120里,一作大木山,晉祖逖家屬避亂處。山峰高峻,亂石峻嶒,曲臥蹲踞如虎豹人物之狀。下有白龍潭,明河出焉,為北部入淮諸水之導源處。產上水石、水晶石、花片石、玉石等”。
森林植物景觀
根據實地調查和以往資料整理統計,天目山有維管植物149科557屬1108種,占河南省植物總數的25.2%,有90多種可作建築用材,60多種果籽可榨油,210多種可入藥,竹類就有6個以上品種。天目山集低山、丘陵、峽谷、湖泊、溪流、瀑布、茂林於一身,其良好的地文、水文條件滋養著陸生植物和野生動物,相互依賴、互為影響,創造了良好的小氣候環境,灌木、藤類、草本植物及花卉亦相當豐富,為動植物繁衍生息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也造就了美好的森林景觀。
祖師頂
位於信陽、南陽交界處,為天目山最高峰,海拔812.5米,上有殘廟、殘碑,可觀天目山全景;建有信陽天目山風電場,設計安裝單機容量850千瓦風電機組24台,總裝機容量24.0MW,年平均上網電量3600萬千瓦時。
樹枝石:在老兒棚、祖師頂一線,位於海拔750多米的片麻岩上分布廣泛的樹枝石,常被人誤認為是植物化石,其實是錳的氧化物結晶,像苔蘚和樹木的印痕,是遠古彩墨石畫,單株的似天草苔蘚,成林的如勁松潑墨;有國畫的寫意之韻,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妙絕倫的造化,讓人們拍案叫絕,樹枝石工藝品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很受青睞,也是公園文化旅遊的主題。
金頂寺
金頂寺道觀相傳始建於北魏。海拔596米,小金頂山頂有一處平地,長約240米,寬50米,上部有天池、天盆,常年有水。道觀依據石勢而建,裡面有天王殿、娘娘殿、龍王殿。後因戰火及人為因素毀壞,現保存有許多古代的斷垣殘壁、山門、禪洞、碑刻、石臼、石碾子等;山頂峰處有巨石堆砌,有一線天、天池、一步難跨等眾多景點,巨石連線之處,古人斷石為檐,甚為壯觀。
天池:位於小金頂,常年有水,經年不乾。水從山頂一泉眼中流出,池大10平方米,深1米,為花崗岩裂隙水的匯集區。清光緒翰林畢太昌著詩:“兩山之中加平石,石山流泉水色碧。連生三竅圓而堅,口大如瓮深百尺。黃葉驚秋天宇淨,澄波俯視開明鏡。天巧非能人力作,萬古寒冰凍不破”。
天目即天目山名稱來源:天目山原名大木山,以樹木高大而得名;《水經注》卷三十淮水記載,“淮水又東北與大木水合。水西出大木山,山即晉車騎將軍祖逖自陳留將家避難所居也。其水東逕城陽縣北,而東入於淮”。明清時期更名為天目山(天幕山),因位於其東部的小金頂山頂處有兩處自然形成的風臼(石盆),對稱如目,光潔圓滑,常年有水,傳說為天神的天目,天目山即由此而來。
每年的三月三,到金頂寺道觀進香還願的香客雲集,常年香火不斷,在陽光的照耀下顯的靈氣四溢。
陳平寨
始建於周朝,為市級保護文物,因其寨形從高處看似一個水瓶子又名大水瓶寨,寨內最高海拔694米,山勢險峻陡峭,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牢不可破。四周寨牆保存完整,具有很高的古蹟保護價值。巨石壘砌崖壁之上,寨內面積逾千畝,可列萬騎,傳說是晉朝車騎將軍祖逖北伐練兵處。寨分東西南北四門,易守難攻。寨內山勢平坦,面積67公頃,寨牆高3.5米,寬2米,長4650米,全部用鍛石壘成。寨牆依山就勢,蜿蜒連綿,雄偉壯觀。
磨盤寨
海拔650米,因寨頂渾圓像磨盤而得名。用當地巨大鍛石壘砌為營寨,寨高1.7米,寬1.5米,長630米,保存完好,只有一門洞開,易守難攻。相傳周朝時期,一位姓魏的將軍領命修築古寨城牆時,擅做主張在黑風口西北的一個地勢險要的平山頂上也修了一個寨圈,即磨盤寨,也稱“二寨”。
“雞鳴聞三市”
山水相依、風光秀美的天目山,與淮河的發源地桐柏山一脈相承,南與大別山隔淮河相望。天目山地處河南省南陽、駐馬店、信陽三市交界處,素有“雞鳴聞三市”之稱。三市界碑位於天目山老兒棚,海拔765米,三角立面柱形,三面分別寫有“信陽、桐柏、確山,國務院1997年立”。站在主峰,放眼望去,峰巒起伏,錯落有致,溝谷縱橫、山勢陡峻,奇石林立,其狀如虎如豹如龜,或似人形,栩栩如生。登峰覽勝,直覺得天高地闊,心曠神怡,若清風陣陣,雲霧起於峰巒之上,如玉帶縈繞,置身其間,沁人肺腑,盪人心扉。
龍潭溝
位於老兒棚腳下,柳河上游,發源於老兒棚,由5條山溝谷地溪水匯聚,全長2100餘米,寬17米,流量3.0m³/s,平均水深0.4米,是公園裡流水最長的溪流。溪水連綿不斷,終日不絕,雨時水量豐沛,氣勢磅礴,聲如雷鳴;旱時溪流蜿蜒,清秀幽靜,泉水叮咚。
黑龍潭、白龍潭:位於龍潭溝溪流中段,黑龍潭潭深4米,面積1200平方米,水清見底;白龍潭位於黑龍潭下部10米處,有巨岩相隔,兩潭落差約10米,潭深3米,面積700平方米。
龍潭溝奇石參差,有象形獸石35塊,有的若鸚鵡學舌綻放,有的似神龜三疊,有的如鷹擊長空,有的像臥虎生威,蔚為奇觀:
寫字石:因其形狀是三石承一巨石,最大石長5米,寬3米,高4米,中虛空60厘米,儼然一書案;上有題字云:“自是神仙一洞天,閒雲深處閉大關”。“鸚鵡石”:如一隻鸚鵡安靜矗立,憨態可掬,惟妙惟肖。
石箱石櫃:有兩塊自然形成的巨石,一塊方形的臥著,像個箱子,長2.5米、寬4米、高3米;一塊長形的立著,像個柜子,長3.5米、寬4.7米、高3.6米,人們就叫石箱石櫃;相傳石箱石櫃內裝滿了金銀財寶,救濟當地的窮苦百姓,有一天,有個貪心的財主知道了這個秘密,便去取金銀財寶,結果兩個箱子突然就變成了兩塊巨大的石頭。
砸兒石:好似一面石牆,牆面上有一個與碗大小的天然石窩鑲嵌在上面,石窩大小如碗口,約15厘米×15厘米左右,想要生兒子的善男信女站在高處向“砸兒窩”扔石子,石子落進窩內即可望得子,據說此“窩”相當靈驗,而且遠近聞名。
天碑石:天碑高達20餘米,是一個巨型崩塌岩塊。由於崩塌時的位移,呈直立狀,巍然聳峙在峽谷一側,高大雄偉、氣勢恢弘,一景多變,步移景換,大自然賦予其無限美感。
仙人石:形狀如仙人,民間相傳為天神化身,石高30米,長7米,寬6米。清光緒翰林畢太昌著詩:“仙人遊戲苦無益,飛上山頭化為石。熱腸何如冷眼看,世事千年一局奕。北斗夜吸天漿寒,松蘿為作古衣冠。春雲冉冉古衣冠,秋月娟娟靜里團。天開地辟風霜古,受盡炎涼渾不語。只能憑高能久坐,紅塵自結長生果”。
縣誌記載:畢太昌(甲辰翰林,信陽縣縣令)曾經對龍潭溝的石獸賦詩多首:
《臥虎石》“石形如虎臥崖中,毛骨葳蕤氣象雄。留得君山遺像在,時時應有大王風”。臥虎石位於龍潭溝溝口,長12米,寬4米,高3米,因其形狀似一臥虎而得名。
《母雞石》,“母雞石畔綠蔭圍,風雨深宵總未歸。為怕此間塵網重,故甘雌伏不雄飛”。母雞石位於龍潭溝東側的母雞寨內,石高15米,長8米,寬4米,因其形似母雞仰臥而得名。
《鸚鵡石》,“舊傳靈鳥在人間,問汝何時化石頑。想是多言為世忌,故教藏拙在深山”。在龍潭溝黑龍潭的上部,因其形似鸚鵡。石鳥高20米,長6米,寬5米,微微張目,好似在反思自己的曾經的得失。
天目溝
位於陳平寨東門,海拔最低點為350米,海拔最高的為580米,為一峽谷,溝長坡陡,人跡罕至,溝全長600米,入口最寬處110米,最窄僅處30米。溝內有內有天瀑、天溝。溝里植被茂盛,為天然次生林,樹種豐富,有野豬、野兔等野獸出沒。遊人至此,皆駐足留照,無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十畝石:位於天目溝的十畝石為天目山最大石,岩裸地面積約2公頃,為一巨大石板,光滑如鏡,坡度55度,草木不生,險峻難行,人在上不敢站立,只能爬行,給人以震撼和對大自然的敬畏;有開鑿的人工梯步,可以開展攀沿、探險等驚險刺激旅遊項目。
天溝:位於天目山山脊與大寨山交匯處的陳大崖,為天目山海拔最高處的溪流。最低海拔520米,天溝全長60米,豐水期寬6米,水道光滑,呈暗紅色,兩岸懸崖峭壁,危不能攀,俯視膽寒。
陳大溝
位於陳平寨和小金頂北、磨盤寨東南,溝長2600米,寬2-10米,森林植被茂密。內有陳大崖、飛來石、滴水崖瀑布、龍池、麻櫟古樹群等景觀資源。
飛來石:位於小金頂古寨北的懸崖峭壁處,長8米,寬3米,高5米,猶如天外來客,大石下支撐的小石頭,看似危如累卵,隨時都會從山上滾下,但卻穩如泰山,不知它已存在千百萬年,讓人讚嘆天地之造化,堪稱鬼斧神工,因此也被人們稱之為“飛來石”。
鈴鐺溝
位於小金頂南溝,發源於小金頂、大寨,全長1700米,寬8米,流量1.5m³/s,平均水深0.3米,溪水在石間流淌,泉水叮咚,聲如搖鈴,故名鈴鐺溝。鈴鐺溝內陡峻難行,保持著原始的森林景觀風貌。
玲瓏潭:位於鈴鐺溝中段,潭60平方米,深度6米,水綠如碧,潭小而玲瓏,溪水濺入潭上部的岩石上,水碎如珠,又名珍珠潭。
主要瀑布
滴水崖瀑布:位於陳大溝,在海拔500米處,瀑布落差15米,寬5米,常年水流不斷。
天目溝瀑布:位於陳平寨東門,瀑布高20餘米,水流常年沖刷,溝石光滑圓潤,溝長百米。
白鏈溝瀑布:位於陳平寨南門,瀑布長100餘米,寬3米,遠看從山上到山下,宛如一條白鏈。清光緒翰林畢太昌著詩:“海神偶與山靈戲,手翻天瓢落崖際。兩峰高聳欲摩雲,萬丈飛流下平地。有時大雨波濤連,疑是銀河泄九天,有時晴久日華絢,又是秋光寫匹練。突而濺石成細流,百斛明珠散不收”。
鈴鐺溝瀑布:位於鈴鐺溝,有5條瀑布連續組成,瀑布長40米,寬2米,水量充沛,源源不斷。
天目湖
又名羅樓水庫,位於陳平寨東北部,明河的上游,上為明河源頭。1977年建成,2010年除險加固,控制流域面積8.0平方公里,總庫容638.9萬立方米,水面面積35.62公頃;壩長137米,最大壩高20米,壩頂海拔203米,泄洪口底部海拔199.5米,最大泄洪量173.7立方米/秒。微風拂過,湖面倒影影影綽綽,湖光山色相映成趣,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雨後初晴,湖面常被雲霧籠罩,霧開則水光波動,湖水湛藍,澄澈如鏡,時有白鷺、野鴨等水禽游弋湖中,掠過水麵。湖周綠樹掩映,環境優美。此時,若能優雅垂釣,伴隨著霞光異彩,必定會有另有一番情趣。
鄂豫邊紅軍游擊隊誕生地
鄂豫邊紅軍游擊隊誕生地小石嶺位於天目山腳下的邢集鎮尖山村境內。這裡地處信(陽)確(山)桐(柏)三縣交界地帶,素有“雞鳴聞三市”、“一腳踏三縣”之稱。游擊隊的誕生、發展和壯大,有力地配合了紅二十八軍接連粉碎國民黨一次又一次的“清剿”,有力地形成了豫南東、西部地區游擊根據地的互相呼應,革命武裝相互支援的大好形勢,進一步推動了豫南遊擊戰爭的深入開展,為推倒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建立不可磨滅的功勳。
1936年1月4日,鄂豫邊紅軍游擊隊在吳家尖山西北小石嶺誕生,周駿鳴任隊長,張星江任指導員,全隊有長槍兩支,短槍一支。游擊隊成立後,即以尖山為中心開展游擊活動。首先開展了以打擊最壞的土豪劣紳及其幫凶,奪取槍枝的鬥爭。經過月余時間的活動,鄂豫邊天目山一帶民憤大的土豪劣紳及幫凶,基本被消滅殆盡,其餘的也不敢興風作浪。以吳家尖山為中心,確山瓦崗以南,桐柏回龍寺以東,方圓數十里,已成為紅軍的游擊根據地,游擊隊也發展壯大到30餘人,編為兩個步槍班,一個事務班,有槍10餘支。
隨後,紅軍游擊隊在鄂豫邊省委的領導下,經過大小戰鬥無數次,雖幾經挫折,但終化險為夷,不斷發展壯大,到1937年9月,隊伍迅速發展到300多人。後改編為“豫南人民抗日獨立團”,在豫南大地上公開打出了抗日旗幟。
鄂豫邊紅軍游擊隊誕生地於1963年4月被河南人民政府確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信陽縣人民政府於1989年10月在此立碑,1992年9月信陽縣教育局批准為“學校德育教育基地”。每年春天都有數以千計的學生、青少年前往瞻仰,緬懷革命先烈,接受傳統教育。
7、重要關聯信息
河南省國有信陽市平橋區天目山林場
國有信陽市平橋區天目山林場位於信陽市平橋區西北部,西與南陽市桐柏縣相連,北與駐馬店市確山縣接壤,東、南部與平橋區蘭店鄉、邢集鎮、王崗鄉交界。地理坐標位於北緯32°33′—32°38′,東經113°45′—113°55′之間,境內天目山主峰——最高峰祖師頂海拔812.5米,是淮河一級支流明河、柳河的發源地,以及紅石嘴、老鴉河、尖山、羅樓、響水河等眾多中小型水庫的匯水區,也是正在修建的出山店水庫的匯水區。
國有天目山林場主要負責國有森林資源的保護和經營管理,經營總面積5.8萬畝,區劃經營15個林班,116個小班,全部被區劃界定為省級公益林;現下轄七嶺溝、天目溝、陳大溝、西山、馬樓5個林區(管護站),場部設辦公室、生產技術股、護林防火辦、保護區辦公室、森林公園辦等;全場現有在職職工63人,離退休職工26人。
根據二類調查:在5.8萬畝林地中,有林地50264畝,灌木林地2038畝,未成林造林地5698畝;森林覆蓋率86.7%,活立木蓄積量48.5萬立方米。主要樹種有馬尾松、麻櫟、栓皮櫟、板栗、茶葉、油桐、黃櫨、化香、荊條等。按林種分:特種用途林(自然保護區林)49800畝,防護林(水源涵養林)8200畝。
歷史沿革:
1958年“大躍進”期間,國家提出了“實現大地園林化”號召,同年3月河南省林業廳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批准建立“信陽尖山林場”,同年8月改名為“國營信陽縣天目山林場”,屬財政全額預算事業單位,工人工資及所需經費由財政全額撥付。在此期間逐步開展了育苗、造林、封山育林、護林防火、森林資源勘察等工作。
1988年12月28日,信陽縣編制委員會下發信編字[1988]25號檔案:“關於對縣林業系統二級結構事業單位核定編制的通知”,核定天目山林場編制100人,財政差補事業單位。
1996年6月13日,信陽地區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下發信地編辦[1996]第7號檔案:“關於信陽縣部門領導的科級事業單位設定的通知”,核定信陽縣天目山林場副科級,由縣林業局領導。下轄七嶺溝、陳代溝、天目溝、西山、丁莊五個林區、一個苗圃和一個天林公司;場部設辦公室、營林股、公安派出所、防火辦等機構。
1998年6月9日,國務院下發了國函[1998]44號檔案:“關於同意河南省撤銷信陽地區設立地級信陽市的批覆”:信陽地區撤地建市,天目山林場重新定名為“信陽市平橋區天目山林場”。
2001年12月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下發豫政文[2001]418號檔案:“關於建立河南信陽天目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的批覆”,建立“河南信陽天目山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6750公頃(其中國有天目山林場林地3320公頃)。
2001年12月27日,河南省林業廳下發豫林護[2001]409號檔案:“關於建立天目山省級森林公園的批覆”,面積3.6萬畝。
2004年12月27日,信陽市平橋區編制委員會下發信平編[2004]23號檔案:“關於成立信陽市天目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通知”,在天目山林場基礎上加掛“信陽市天目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牌子。
2008年*月*日,因信陽市轄兩區森林公安體制改革,天目山林場森林公安派出所被撤併。
2015年1月15日,國家林業局下發林場許準[2015]15號準予行政許可決定書:設立“河南天目山國家森林公園”,經營面積4858.9公頃(其中國有天目山林場林地3894.7公頃)。
河南信陽天目山省級自然保護區
2001年12月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建立河南信陽天目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的批覆”下發(豫政文[2001]418號),同意信陽市人民政府建立“河南信陽天目山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為6750公頃,省林業廳為其主管部門。
河南信陽天目山省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西北部,西與南陽市桐柏縣接壤,北與駐馬店市確山縣相鄰,地理坐標為北緯32°33′—32°38′,東經113°45′—113°55′之間,總面積6750公頃,包括國有天目山林場3320公頃和群營林3430公頃,其中核心區1200公頃,緩衝區540公頃,實驗區5010公頃。
河南天目山國家森林公園
2015年1月15日,“國家林業局關於準予設立河南天目山國家森林公園的行政許可決定”下發(林場許準[2015]15號)。
決定準予信陽市平橋區天目山林場設立天目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定名為“河南天目山國家森林公園”;經營總面積4858.9公頃,林地面積4495.62公頃,其中國有天目山林場林地面積,3894.7公頃;行政區域位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置:;地理坐標:東經113°45′22″—113°53′59″,北緯32°31′21″—32°3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