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該村面積約12平方公里,由5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組成。改革開放後,沙頭人民的生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該村根據當地的有利條件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使外向型經濟成為全村經濟發展的支柱。到2002年底,全村共有"三來一補"企業和外資企業164家,私營企業83家,個體工商戶 1100多家。主要產品有玩具、鞋業、製衣、五金、塑膠電子、工模、紙品、家具、燈飾、油畫、化工等。2002年全村社會總產值50194萬元,工農業總產值31366萬元,村組兩級純收入6424萬元,在全市集體純收入超過1000萬元的村集體中,沙頭名列187個村中的第18位。
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後,沙頭村致力於城市化的建設,不斷加大道路、水電、市政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投資環境,建起了東大街、西大街、新南路、濱河路、新沙西路等寬敞筆直的大道。已建成的社會生活配套設施有:市場、學校、幼稚園、酒店、供水站、電管站、郵電局、銀行、衛生站、公園、敬老院、老人和青少年活動中心,基本實現了由農村向城市化的轉移。
隨著集體經濟的穩步發展,沙頭的教育衛生和社會福利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村里購置了14台大巴和中巴用於免費接送學生,2002年,又投資3800多萬元,建起了占地50畝的新沙頭國小,不久被評為市一級學校。建起了漂亮美觀、功能齊全的幼稚園;村裡的衛生站、環衛站,為村民的教育的健康服務。全村每人每月有口糧補貼,村民享有農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幼兒和小學生免學費;中學及以上的學生均享有學生補貼;對於考上重點中學和大專以上的學生以及品學兼優的學生,村組兩級還以現金的形式予以獎勵。此外,凡在沙頭投資的外商,其子女上國小享有與該村學生同等的待遇。
經濟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沙頭人的家庭生活水平,全村95%以上的家庭住進了新建的樓房,相當多的家庭購置了私家車,銀行的私人存款比改革開放之初增長了近千倍。
為適應形勢的發展,加強社會服務和管理,村委會設定了對外經濟發展公司、建設辦公室、城管辦、城監隊、環衛隊、治保會、輔警隊、綠化隊、安全生產辦公室、勞動調解委員會、環境保護組、交通管理隊、市場管理辦公室等,此外,沙頭還有派出所、郵電局、銀行等功能齊全的機構,隨時為投資者提供完善高效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