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沙田區隸屬香港,是一個全面發展的小城鎮,主要為住宅用地,約有六成半人口居住在公共房屋,包括出租公房、廉租房。另有約29,000人居住在約48個原居民鄉村。此外,沙田區有四個輕工業區,包括大圍、火炭、小瀝元及石門。
基本概況
沙田區位於九龍市區以北,大埔區以南,主要包括大圍、沙田、火炭、馬料水、城門東及馬鞍山等地。今日的沙田區昔日是一塊荊棘遍野的荒蕪園地,故被稱為“棘園”。早期沙田區的村落皆建在今城門河的兩岸,由於昔日城門河上游流下的河水非常清澈,因而有“瀝源”之稱。今日的沙田區最遲在明朝(1368-1644)便有人聚居。較早來到沙田的稱為本地人,他們多於明末清初從內地遷入,多於有豐富水源及肥沃的土地上建村,如積存圍(大圍)、小瀝源、田心圍等村;而較後遷入的則稱為客家人,往往只能建村于山邊、山腰,甚至山頂處。
現在沙田區是一個全面發展的新市填,主要為住宅用地,約有六成半人口居住在公共房屋,包括出租公屋、租者置其屋及居者有其屋屋苑。另有約29,000人居住在約48條原居民鄉村。此外,沙田區有四個輕工業區,包括大圍、火炭、小瀝源及石門。
沙田區的樓宇有新有舊,大多數是現代化的設計,很少唐樓和舊式住宅。以大型屋苑占多,單幢式的樓宇並不常見,而大圍則較多村屋,亦有私人住宅如金禧花園和海富花園,都是普通家庭式住宅;而豪宅則主要興建在九肚山。九肚山和大圍區的住宅,可看到較多山景。
往來沙田與其它地區之間的道路交通十分方便。沙田與九龍之間的道路交通有賴獅子山隧道、大老山隧道及大埔公路提供服務。西沙路將沙田經馬鞍山到西貢的交通連貫起來。九廣鐵路(東鐵)是來往九龍至羅湖經沙田的重要交通工具。目前,沙田區共有110條巴士線,幾乎走遍全區。
目前,沙田及馬鞍山共有46所國小及44所中學。此外,沙田還設有專上學院如香港中文大學、恒生商學書院,以及香港體育學院等。
沙田區有多項文化、康樂及體育設施。沿著城門河道的源禾路,集中興建了不少體育場館和設施,包括沙田運動場、源和網球場、沙田賽馬會公眾泳池和源禾體育館,差不多所有室內外體育設施都可以找得到。
韋爾斯親王醫院於1982年正式啟用,為新界東居民提供約1400張病床和24小時急症室服務。在區內提供醫療服務的還有沙田醫院、沙田慈氏護養院以及仁安醫院。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沙田區位於新界東部,原名“瀝源”,取“清水之源”之意,明朝時就有不少村落在此傍水而建,最多時曾超過50個村落,其中以“沙田村”最有名;1898年,英國強租九龍半島,一個英國官員到瀝源巡視時,問起該處名稱,村民回答說是“沙田”;從此,“沙田”一名便取代了瀝源。
建置沿革
沙田區最遲在明朝(1368-1644)便有人聚居。較早來到沙田的稱為本地人,他們多於明末清初從內地遷入,多於有豐富水源及肥沃的土地上建村,如積存圍(大圍)、小瀝源、田心圍等村;而較後遷入的則稱為客家人,往往只能建村于山邊、山腰,甚至山頂處。
興建於1574年的大圍村是沙田區最大及最古老的圍村。沙田的大圍原名『積存圍』,是沙田最大的圍村。因而稱為「大圍」。大圍村是沙田十幾條村歷史最悠久的圍村,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
沙田原屬大埔區,自從政府開始發展沙田之後,就從大埔區及西貢區另外劃出沙田區。
沙田新市鎮以填海造地方式,將沙田海兩岸的海域利用海堤填海而慢慢變成土地,餘下中央比較深水的地方,成為原來城門河的延伸。
行政區劃
沙田區包括沙田市中心、大圍、火炭、禾輋西、石門、小瀝源、圓洲角、馬料水、馬鞍山、烏溪沙。
人口狀況
根據2001年政府的統計,沙田區的人口有628634人,其中約27000人分別居住在區內48條鄉村,是全港人口較多的區份之一。
風土人情
由於在港的華籍居民以祖籍廣東的占大多數,故港人大部分講粵語,但與內地的表達方式稍有不同,其中夾雜不少港式俚語。由於歷史的原因,多年來香港地區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大多數年輕受教育的一代都能用英語對答,亦流行以英語混入粵語中使用。近年來,國語在香港逐漸流行,使用國語的居民數量不斷上升。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有關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行政、立法和司法機關,除使用中文外,還可以繼續使用英文。香港宗教信仰自由,世界各大宗教在香港幾乎都有人信奉。香港的華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信神”最多。他們雖因襲傳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但沒有教徒的意識與概念。人們普遍敬奉祖先神位、鬥神土地。初一和十五必上香或點“蠟燭燈”,逢喜事及傳統節日也要拜祭一番,平時到廟宇中去求神拜佛以求轉運或求籤者也不少。
據華人廟宇條例規定,香港所有廟宇都必須註冊。根據統計,香港寺院共有360多間,公共廟宇有40座,天后廟宇24座。由於香港近海,從事漁業、航運者眾,故在廟宇中,供奉最多的是天后。據說天后姓林,福建人,為救漁民捨身投海,後被漁民和海員奉為守護神。據說有信眾25萬。在香港天后廟中,以大廟灣佛堂門的一所最負盛名。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誕,是香港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在廟宇中供奉的其他神還有觀音、北帝、關帝等。許多商店中也設有關帝神位,以求保佑。
中國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其風俗與內地基本一樣。為了方便市民過節、回鄉,政府還頒布了法定假期。此外,如燒衣(盂蘭節,農曆七月十四)、七夕(乞巧節)、觀音誕、師傅誕、天后誕等,都要舉行傳統的敬神活動,十分熱鬧,被列為旅遊盛大節目。
香港位於東西兩大文明交融與傳播的樞紐位置,是東西方文化巧妙而又溫馨結合起來的城市實體。即使在繁華的鬧市,至今也保留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民風民俗,如送禮時忌送鍾(送終)、書籍(輸)、毯子(壓財)。賭馬打麻將,忌人來借錢、取錢。做生意,第一宗必望其成交,多減些價也在所不惜,最忌客人講價而不買。此外,港人也頗迷信,除參神求籤外,風水掌相之類盛行,篤信神鬼輪迴之說也不乏其人,忌不吉利同音字也頗厲害。
經濟概述
沙田位於新界中部,是香港早期發展的新市鎮,區內住宅和商店林立,也有工業區和少量的商業大廈,是新界區中一個多元化的市鎮。沙田的範圍很廣大,住宅分布在各地點,包括大圍、沙田市中心和九肚。 沙田有很多細小的商場,商店和食肆則集中在鐵路沿線的沙田新城市廣場,加上相連的幾個商場:沙田中心、沙田廣場、好運中心和偉華中心,形成一個大型的購物區,有時裝連鎖店、超級市場、和各類商鋪,琳琅滿目,平日也有不少本區居民購物,假日更加是擠滿前來消閒的人群,非常熱鬧。
主要景點
松嶺鄧公祠:松嶺鄧公祠位於香港新界龍躍頭老圍該祠堂,約於1525年為紀念開基祖鄧松嶺公(1302-1387年)而建,乃龍躍頭鄧族的宗祠。建築物內外均飾有以吉祥圖案為題材的精緻木刻、彩塑、陶塑及壁畫,充份反映了昔日工匠的精湛技藝。祠分三進,名萃雲堂,堂內正殿奉祀—世祖鄧元亮,二世祖鄧惟汲及皇姑趙氏等;左殿奉祀者為對宗族有貢獻或聲名顯赫者;右殿供奉明末孝子鄧師孟。1997年11月7日列為法定古蹟日期。
土產特產
莞香
香港雖說是購物的天堂,集天下名品於一地,但真正的土生土長於香港的特產並不多。稱得上特產的是這裡出產的一種香料,用本地的香樹製成,這香木點燃後冒出的煙特別的香。
香樹生長於廣東沿海及越南北部,以東莞、新安等縣為多,香港沙田及大嶼山亦有種植。
香樹長高至二十尺時,割出樹液,就可製成“香”,是多種香製品的原料,可作供神和上貢的佳品,“莞香”聞名全國。明神宗萬曆元年以前,香港一帶均屬東莞縣。沙田、大埔一帶是“莞香”的著名產地。
因香產豐盛,這裡的香市貿易也十分發達。香產品多數先運送到九龍的尖沙咀,再用“大眼雞”船運至石排灣(即今日的香港仔)集中,然後轉運往中國內地、南洋以至阿拉伯國家。
茶花
山茶有紅白兩種。香港的白山茶花多是盆栽的,野生的很少,而且花也少。新界大帽山頂有野生的茶樹,生在三千尺的高處,花開得小而密,它們就是著名的雲霧茶。
紅山茶在香港除了園栽的以外,還有野生的。這是香港特產的野花之一,它們是灌木,可以高至二丈至四丈,花是大紅色的,盛開時每朵直徑有兩寸,正中有黃色的花蕊。那樣子雖然比不上雲南特產的雙瓣山茶那么富麗,但在香港卻已經是頗足觀賞的一種野生花木了。它們從十一月底開始先後開花,可以一直繼續至次年的三月。
野生的紅山茶在香港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一八四九年到香港來蒐集植物標本的艾利氏,就已經注意到這美麗的紅色花樹。他當時僅見到有三株,地點當在今日乾德道的上面。次年,更著名的植物學家張比翁氏來港,則說僅能找到兩棵。但是相隔百餘年之後,今日香港山上的野生紅山茶花已很普遍。在跑馬地的山上可以見得到,薄扶林道的兩旁也有。在山頂纜車站近旁的盧押道上,也有一棵很高大的,這幾天正開著滿樹的紅花。在舊鴨巴甸道的頂上更多,那裡差不多有五六十棵生在一起。這種花在香港也是受保護野生花木法令保護的,所以能夠愈長愈多了。這種紅山茶,一般通稱為“香港茶”。
紅山茶不僅花美麗,它的葉子也很可愛。山茶的葉子本是有蠟光的。紅山茶的新葉,像吊鐘花葉子一樣,映著日光,能閃出許多美麗的顏色,從油綠、蔚藍,以至深紫。
蝴蝶
蝴蝶是香港名產之一,香港出產的蝴蝶已有142種之多。香港蝴蝶最多的地方是蝴蝶谷、大學堂一帶。蝴蝶谷原在九龍荔枝角的背後,這是港九學生時常集體旅行野餐的地點,也是觀察、蒐集蝴蝶標本最理想的地方。這個山谷的林木很茂盛,大多是小松樹,和一種土名叫“鴨腳樹”的矮樹,是蝴蝶蛹最喜歡棲息的植物。因此一旦孵化出來,就構成整千整萬蝴蝶繞樹紛飛的情景。這種蝴蝶以黃翅的粉蝶居多。所以看來一片金黃,使蝴蝶谷享有盛名。
香港區劃1
香港特別行政區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簡稱港。因產沉香,又稱香江、香海。香港素稱“東方明珠”,位於中國南海之濱,廣東省東南海岸、珠江口東側 。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 ,大小島嶼235個。 |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劃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設立18個區,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這18個區只設立非政權性地區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