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圩

陳尚書祠位於市橋街沙圩西大街,始建於明代嘉靖三十一年(即公元1552年),在廣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中,文物專家在“陳尚書祠”中,發現了宋徽宗當年的一方御賜石硯,也因此將“陳尚書祠”稱為“寶硯堂”。 築陳尚書是一座有著400多年歷史的古祠堂。 陳尚書祠坐北朝南,面積1354平方米。

簡介

沙圩(Shāxū) ,又名“沙墟”、“沙溪”。元代建村,原名沙頭圩,後因村首、尾門樓橫額上分別書有“沙溪大道”和“圩東總匯”字句,各取首字得名沙圩。
沙圩村原屬沙頭鎮,現處市橋街道範圍,在廣州市番禺區東400米。 沙墟二村位於番禺區市橋城區中心中心位置,面積約0.4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城中村,現有村民2537人,693戶。村內有建有沙墟二公園、朱邊公園、上關公園、老人活動室休閒娛樂場所,陳尚書祠、關氏宗祠、朱氏宗祠、坑口廟、沙墟二國小、匯瓏商業中心等。沙圩二村的集體經濟收入以出租商鋪、廠房為主,有自建商鋪650多間,廠房11座,近兩年,每年總收入超過3000萬元,村民除經商、外出務工、出租屋收入外,還有村集體的股紅分配,村民的股紅分配人均逾萬元,此外,村民還享受醫療報銷、入學補助等福利待遇。
尚書祠位於市橋街沙圩西大街,始建於明代嘉靖三十一年(即公元1552年),在廣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中,文物專家在“陳尚書祠”中,發現了宋徽宗當年的一方御賜石硯,也因此將“陳尚書祠”稱為“寶硯堂”。

重要經濟項目

德興商貿城

德興商貿城位於清河東路與德興路交匯處,占地約60畝,現建成有商鋪323間及有150個檔位的肉菜市場1個,計畫將德興商貿城拆建,改造成集大型超市、娛樂、酒店於一體的綜合性商業城。

德勝廣場

德勝廣場位於德勝路與平康路交匯處,占地約24畝,現建有商鋪、四層綜合樓及六層酒店,建築面積約16000多平方米。

環境改造成就

投入約700多萬元將全村街道改鋪石街;
建有公園3個,約投入400多萬元;
全村街巷安裝有活動防盜鐵門,部分街巷安裝監控視頻探頭,總投入約45萬元。

鄉村文化簡介

陳尚書祠

陳尚書祠是藏身古村的宋代建築
築陳尚書是一座有著400多年歷史的古祠堂。書畫雙絕,創瘦金體,繪工筆花鳥的宋徽宗當年的一方御賜石硯,就在此被發現。由於陳尚書祠建築宏偉,歷史悠久,因此極富歷史研究價值。
建有沙墟二公園、朱邊公園、上關公園、老人活動室休閒娛樂場所,陳尚書祠、關氏宗祠、朱氏宗祠、坑口廟等歷史建築也都依舊保留。陳尚書祠位於市橋街沙圩西大街,始建於明代嘉靖三十一年(即公元1552年),在廣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中,文物專家在“陳尚書祠”中,發現了宋徽宗當年的一方御賜石硯,也因此將“陳尚書祠”稱為“寶硯堂”。
在北宋元豐七年,祠堂主人陳顯先中解元,又中進士,受職戶部尚書、禮部侍郎,翰林院編修中書,夫人賈氏受朝廷封一品誥命夫人,這在史料有記載。沙圩村的族譜中記載了陳顯和宋徽宗趙佶的一段軼事:徽宗皇帝曾經御賜“擎天寶硯”一方給陳顯,並御賜五言詩刻於硯的背面:“駟馬功勳載,名留御禮鄉;體存仁者壽,日有自傳揚。石眼明星朗池心洗日光;文房一鐵硯,中正外端方。”詩句顯然表明,徽宗對於陳顯的品格頗為嘉許。正因為如此,“陳尚書祠”又被稱為“寶硯堂”。
陳尚書祠坐北朝南,面積1354平方米。門前有一占地面積為1672平方米的廣場。頭門東西兩側有青雲巷直通後花園,上方的石橫匾刻有“擎天”、“洗日”四個遒勁的楷體字。祠堂是一組三進二天井的建築群。一進門面,寬三間,16.4米,進深二間,7.8米,大門前一對花崗岩石獅子威武雄壯,是典型的嶺南石獅工藝,梁架和斗拱上木雕精美。二進大堂,面寬三間,16.4米,進深三間,12.2米,台前兩邊均有石砌護攔,欄中石匾雕有人像。三進後寢,面寬三間16.4米,進深三間10.2米,前面有石砌護欄,門前石級兩側均有一隻南獅子,堂內設紅砂岩石神台一座,上有紅木製作的神龕,用於安放先祖神位。這裡至今仍是族人祭祖的場所。
解放後,“寶硯堂”曾經長期被用作學校。“寶硯堂”建築宏大,石雕、木雕、灰雕手工精美,極富歷史研究價值。

龍船競賽活動

一年一度的端午龍船競賽活動是本村最重要文化活動,每年的競賽活動時間超過15天,參加龍船賽的村民人數超過400人次;村內有籃球場一個,桌球室一間,組成有籃球隊、桌球隊;閱覽室一間,藏書3000多冊;電教室一間,供黨員民眾學習培訓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