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沈雋,1913年7月12日出生於江蘇省吳江縣松林鎮。少年時期在蘇州東吳大學附中(教會學校)讀書,但他不信上帝,不參加每周的禮拜活動,卻篤信自己的奮鬥和拼搏精神。一次,他問一位老師:“你是蘇州人,為什麼國語說得那么好?”老師答道:“凡是我想幹的事,就儘可能把它幹得最好,除非我不想乾。”這句話深深印在沈雋心中,成為他一生中學習和努力拚搏的座右銘。
1930年,沈雋考入金陵大學園藝系,學習成績優異,獲得獎學金,1934年畢業時,又獲得該校榮譽獎——斐多菲(Phitauphi)金鑰匙獎。1936年,沈雋考取清華大學公費赴美留學生,1937年,就讀於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院果樹系,1940年獲博士學位,畢業後即留校工作。為了報效祖國,沈雋謝絕導師的挽留,1941年攜妻、兒回到了正陷入抗日戰爭炮火中的祖國,途經淪陷區,奔赴成都,任金陵大學園藝系教授。1944年任中央農業實驗所技正,1947年任清華大學農藝系教授。1948年末,解放大軍已兵臨北平城下,沈雋擁護共產黨,堅持在清華大學護校,直至北平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沈雋仍在清華大學執教。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後,他在北京農業大學先後任園藝系教授、系主任、校務委員等職,並歷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農業組副召集人,農牧漁業部科技委員會委員、常委;中國農業科學院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學會第三屆副會長,第一、二、四、五、六屆常務理事;中國園藝學會第一、二屆副理事長,第三、四、五屆理事長,第六屆名譽理事長;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四、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及《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卷》園藝分支、《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果樹卷》、《中國果樹志》、《園藝學報》主編等職。
教學方法
倡導園藝學與相關學科相結合,主張以“接力”方式培育研究生
沈雋在園藝教學方面頗具特色,主要表現在:
園藝學應與相關學科交叉結合
沈雋主張園藝學應與相關學科交叉結合,使園藝學者的知識領域向深度、廣度拓展。早在他於美國讀研究生時,除主修果樹學外,次修植物生理學,再次是研讀植物解剖學。1941年他到金陵大學任教時,為實現園藝學與相關學科的結合,開設了果樹生理、果樹解剖、果品貯藏、果樹研究法等課程,從而促進了中國園藝學的發展。
為了引進國外與園藝學相關的最新知識,他克服種種困難,蒐集資料,先後編寫了《果樹載培學總論》、《果樹生理學》、《果樹解剖學》、《果樹研究法》等教材。授課時,他善於從大量的材料中去粗存精,深入淺出地講授,使學生易於接受;同時,他還注意刪簡課程內容,避免交叉重複。在課堂上,他著重講“為什麼”,而實際操作內容則留在了田間和實驗室里。1964年,在北京農業大學教學經驗交流會上,沈雋被譽為教授“少而精”的典型。
沈雋所倡導的園藝學與相關學科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不僅拓寬了園藝學的知識領域,而且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質量。
以“接力”方式培養研究生
沈雋重視以“接力”方式培養研究生。50多年來,他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大學生和20餘名碩士生與博士生,其中很多人已成為中國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的骨幹力量。
果樹生長年限很長,而研究生對果樹研究試驗的年限則很短,為此,沈雋認為應當採取“接力”的方式進行培養:上一屆研究生的實驗研究結果,下一屆研究生應當加以驗證,並增加新的內容,使研究工作不斷向縱深發展。如敵百蟲疏果問題,他曾安排3屆研究生完成了這一總體設計,且各有側重和創新。1984年到1987年,他指導碩士生原永兵驗證前兩年試驗中取得的敵百蟲對蘋果疏果的效應,並開始探索敵百蟲對疏果作用與內源乙烯的關係及對光合作用的影響;1987年到1990年,由碩士生李寧驗證敵百蟲對光合作用的影響,同時用示蹤法研究敵百蟲在樹體各器官內的分配與積累;第三位研究生則側重測定敵百蟲對內源激素與脫落酸和生長素的影響。這樣做的好處是,既可以使研究工作不斷深入,又可以不斷創新,直到取得可靠的結果。
實踐證明,這種“接力”方式是可行的、有效的、科學的。
巨大貢獻
育成抗寒葡萄新品種
50年代初,沈雋針對中國北方冬季氣候嚴寒,葡萄需下架埋土防寒問題,決心培育抗寒葡萄新品種。為此,他和中國科學院植物園葡萄組的同志奔赴長白山,調查、蒐集不同類型的優良山葡萄,在北京種植,作為雜交親本。經過10餘年的努力,終於培育出抗寒葡萄新品種——北醇、北玖、北紅等,實現了在冬季-20℃的低溫條件下不需下架埋土的願望。這項研究成果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1950年到1966年,葡萄生產發展很快,中國不少科研、生產單位先後從國外引進500多個葡萄品種,由於觀察記載標準不同,有的是同名異物,有的是異物同名,導致盲目引種而造成品種混亂。為此,沈雋和北京植物園的同志翻譯了前蘇聯的《葡萄品種的植物學記載和農業生物學研究方法》一書。這本書對葡萄品種的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
1962年,沈雋主持召開了“葡萄品種研究方法座談會”,會後,他整理編寫了《葡萄品種記載標準》一文,系中國第一篇比較完整的有關闡述葡萄品種標準的論文,發表在1963年《園藝學報》上,為中國葡萄品種研究的規範化、標準化奠定了基礎。
研究化學藥劑疏果
果樹一般都有大年小年之異,產量忽高忽低,且品質不穩定等現象,以往採用人工疏果方法,費時費工、成本高。60年代初,沈雋和他的同事們開始研究西維因、萘乙酸、乙烯利、敵百蟲等藥劑對蘋果的疏除效應,試圖找出各種藥劑的有效濃度和施用方法,試驗結果表明,藥劑疏果能顯著緩和大小年結果現象。經過3年的大面積試驗後,在4省2市進行大面積推廣,取得了明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他試驗的幾種藥劑中,敵百蟲是一種國際上尚未報導過的高效、無藥害的新疏果劑。6年來,他指導研究生對敵百蟲的疏果作用機理等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西維因、萘乙酸對金冠、紅星等蘋果疏除效應的研究”1982年獲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獎,1983年獲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二等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88年“蘋果(13個品種)化學疏花疏果技術”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最先在國內套用延緩劑
植物延緩劑多效唑,是英國帝國化學公司於70年代末推出的能促進果樹增產的藥劑。1982年,沈雋在聯邦德國參加第21屆國際園藝學會,當獲此訊息後,即與該公司及美國貝爾茨維爾研究中心聯繫,索取這種多效唑,編號為PP333。1984年,沈雋首次在中國開展多效唑對果樹生長、開花、結果以及對光合作用、礦質營養、水分生理的研究,並取得新進展。
國外的報導中,只提出多效唑在果樹體內是由下向上運送。沈雋的研究結果證明,由下而上運送只是在果樹生長期如此,而在植物休眠期體內藥劑則是由上向下運送,到達根部貯藏起來,藥效可維持3年。研究證明,提高座果率的機理,是多效唑能增強胚珠的受精能力,從而在多效唑的增產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1991年,在全國15餘萬畝果樹推廣套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創建中國第一個礦質營養研究室
早在1947年,沈雋就注意到,由於果樹缺鐵而產生黃葉病,使樹勢衰弱,產量和品質下降。對此,他進行了4年研究,分別於1949年和1951年發表了《北京果樹黃葉病研究》與《北京果樹黃葉病研究續報》兩篇論文。以後,這項研究工作因故中斷。
果樹缺鐵失綠症是國內外果樹生產中的薄弱環節,長期沒有找到有效的防治措施。以往國內外大都採用將多種鐵化合物供給受病植株的方法,但收效甚微。沈雋率先根據生物學原理,利用中國蘋果屬植物種質資源豐富的優勢,從蘋果屬40個種和生態型中,通過液培、沙培、土培等控制試驗,篩選出蘋果砧木——小金海棠( Malus xiaojinensis Cheng et Jiang)。證明它在鐵脅迫條件下,不發生缺綠症,為防治蘋果樹黃葉病作出了貢獻。
同時,沈雋還十分重視果樹礦質營養學的研究。1980年,在他赴美訪問期間,看到美國果樹生產系根據葉片分析結果來確定施肥的種類和數量。認為這種施肥方法很科學,可以大幅度提高果品產量,從而減少了果樹栽培總面積。回國後,他立即多方奔走,克服重重困難,於1982年成立了中國高等院校第一個果樹礦質營養研究室,其任務就是通過分析果樹體內的營養狀況,指導果園進行科學施肥。經過5年研究,在中國首次研製出果樹標準葉樣,並得到國家標準局批准。同時,提出了幾種落葉果樹葉片內10種必要元素的最適、缺少和過多的含量標準,為中國果樹礦質營養研究奠定了基礎。
倡導果樹秋季施肥新論點
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中國在果樹生產中普遍採用多次施肥法,有的1年多達10次以上。經過試驗研究,沈雋認為,根據果樹吸收、利用營養元素的特性施肥後不可能立即被果樹吸收利用;夏季施氮肥,反而會使果實品質變劣、著色不良、延緩成熟、易生病害、縮短貯藏期,並使枝幹徒長;此外,果樹早春開花及幼果的早期發育則要依靠貯藏於樹體內的營養物質。沈雋主張,在果實採收後、樹體休眠前,把氮、磷、鉀和有機肥一次施用,當時根部尚有吸收能力,葉片尚能進行光合作用,而樹體對營養物質的消耗卻大量減少,從而有利於營養物質在樹體內的積累,可供早春生長、幼果發育所利用。
為了探索這一論點的正確性,自1962年起,沈雋即指導研究生分析土壤氮素的變化,並研究地上部樹體內碳水化合物和氮素的變化。1977年,他撰寫了《蘋果樹應在什麼時候施用氮肥》的論文,分析論證了秋季施肥的優越性、科學性,引起了果樹界同行的重視。80年代以來,果樹科技工作者相繼開展對果樹秋季施肥和樹體內營養貯藏、運轉、分配的研究,沈雋這一新論點的正確性不斷被生產實踐所證實,並被編入高等院校果樹專業教材。
開果樹根系生長動態研究之先導
長期以來,中國果樹工作者往往重視果樹地上部分生長發育的研究,而對根系生長動態研究則不夠。早在50年代初,沈雋就提出,研究果樹不了解地下根部的生長動態,就不能科學地控制果樹的施肥和灌水。只有把果樹的地上部分和根系聯繫起來,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觀察研究,才能解決果樹的生長問題。
觀察根系必須挖根,這是一項艱苦的工作。1955年,他親自設計、動手挖根窖,並定期到根窖里細心觀察和記載,繪製蘋果根系生長動態曲線圖。1956年,他在《北京農業大學學報》上發表了題為《果樹植物的根系及其研究》的論文。以後,他又對山地果樹根系進行研究,1963年在《園藝學報》上發表了《在等高撩壕條件下幼年蘋果樹根系的分布》。這兩篇論文開根系研究之先導,受到了同行們的高度評價。
總結推廣民眾經驗,發掘野生果樹資源
50餘年來,沈雋在從事科學研究與教學工作的同時,還十分重視總結民眾經驗,用以發展生產。40年代,他曾去陝、甘、青考察生產情況。一方面目睹了水土流失的嚴重現象;另一方面也注意到了在小於15度的坡地上,民眾採用等高的寬壠寬溝種植大田作物的做法,這種做法既能保持水土不致流失,又能維持作物生長發育,這對沈雋很有啟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提出發展山地果樹,不與糧棉爭地,沈雋很想將上述農民的經驗用於山地果樹生產上。1951年,沈雋首先在遼寧省興城園藝試驗場選了兩個荒山坡,帶領學生和工人按等高線修築撩壕,栽植果樹。由於撩壕在同一水平線上,水土保持效果良好,獲得了高產、優質蘋果。同時,他還在果樹行間種植了綠肥等作物,利用其根系固定水土。這種“等高撩壕”鞏固山地果樹栽培的方法,迅速得到推廣套用,促進了中國山地果樹生產的發展。
50年代初,他幫助旅順、大連地區果農王順總結葡萄高產經驗,並歸納整理成《王順葡萄增產經驗的分析》一文,發表在《農業學報》上。繼之,他又參加了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組織的山西崞縣和五台山老梨區的品種和栽培經驗調查,撰寫並發表了《山西崞縣和五台山的梨》一文。
80年代,沈雋雖已年近古稀,但當他得知國家準備開發海南島時,便親率有關專家前往海南,調查熱帶、亞熱帶園藝作物的分布和生長情況,並將調查結果寫成《海南島果樹生產現狀和發展建議》,送交有關領導機關,作為指導海南發展園藝事業的科學依據。1985年,他又赴新疆伊犁地區重點調查野生蘋果林,去吐魯番調查無核白葡萄,去庫爾勒調查香梨的生產情況和存在問題。
沈雋一生為總結民眾經驗,調查和發掘野生果樹資源,殫精竭慮,為發展果樹事業作出貢獻。
熱心園藝學會工作,促進國際學術交流
沈雋自1956年起,在擔任中國園藝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名譽理事長的35年間,為健全學會組織、開展學術交流做出了卓越貢獻。特別是自全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近10年間,他參加國內外大型學術討論會及專題考察活動達50餘次。其中,1988年中國園藝學會與國際園藝學會合作,由沈雋親自組織在北京召開了“國際園藝植物種質資源研究與利用”學術討論會。出席會議的有來自18個國家和兩個國際組織的近80名國外學者和近200名國內學者。這是中國園藝界有史以來第一次在中國召開的大型國際園藝學術會議,更為中國提高了國際園藝界的聲望,廣交了朋友。
1980年,沈雋應美國農業部貝爾茨維爾農業研究中心邀請赴美講學和考察50多天,以後又數次應邀率中國園藝代表團赴美國、聯邦德國和波蘭出席國際園藝大會和專題學術討論會,他在會上做的學術報告,每次都受到了與會專家的讚譽。同時他還受聯合國糧農組織亞太地區辦公室委託,撰寫了關於中國園藝、果樹生產、科研成就及前景展望的論文,先後在前蘇聯、美國、聯邦德國、荷蘭等國的學術刊物上發表,促進了中國與國際間的學術交流。
沈雋已屆80高齡時,仍以頑強的精神,在祖國遼闊的果園土地上奮鬥不已。他為人剛直正派,不苟言、不苟同。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在果樹合理疏花疏果與一花不疏的保花保果爭論中,他屬於“少數派”,他以自己的試驗結果為依據,堅持合理疏花疏果的論點。以後的實踐證明,沈雋的觀點是正確的。他這種尊重科學的求實態度,受到果樹界同行的尊敬。他治學嚴謹,平易近人,深受廣大園藝工作者的敬仰和愛戴。
沈雋先生簡歷
1913年7月12日,出生於江蘇省吳江縣。
1934年,畢業於金陵大學農學院園藝系。
1934年—1937年,任南京中山陵植物園技士。
1937年—1940年,就讀於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院果樹系,獲哲學博士學位。
1940年—1941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果樹系從事科研與教學。
1941年—1944年,任金陵大學園藝系教授。
1944年—1947年,任中央農業實驗所園藝系技正兼主任、北平農事試驗場園藝室主任、技正。
1947年—1949年,任清華大學農學院農藝系教授。
1949年—1992年,任北京農業大學園藝系教授(1954—1966年,任園藝系主任、校務委員)。
1956年—1963年,任中國園藝學會第一、二屆副理事長。
1978年—1992年,任中國園藝學會第三、四、五屆理事長、名譽理事長。
1978年—1992年,任中國農學會第三屆副理事長、常務理事。
1981年,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農學學科評議組副召集人。
1986年—1992年,任農業部學術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
1957年—1984年,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1965年,任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974年,任第四、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1994年,病逝於北京。
沈雋先生主要論著
1 沈雋.The influence of leaf-fruit ratio on alternate bearing in the apple. Proc.Amer.Soc.Hort Sci,1940,(38):127-132.
2 沈雋,曾驤.Preliminary studies on a chlorotic disorder of fruit trees in peiping associated Primarily with a deficiency in iron. Aota Agriculturae 清華大學農學院學報,1948,2(1):23—50.
3 沈雋,曾驤.北京果樹黃葉病研究續報.中國農業研究,1951,2(2):107—140.
4 沈雋.果樹植物的根系及其研究方法.北京農業大學學報,1956,2(2):1—14.
5 沈雋,文麗珠,羅方梅等.東北山葡萄生產和利用的現況及發展前途.園藝通報,1957,1(1):46—53.
6 沈雋,閻振蘢,黎盛臣等.葡萄品種的植物學記載和農業生物學研究的方法(譯著).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7 俞德浚,沈雋,閻振蘢等.華北的梨.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
8 沈雋.А.П.Драгавцев,Kулвтура плодовых деревьев на валахв Kитαе,Природа,1958,(1):95—96.
9 沈雋.А.П.Драгавцев,оБ ускорении Намчала плодонощенияплодовых Культур.съли Огород,1958,(12):60—61.
10 沈雋.疏花疏果在果樹年年豐產中所起作用的商榷——對“保花保果、疏花疏果”爭論的一點意見.中國農業科學,1961,(12):13—21.
11 沈雋,魏振東.在等高撩壕條件下幼年蘋果樹根系的分布.園藝學報,1963,2(3):237—250.
12 沈雋.關於葡萄品種觀察記載的項目、標準和方法的討論.園藝學報,1963,2(4):353—364.
13 沈雋,徐紹穎,曾驤.化學疏除花果的研究I.幾種化學藥劑對大久保桃疏花疏果的效應.園藝學報,1965,4(3):117—127.
14 沈雋.蘋果和桃的化學疏除——文獻綜述.華北農業大學,《農業科技參考資料》,1978,(1):1—4.
15 沈雋,徐紹穎,曾驤.化學疏除花果的研究Ⅱ.幾種化學藥劑對大久保桃疏花疏果的效應(續報).園藝學報,1979,6(1):9—18.
16 沈雋.果樹礦質營養和施肥——文獻述評.園藝學報,1980,7(2):47—56.
17 沈雋.Pears in China. Hortscience,1980,15(1):13—17.
18 沈雋.柑桔育種的進展(譯著).北京:農業出版社,1981.
19 沈雋.Research on deciduous fruits in China Proc. Intern Hort.Congr.(Hamburg),1982,(1):222—230.
20 沈雋,孫文彬,陳寶玉等.西維因、萘乙酸對金冠、紅星蘋果疏果的研究(1979—1981年中間試驗總結).中國果樹,1982,(2):1—8.
21 沈雋.2000年中國果樹的科研.中國農業科學,1983,(5):54—60.
22 沈雋.三十五年來果樹科研的主要成就和展望.園藝學報,1984,11(3):147—152.
23 沈雋,孫文彬.Dipterex(dimethye(2,2,2-trichloro-1-hydroxyethyl) phosphate) as a fruit thinning agent for apple. Scientia Horticulture,1985,(27):223—231.
24 沈雋.Hort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An overview,出席第22屆國際園藝大會(Davis,)(A:U.S.A.)的報告,1986.發展於Proc Intern. Symp. on Horticultural Germplasm. Parti,PP1—6,1989.
25 沈雋.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research,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of fruits in China. FAO亞太地區辦公室諮詢報告.1987,1.
26 沈雋.Role of horticultural crops in crop diversification in China. FAO亞太地區辦公室諮詢報告.1987,11.
27 黃衛東,沈雋.PP333對杜梨和鴨梨生長結果的影響.園藝學報,1987,14(4):223—231.
28 沈雋.Pflanzen—Ressourcen in Reich der Mitle. Deutscher Gartenbau. 1989,(3):836—841.
29 沈雋.Nutritional disorders of deciduous fruits in China: Diagnosis and control. 在華沙召開的International symiposium on Diagnosis of Nutritional status of Deciduous fruit Orchards大會上的報告,1989. AcTa Horticulturae 274:429—435.1990.
30 M.Faust,沈雋.Development and future of fruit crops in China. In Agricultur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ed.T.C.Tso),Chapter Y,PP139—148,1990. IDEALS,Inc.,Beitsvile,Maryland,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