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它不僅受到古代人的青睞,而且深受現代人的喜愛,曾出口到1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列為周口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沈丘縣老城鎮,有著“四五酒,顧家饃,周家麻花點著火”的說法。顧家饃分 貢饃和 小花饃兩種,是以麵粉為主要原料,經手工揉、搓、捏、掀、挑、上色等一系列複雜工序而製成的一種麵食 。
“顧家饃”能存放年余,而不酸、不霉、不裂、不散、不變質,年余餾之,味仍如初蒸。“顧家饃”饃體渾圓,外型工整,無裂品裂紋,立而不斜,臥而不堆;外觀潔白、光滑;在陽光下如瓷般迎光閃亮;饃底部呈陰陽八卦圖形,構成了其獨特的標誌。
歷史淵源
讓時光追溯到清朝初年的後金時期,地處黃淮腹地的沈縣(現沈丘縣老縣城老城鎮)城南大門夏灣村,有一個真名叫顧維臣,人稱顧二別子的人。顧二別子聰明好學,但生性脾氣倔強,就是人們所說的認準一個理八頭牛也拉不回的人。當時,純麥面饃很少,夏灣村有幾個做饃賣饃的小作坊。顧二別子做饃手藝精湛,常常在其做的饃賣完了,其他幾家做的饃還未開始賣。但顧二別子有其做人原則,他每天都不將饃賣完,而是留下一部分,即便是有名望和有勢力的人來買,他也不賣,目的是讓其他幾家賣饃的同行也有碗飯吃。天長日久,顧二別子研製出一種狀似葫蘆的小白饃,晾乾後堅硬如石,存放一兩年也不霉變、乾裂,餾後食用仍似剛出鍋的饃一樣新鮮,被人稱為“顧家饃”。一時間,顧家饃在當地聲名鵲起。當地的官宦或商賈都以顧家饃饋贈親友,有錢人家祝壽辦喜事用顧家饃作為禮品贈送,老百姓更是把它當作娃娃的吉祥物,既可逗孩子玩耍,玩耍後洗淨餾一下可繼續食用。
據夏灣村人相傳,當時清朝有一位皇帝得了重病,宮中的太醫輪流為其把脈問診,但誰也無法治癒皇帝的病。正當滿朝文武一籌莫展時,一名雲南籍李姓高官猛然間想起沈縣的鄉醫劉先生曾經用當地的狀似葫蘆的小白饃治癒了其兒子多年不愈的頑疾。原來,李姓高官的兒子跟隨父親讀書時,患上了隔膜症,藥力達不到,又無法針灸,只好放棄治療。李姓高官無奈打發兒子隻身回雲南老家。李公子沮喪地往家趕,行經沈丘老縣城時正值元宵節。他遊逛到廟會上看戲時,一位長衫老者攔住去路,告訴他說其時日不多。李公子驚詫之餘,看到長衫老者仙風道骨,知道是遇到了高人,遂下跪請求為其治病。長衫老者將李公子帶回家,熬了一大缸藥水讓其在一夜之間喝完,否則3日內必死。看著滿滿一缸藥水,想到自己的短命,李公子不由得哭一聲喝一口,到天明仍未喝完。長衫老者看李公子喝藥不多,就告訴其說是他故意讓李公子哭的,這一夜哭喝,藥入肺腑,達到了療效,隨後給李公子抓了幾副藥,並給他帶上一袋顧家饃,讓他每頓吃兩個。不想李公子的病竟在兩個月內好了。後來,李姓高官得知長衫老者是遊走在鄉間懸壺濟世的劉先生。李姓高官極力推薦讓鄉野的劉先生為皇帝治病。劉先生被召到京城後,為皇帝把脈開出藥方,隨後把隨身攜帶的顧家饃也奉上,並囑咐皇帝身邊的人說,在皇帝進膳時每頓飯可餾兩個顧家饃食之。皇帝調理一段後,龍體康復,於是再次召見劉先生以示答謝,其間問到了饃是什麼藥引子。劉先生告訴皇帝說,那不是什麼藥引子,而是沈縣一姓顧的人家做的饃,食之味美可口,而且經年儲存不壞。皇帝龍顏大悅,遂傳出手諭,要求沈縣縣衙每年都要往皇宮進獻一些。自那時起,顧家饃被選為御用貢品。
相傳在晚清時期,還沒有當大總統的袁世凱在為無物奉獻慈禧太后而悶悶不樂。一次,袁世凱回鄉時,品嘗到親友前來拜訪時帶來的顧家饃。袁世凱當即被顧家饃的色亮如釉、形似寶葫、入口津甜香醇、回味綿綿不絕的獨特風味而傾倒。他為了取悅於慈禧太后,便帶了許多顧家饃去孝敬,最後深得慈禧太后的讚賞。從此,顧家饃又有“貢饃”之美譽。
顧家饃以其考究的工藝、精良的做工、複雜的工序、好看的外表,一直受到人們的好評。
製作工藝
選小麥——淘洗小麥——磨麵(只取60%的精粉)——制酵頭——調面發酵——揉面——發酵——再揉再發酵——揉面制坯——上鍋蒸製——晾——上色——描彩勾花紋等 。
顧家貢饃工藝考究,做工精良,據說有72道工序。做成蒸熟後的饃狀若葫蘆,細如白瓷,尖染紅頂,底部有陰陽紋理,久放不霉不裂,上箅餾後復原如初,味美如新。
顧家饃特點
顧家饃具有饃體渾圓,外型工整,無裂口裂紋,不歪不扭,立而不斜,臥而不堆;外觀潔白、光滑、逞亮,在陽光下如瓷般迎光閃亮;饃底部呈陰陽八掛圖形,構建了顧家饃的獨特標誌;食之,饃味含香帶甜;存放之,不酸、不霉、不裂、不散、不變質、不變味,年余餾之,味仍如初蒸等特點
顧家小花饃
一是題材多,造型獨特。它選材於常見的動物、瓜果、魚蟲和人民民眾喜聞樂道的民間傳說,並強調錶現模擬對象最具代表性的特徵,大體形似,注重傳神。彩繪以勾線與著色相結合,很接近河南木版年畫色彩,捏制和勾勒的各類麵塑千姿百態,形似神真,栩栩如生。
二是寫實、誇張手法並舉。顧家小花饃造型頭、身比例誇張,其中頭約占2/3,身占1/3,正所謂“十斤獅子九斤頭,一斤尾巴吊後頭”。經過藝術處理,給人以寫實而無造作之態,令人百看不厭,回味無窮。
三是題材選擇注重符合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喜好,多帶有吉利和喜慶色彩,因此長期以來深受人民民眾喜愛。
花樣種類
品種花樣繁多,有十二生肖類、花鳥類、動物昆蟲類、人物類、山水類等。各系列並非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融,互為襯托,互為依託,如鳳凰戲牡丹、雙龍戲珠等。而十二生肖,更是惟妙惟肖,個個玲瓏剔透,招人喜愛,從不同角度,以大寫意手法活靈活現地體現出生肖的各個個性,加以豐富的想像,淋漓盡致地把形、神、韻有機的融為一體。在彩繪著色上,施用分層著色法。以黃色襯底為主色,紅色點睛,藍、黑、青等色勾架描脈絡花紋。同時,注重彩繪與勾線相結合,以色傳神,以神著色,從而形成了色彩艷麗而不俗,美而不妖不媚的境地,充分顯示出了喜慶、祥和的韻致。充分體現了人民民眾對美好和諧生活的嚮往與追求,表現了民間藝人對美的非凡創造力和想像力。
獲得榮譽
在1947年夏,劉鄧大軍行進大別山途經沈丘縣老城鎮時,由於部隊糧草不足,老百姓聞訊後,紛紛拿出捨不得吃的“寶貝饃”慰問劉鄧首長和子弟兵,至今仍被傳為佳話。
1983年顧家饃入選“河南民間藝術展”,先後在北京和廣州展出;
1989年在河南省首屆藝術節參展,令國內外民間藝術家讚嘆不已;
1990年,在香港食品博覽會上,顧家貢饃以特有的風味被評為金獎。
2008年由文化部在全世界舉辦的“春節品牌”活動中,顧家饃應邀參加澳門、新加坡“內地習俗展”;
2008年10月,顧家饃被列為周口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9年“沈丘顧家饃”正式被確定推薦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發展遠景
沈丘縣老城鎮黨委書記劉貢獻在接受記者採訪中介紹說,在老城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之前,老城鎮黨委、鎮政府一致高度重視顧家饃這一民間藝術品牌的培育和推介,力爭將其打造成代表老城和沈丘乃至周口的一張文化城鎮的名片。千方百計地把顧家饃當作老城鎮的支柱產業來做大做強。目前,老城鎮共有50多家顧家饃加工作坊,從業人員500多人,並成立了沈丘顧家饃食品有限公司,且分別在鄭州、周口和周邊的縣市設立了直銷處。以後,他們將採用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相融入的模式,讓顧家饃的技術含量更高,將其打造成更高端的民間藝術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