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歷程
在德國中部的小城魏瑪,一位名叫沃爾特·格羅皮烏斯的設計師卻與所有沮喪的德國人不同,他以極大的熱情致信政府,暢談戰後德國重建最需要的是建築設計人才。他說,歐洲工業革命的完成使工業化生產必將進入未來的建築領域,而目前歐洲建築的古典主義理念和風格會阻礙建築產業的現代化。所以,雖然現在國家百廢待興,但成立一所致力於現代建築設計的學校是當務之急。信發出去了,格羅皮烏斯的朋友都認為他瘋了,他們說,目前別說在魏瑪,就是在整個德國,建一所醫院、建一座住宅遠比成立一所設計學校重要得多。但是,政府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商議,就採納了格羅皮烏斯的建議。1919年3月,原撒克遜大公美術學院和國家工藝美術學院合併,成立了“國立建築工藝學校”,36歲的格羅皮烏斯被任命為校長。他說,必須有一種嶄新的設計觀念來影響德國的建築界,否則任何一個建築師都無法實現他心中的理想,他只有模仿那些已經司空見慣的古舊的東西。1919年3月離戰爭結束剛剛過去了四個月。 歐洲的建築結構與造型複雜而華麗,尖塔、廊柱、窗洞、拱頂,無論是哥德式的式樣還是維多利亞的風格,強調藝術感染力的理念使其深刻體現著宗教神話對世俗生活的影響,這樣的建築是無法適應工業化大批量生產的。格羅皮烏斯針對此提出了他嶄新的設計要求:既是藝術的又是科學的,既是設計的又是實用的,同時還能夠在工廠的流水線上大批量生產製造。為此,與傳統學校不同,在格羅皮烏斯的學校里,學生們不但要學習設計、造型、材料,還要學習繪圖、構圖、製作,於是,國立建築工藝學校擁有著一系列的生產車間:木工車間、磚石車間、鋼材車間、陶瓷車間等等,學校里沒有"老師"和"學生"的稱謂,師生彼此稱之為"師傅"和"徒弟"。格羅皮烏斯引導學生如何認識周圍的一切:顏色、形狀、大小、紋理、質量;他教導學生如何既能符合實用的標準,又能獨特地表達設計者的思想;他還告訴學生如何在一定的形狀和輪廓里使一座房屋或一件器具的功用得到最大的發揮。格羅皮烏斯的教學為國立建築工藝學校帶來了以幾何線條為基本造型的全新設計風格。設計理念
國立建築工藝學校設計的工廠不再有任何裝飾,廠房為四方形,平平的房頂、樓身除支柱外全部用金屬板搭構,外鑲大塊的玻璃,簡潔而敞亮,完全適於生產的需要。國立建築工藝學校設計的椅子沒有任何裝潢雕飾,四方的坐椅靠背僅由幾條曲線狀的木條或鋼條支撐,它在生產流水線上一天就能產出上百把。國立建築工藝學校設計的檯燈,金屬的半圓燈罩下一根燈桿直立在薄薄的圓形燈座上,至此,小到水壺大到樓房,格羅皮烏斯讓他的學生學會了用最簡單的方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贏得設計樣式和風格的現代感。
1932年,國立建築工藝學校舉辦了首屆展覽會,設計展品從汽車到檯燈,從菸灰缸到辦公樓,展覽會最熱情的觀眾是遍布歐洲的各大廠商,實業家們已經預感到了這種僅以材料本身的質感為裝飾、強調直截了當的使用功能的設計將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利益,因為一旦這樣的設計被實施生產,成本降低了而成效卻會百倍地提高。格羅皮烏斯的國立建築工藝學校從此名揚歐洲,它被那些以極大的熱情關注著20世紀現代建築設計理念的人稱之為“包浩斯”。
包浩斯的開拓與創新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敵視,1925年,它遷往德國東部的德紹。4月1日,包浩斯在德紹正式開學。從這時起,包浩斯開設了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色彩構成等課程,為現代建築設計的教學模式和科學發展奠定了基礎。格羅皮烏斯還在學校里專門創辦了建築系,並由他親自領導,建立起教學——研究——生產於一體的現代教育體系。格羅皮烏斯在此期間設計的包浩斯校舍被譽為現代建築設計史上的里程碑。這座“里程碑”包括教室、禮堂、飯堂、車間等,具有多種實實在在的使用功用,樓內的一間間房屋面向走廊,走廊面向陽光用玻璃環繞。
格羅皮烏斯讓包浩斯的校舍呈現為普普通通的四方形,盡情
體現著建築結構和建築材料本身質感的優美和力度,令世人看到了20世紀建築直線條的明朗和新材料的莊重。特別是,對於建築的外層面,不用牆體而用玻璃,這一創舉為後來的現代建築所廣泛採用。今天,在世界許多城市依舊可見許多格羅皮烏斯"里程碑"式樣的樓宇,它們矗立在人們們這一代人生活的視野中,證明著一種富有預見的思想和行動的偉大。1928年,格羅皮烏斯辭去了包浩斯校長的職務,因為看不慣包浩斯設計風格的人說,包浩斯的樓房不僅是反傳統的,它還是從莫斯科移植來的,包浩斯滲透著蘇維埃的紅色勢力。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是蘇維埃的軍隊占領了德國的許多城市,因此紅色蘇維埃在德國人心裡意味著難以忘卻的歷史傷痛。在這種背景下,保守勢力對包浩斯的攻擊就極具殺傷力了。
設計風格
1932年,納粹黨強行關閉了包浩斯。當時的校長帶領學生們流亡至柏林,學校勉強維持至1933年,直到有一天校舍被納粹軍隊占領。從此,格羅皮烏斯的包浩斯消失了。雖然包浩斯在世界上僅存在了15年,但是它簡潔實用的設計理念已經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因為這種理念來源於對科學進步與民眾需要的尊重,並能充分體現20世紀人類日新月異的生活面貌。1931年落成的紐約帝國大廈僅用四方的金屬框架結構便支撐起一座102層的摩天大樓,它的出現既得益於建築設計觀念掙脫了古典裝飾的羈絆,又得益於新的建築材料被科學地運用。
1958年,紐約西格拉姆大廈落成,它是包浩斯那位帶領學生流亡的校長米斯設計的,米斯發揚了包浩斯的精神,讓簡單的四方形成為立體後拔地而起,直向雲端。從此,現代城市出現了高樓林立的景象,這種景象接著又成為了一座城市國際化的標誌。現代化建築的出現意味著人類思想與精神的一次解放。正像格羅皮烏斯在國立建築藝術學校成立的那一天所說的:“讓人們們建造一幢將建築、雕刻和繪畫融為一體的、新的未來殿堂,並用千百萬藝術工作者的雙手將它矗立在高高的雲端下,變成一種新信念的標誌。”
設計作品
這是一幢非常緊湊的四間臥室住宅,象這個地區的許多18世紀的房子一樣,格氏利用了一些放大了的過渡空間作為起居和工作間,從而減少了走廊的數量和長度,一個斜向的玻璃磚牆將工作室和餐廳分隔開,但光線卻可以互相滲透,這種材料在那時還很少用。主入口進廳在房屋前後均有門,保證了穿堂風的通暢。主臥室很小,一道玻璃牆將這個空間和化妝間分隔開,卻因此避免了主臥室的侷促感,從房間的條形窗望出去,仿佛是一幅為新英格蘭田園詩所配的畫卷。住宅的入口與主體建築略呈角度,兩根細細的鋼柱與一道玻璃磚牆支撐著長長的入口雨蓬,還有上西側二層平台的鋼製螺鏇樓梯讓這幢住宅看上去簡直酷極了。
你無法相信從1938年到1999年,六十年過去了,它卻依然如此讓人激動。螺鏇樓梯可直接通到Gropius的女兒Beate的臥室,從而增強了使用上的靈活性。南側的挑檐經過精心設計恰好可以完全遮去夏日的驕陽,卻又可以讓上升的熱空氣從外牆和挑檐的空檔中散發掉,可見格氏當時已有了對節能的考慮,事實上這幢住宅不僅要渡過炎熱的夏季,還要抵禦最低紀錄零下21℃的嚴冬,這正證明了格氏對功能性的重視。事實上從一開始,格氏和布勞耶爾就堅信新英格蘭的地方風格,也可以同樣源於一種簡樸性(Simplicity)、功能性(Functionality)和統一性(Uniformity)精神,這也就是包浩斯的精神,更進一步的是他已開始注意並嘗試在不同的環境中把現代主義缺乏地域特徵的形式與地方傳統結合起來。難怪著名建築評論家路易絲•赫克絲苔布爾描述這幢建築包括以後格氏和布勞耶爾在這一地區的另一些設計為”響遍全球的槍聲”。作為一幢現代主義住宅,它並不象柯布西埃的薩沃伊別墅如磐石般地與環境對峙,而是試圖與它所在的環境相融,而且它看上去是如此簡樸、自信,誠實而優雅,在新英格蘭迷人的風景中訴說著現代建築意猶未盡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