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水

汾水

《地理志》曰:汾水出汾陽縣北山,西南流者也。 汾水又南出山,東南流,洛陰水注之。 汾水又南,即洞過水會者也。

汾水村位於揭東縣西北部,與梅州市豐順縣湯南鎮接壤,處榕江支流北河上游東岸,南距榕城28公里,北距豐順縣城(湯坑)8公里,東西兩翼為山地,中間形成小平原,總面積大約3.5平方公里,山地1.5萬畝,耕地面積8000多畝。總人口約10000人,其中農業人口4000人,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山區農業大鄉村。206國道穿越村中心.背後有廣梅汕鐵路.前面有梅汕高速公路.左有玉湖收費站,右有湯坑收費站。
汾水村下轄有狗肚村、石碑嶺、竹竿齡、三架村、太高嶺、充背、南門塘、口寮、溪背、大塘尾、大慌捕、大肚哪。設有黨(總)支部1個,黨員總數80多人,是全縣實施固本強基工程示範新農村。
汾水村是革命老區。有古大存大革命時期的活動舊址;有1927年9月,賀龍、葉挺率領的八一南昌起義軍與國民黨軍激戰三晝夜的“汾水戰役”舊址。鎮政府於1998年在“汾水戰役”主戰場竹竿山建成汾水戰役烈士紀念碑,配套功勳亭、英烈門、烈士墓等建築物,經廣東省人民政府2002年12月11日批准,列為全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2003年6月被揭陽市委市政府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3年9月被揭東縣委定為黨員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汾水村能源充足,經濟富裕,通訊設施齊全,固定電話總裝機1000多門,行動網路覆蓋全村。工業發展迅猛,粵東鉛筆廠,德成膠合板廠,億聯星膠合板廠,鋼板廠等有粵東最大的木材市場.運輸車輛80多輛。生產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旅泰華僑對家鄉建設提供很大幫助.新建了,,.
建設了每條村水泥路.路燈.文化中心.文娛中心.俱樂部.笑小園公園等等.
汾水大約有20多姓名.其中劉姓占了40‰.然後有 吳 余 洪 張 朱 葉 李 羅 黃 寥 陳 等等..
汾水民國時期叫"美和村".建國後改為"汾水村".口語以客家話為主. 、

汾水汾水

汾水歷史悠久,有很多傳說:從前,黃帝的兒子金天氏有一個兒子叫昧,是水官之長。他生了允格和台駘兩個兒子。台駘能繼承他父親的官位,溝通了汾水和洮水,又為大澤修築了堤防,然後讓百姓住在高平地區。顓頊帝因此而嘉獎他,把汾水流域賜予給他。沈、姒、蓐、黃四國就是他的後代,一直祭祀他。
現今晉國占領了汾水流域,滅掉了這些國家。
由此看來,台駘是汾水之神。

水經註裡也有關於汾水的介紹

《水經注》卷六汾水 澮水 涑水 文水
原公水 洞過水 晉水 湛水之汾水

汾水出太原汾陽縣北管涔山,
《山海經》曰:《北次二經》之首,在河之東,其首枕汾,曰管涔之山,其上無
木,而下多玉,汾水出焉,西流注於河。《十三州志》曰:出武州之燕京山。亦管涔之
異名也。其山重阜修嚴,有草無木,泉源導於南麓之下,蓋稚水濛流耳。又西南,夾岸
連山,聯峰接勢。劉淵族子曜嘗隱避於管涔之山,夜中忽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使
小臣奉謁趙皇帝。獻劍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燭視之,劍長二尺,光澤非常,背有
銘曰:神劍御,除眾毒。曜遂服之,劍隨時變為五色也,後曜遂為胡王矣。
汾水又南,與東、西溫溪合。水出左右近溪,聲流翼注,水上雜樹交蔭,雲垂煙
接。自是水流潭漲,波襄轉泛。又南逕一城東,馮墉積石,側枕汾水,俗謂之代城。又
南出二城間,其城角倚,翼枕汾流,世謂之侯莫干城,蓋語出戎方,傳呼失實也。汾水
又南逕汾陽縣故城東,川土寬平,峘山夷水。《地理志》曰:汾水出汾陽縣北山,西南
流者也。漢高帝十一年,封靳強為侯國。後立屯農,積粟在斯,謂之羊腸倉。山有羊腸
坂,在晉陽西北,石隥縈行,若羊腸焉,故倉坂取名矣。漢永平中,治呼沱、石臼河。
按司馬彪《後漢郡國志》,常山南行唐縣有石臼谷,蓋資承呼沱之水,轉山東之漕,自
都慮至羊腸倉,將馮汾水以漕太原,用實秦晉。苦役連年,轉運所經,凡三百八十九
隘,死者無算。拜耶訓為謁者,監護水功。訓隱括知其難立,具言肅宗,肅宗從之,全
活數千人。和熹鄧後之立,叔父陔以為訓積善所致也。羊腸即此倉也。
又南逕秀容城東。《魏土地記》曰:秀容,故人徙居之,立秀容護軍治。東去汾水
六十里,南與酸水合,水源西出少陽之山,東南流注於汾水。汾水又南出山,東南流,
洛陰水注之。水出新興郡,西流逕洛陰城北,又西逕盂縣故城南。《春秋左傳》昭公二
十八年,分祁氏七縣為大夫之邑,以盂丙為盂大夫。洛陰水又西,逕狼孟縣故城南,王
莽之狼調也。左右夾澗幽深,南面大壑,俗謂之狼馬澗。舊斷澗為城,有南、北門,門
闉故壁尚在。洛陰水又西南逕陽曲城北,《魏土地記》曰:陽曲,胡寄居太原界,置陽
曲護軍治。其水西南流,注於汾水。汾水又南逕陽曲城西南注也。

東南過晉陽縣東,晉水從縣南東流注之。
太原郡治晉陽城,秦莊襄王三年立。《尚書》所謂既修太原者也。《春秋說題辭》
曰:高平曰太原。原,端也,平而有度。《廣雅》曰:大鹵,太原也。《釋名》曰:地
不生物曰鹵,鹵,也。《穀梁傳》曰:中國曰太原,夷狄曰大鹵。《尚書大傳》曰:
東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謂之太原,郡取稱也。《魏土地記》曰:城東有汾水南流,水東
有《晉使持節都督并州諸軍事鎮北將軍太原成王之碑》。水上舊有梁,青荓殞於梁下,
豫讓死於津側,亦襄子解衣之所在也。汾水西逕晉陽城南,舊有介子推祠,祠前有碑,
廟宇傾頹,惟單碑獨存矣。今文字剝落,無可尋也。

又南,洞過水從東來注之。
汾水又南逕梗陽縣故城東,故榆次之梗陽鄉也。魏獻子以邑大夫魏戊也。京相璠
曰:梗陽,晉邑也。今太原晉陽縣南六十里榆次界有梗陽城。汾水又南,即洞過水會者
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