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黃河的第二大支流,山西境內第一大河汾河,從晉北發源,一路浩蕩南下,至晉南處蜿蜒盤旋,滋育出中華民族的直根——襄汾。汾城,就是襄汾的一半,賦予靈性與歷史的一半。
行政劃分
汾城,顧名思義,就是汾河岸邊的城邑。汾城這個概念早已有之,但和現在的汾城不是一碼事。《史記》中提到秦魏交戰,秦兵直搗魏國腹地“兵屯汾城”。這個“汾城”指的是戰國時期三晉之一魏國的城邑,現在襄汾縣趙康鎮的晉城。北魏時期,將西漢時設定的臨汾縣北境分設泰平縣,縣治即今襄汾縣古城鎮。北周為避周文帝宇文泰名諱,改為太平縣。後來,唐太宗把現在汾城這塊地方封給大將尉遲恭,尉遲恭封號鄂國公,這裡就稱做鄂公堡。尉遲恭比太平縣令的名氣可大得多了,於是,唐貞觀七年(公元633年),太平縣城就從古城移治到這裡,這裡從那時起改名成為太平縣。千百年來,襄陵縣和太平縣沃野連屬,經濟富庶,人們安居樂業,素以“金襄陵,銀太平”並稱於世。
民國三年,1914年1月,山西省在全面調整省內區劃地名期間,鑒於當時全國已有3個太平縣,所以又選了縣城裡擁有悠久歷史的汾城為名。再到1954年,襄陵縣與汾城縣合併後稱襄汾縣。汾城縣就“降格”成為汾城鎮了。
文化遺產
汾城保存了一個完整的古代縣城的歷史景觀。
古代,作為城邑,必須有城牆、街巷、府衙、廟宇、店鋪、居民,也必須有行政、戍守、商貿、教育等職能。單從建築論,除了城牆、民居之外,不外乎衙署類建築,市場性建築,禮制性建築以及宗教類建築,所有這些特徵汾城都得到了較好的保存。
這裡至今保留著從金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4年)到清末的建築十一處,有近四十餘座保存非常完整,建築面積達5000平方米,占地4萬平方米。城西布置有文廟、學宮、試院、學前塔;西北布置了城隍廟、魏侯祠、媧皇廟、觀音堂、倉儲等;城東布置縣署各司衙門、關帝廟、刑獄等設施。主要街道兩側,民宅櫛比,店鋪林立,商業繁榮,成為我國現存罕見的、保存完整的古代縣級城市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