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作品
編劇獨立電影獨立電影《我的太陽》(2004)時長:114分鐘
校園電影《逆轉流星》(2007)時常:96分鐘
編劇 電視劇代表作愛情公寓1(2009)20集
愛情公寓2(2011)20集
愛情公寓3(2012)24集
愛情公寓4(2014)24集
主要廣告 / 微電影《“麥當勞”超值達人》系列(2007)
intel《愛情公寓外傳》(2009)
百事淘寶《為渴望而創》(2012)
樂事《誰是你的菜》(2013)
主演:張國立、angleababy、羅志祥、黃渤
百事群星《2014把樂帶回家》(2014)
主演:古天樂、蔡依林、張國立、郭采潔、羅志祥、楊冪、何炅、謝娜、李維嘉、海濤、吳昕、王柏傑、白客
樂事《誰是你的菜2.0》(2014)
主演:古天樂、郭采潔、吳莫愁
康師傅茶飲料CNY《加你加年味》(2015)
主演:李易峰、孫儷、黃磊、魏宗萬
康師傅辣味速食麵系列《辣味英雄傳》(2015)
主演:陳赫、婁藝瀟、孫藝洲
其他參與編劇電視劇《一克拉夢想》監製
電視劇《愛情回來了》劇本顧問
導演:蔣家駿,主演:戚薇、陳赫、王傳君、毛曉彤、喬任梁、姜妍
電視劇《淑女澀男》劇本顧問
導演:何念
微電影《校園英雄》監製
導演:陸宣
網路劇《騰空的日子》監製
編劇/導演:畢鑫業
主要編劇合作人:鄒傑
品牌代言
汪遠先生目前是派克的品牌形象大使,已多次參與派克的品牌活動。
2012年4月12日,全球制筆巨擎派克,在上海恒隆廣場舉辦“派克精英系列及全新書寫科技上市”發布會,著名編劇與製片人汪遠先生應邀出席活動現場,見證了精英系列上市以及第五代書寫科技的誕生,同時,分享了對派克創新科技的理解以及他與派克之間的故事。
家庭環境
汪遠於1983年出生於上海的一個電影世家。其外祖父徐桑楚 是中國電影歷史上德高望重的事業家。時任上海電影局副局長兼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自建國以來,曾組織拍攝了《城南舊事》、《芙蓉鎮》、《十字街頭》、《雞毛信》、《廬山戀》等200多部影片,為新中國的電影事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可謂是“中國電影億元票房之父”。
父親汪天雲是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編劇,中國作家協會成員,汪天雲教授編寫的《開天闢地》於1992年獲第十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1993年調任上海教育電視台副台長。2001年起擔任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上海市電影評論學會副秘書長、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文化創意產業管理學院院長,享受國務院特殊專家津貼。
自小受家庭環境影響,汪遠對文學創作和戲劇表演就表現出超常的興趣。並在上海市少年宮學習演講與表演,曾經代表學校參加上海市首屆國小生辯論賽擔任四辯,並最終奪得冠軍。雖說從小偏愛文科,但汪遠不算偏科,國中高中就讀的上海市延安中學是一所以數學理科聞名的重點中學,大學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主修工商管理系市場行銷專業。
然而,汪遠對影視的愛好也許是基因帶來的,在大學期間,他就“不務正業”地朝此方向發展。作為交大學生話劇團的藝術長生,他需要代表學校參加各種話劇的表演和排練,同時業餘時間,他自發地開始創作校園電影的劇本。其中和老搭檔韋正導演製作的校園獨立電影《我的太陽》成為了汪遠在交大期間的代表作。(《我的太陽》是一部總成本不超過5萬元,由一群平均年齡不滿21歲的在校學生,花了280多個日夜完成的114分鐘的長篇喜劇電影,曾在全國50多所搞笑巡迴放映,憑藉著清新的風格和搞笑的情節獲得了同學們的一致好評)
公司簡介
2005年12月,汪遠正式成立“上海高格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擔任董事總經理。
起初,高格文化的主營業務是文化演出及活動運營。
主要投資運營的演出有:
2006年8月12日 王力宏“蓋世英雄”上海演唱會(上海體育場)
2007年04月20日、21日 張學友“好久不見”世界巡迴演唱會上海站(上海體育場,2場)
2007年5月起,高格文化發生重大人事變動,主營業務也相應的發生根本性轉變,韋正正式加盟上海高格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合伙人身份兼任 導演 / 製作總監,汪遠與韋正重新開始了他們大學時期就開始憧憬但未完成的影視製作的創業道路。《逆轉流星》就是07年後,高格文化出品的第一部校園電影,並獲得廣電總局的發行許可證。
高格文化網羅了許多年輕的製作、創意、製片、後期的青年人才,逐漸形成了策劃、拍攝、製作及發行的成熟體系。尤其是其在2008─2014年間推出的電視劇《愛情公寓》系列更是在市場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在國內擁有千萬計穩固的收視群體尤其是年輕觀眾。
在電影領域,高格文化傳播具備電影出品製作資質,和國內外眾多電影龍頭企業──如上影集團、華誼兄弟、華策、克頓等大型企業有這多層次全方面的合作,並先後參與了多部電影的策劃、製作、技術支持等合作。
獲獎記錄
榮譽獎項 |
|
重要榮譽
上海作家協會成員中國電影文學學會理事會員
2005年鍾青春喜劇片《我的太陽》獲SonyDV盛典最佳導演獎(韋正)
2007年《逆轉流星》獲第十五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喜劇片創作獎
《愛情公寓3》獲得2012年國劇盛典最受歡迎網路電視劇獎
《愛情公寓3》獲得2013年百度沸點最佳華語劇集獎
《愛情公寓4》獲得2014年中國電視金鷹獎三等獎
《愛情公寓4》獲得2014年首屆上海廣播電視獎二等獎
《愛情公寓4》獲得2014年愛奇藝最受歡迎電視劇獎
愛情公寓
《愛情公寓》由上海電影(集團)公司榮譽出品。上海高格文化傳播(影視製作)有限公司承制。
由陳赫、婁藝瀟、孫藝洲、王傳君、李金銘、金世佳、趙霽、李佳航、鄧家佳以及趙文琪領銜主演。故事圍繞一幢名叫“愛情公寓”的普通出租式青年公寓,講敘了公寓內的青年男女之間所發生的形形色色搞笑、離奇、浪漫、感人的故事。
截止至2014年,《愛情公寓》一共製作了4季。
2009年8月5日首播第一季,
2011年1月24日首播第二季,
2012年7月30日首播第三季,
2014年1月17日播出第四季。
汪遠親自擔任編劇主筆,同時兼任製片人。韋正擔任導演。倪晨嶢(高格文化合伙人之一)擔任監製/執行製片人。
始於一個廣告
《愛情公寓》的緣起,其實非常與眾不同。最初,“愛情公寓”本是一家台灣的SNS社交網站,進入內地市場後,為了推廣該網站,便與上海電影集團展開合作,並與汪遠和他的製作團隊開始接洽,原本的目的只是製作一條30秒的電視廣告tvc。
由於在大陸電視廣告投放價格高昂,拍攝投放廣告的性價比的確並不理想,在汪遠等人的的建議下,計畫推出一個以“愛情公寓“冠名的電視劇,把網路交友的各種好玩的故事物化成現實存在的一所公寓,講述的就是青年那女合租的各種好玩故事。
正是因為初始宗旨就是為了推廣同名SNS網站,所以觀眾們可以從劇情中看到不少關於該網站的植入廣告內容。又同樣是因為以80後網民為目標客群,所以在情節與台詞上套用了不少網路流行的段子,搞笑方式也是借鑑了不少美劇的模式,沒想到一炮而紅。第一季的成功,便讓主創們自信心大增,於是就又有了第二季和之後的一切。
2010年,劇組拍攝完愛情公寓第二季之後,“愛情公寓”SNS交友網站處於戰略調整,退出了電視劇投資贊助項目。由上海辛迪加影視有限公司接力,辛迪加與高格文化一同繼續出品和運營《愛情公寓》後續項目開發。
愛情公寓不止是電視劇
愛情公寓第一季至第三季登錄螢屏和網路以來,以黑馬的姿態創下了無數奇蹟的記錄。
2013年起,伴隨著《愛情公寓4》的問世。
更多愛情公寓的周邊衍生開發也還在繼續。包含:卡通、圖書、服裝、文具、漫畫、文具、小說等。
另外《愛情公寓》的自主周邊品牌“公寓總動員”也正在籌備之中。
另外:關於傳言已久的《愛情公寓大電影》何時提上日程?汪遠表示:錢不夠演員未定劇本暫無,一切保密!
爭議事件
借鑑美劇《愛情公寓》本是同名交友網站定製投拍的一部推廣劇集,2009年在江西衛視開播,2011年在東方衛視播出第二季,2012年在安徽衛視聯合播出第三季。電視劇圍繞一幢名叫“愛情公寓”的出租公寓,講述了七個年輕男女之間發生的故事。自第一季開播以來,這部非著名導演、編劇、演員陣容的情景喜劇就吸引了年輕人的目光,引來巨大反響。在第三季播出後收視高漲的同時也引來無數罵聲,抄襲風波如影隨形。在《愛情公寓》一、二季的重口味、無厘頭路線中,借鑑美劇似乎還只是配菜作開胃調羹之用,相較於本土偶像劇灑狗血的劇情,這部劇只算小打小鬧,觀眾也對這部誠意之作抱以寬容心態,但是在萬眾矚目的《愛情公寓》第三季播出之後,風波上升為“門”事件,主要借鑑了美劇《老友記》、《老爸老媽浪漫史》等,抄襲話題登上美國時代雜誌官網。
對於《愛情公寓》的抄襲事件,網友呈現兩級分化的態勢。力挺派認為觀眾看得開心就好,而且《愛情公寓》中結合了國情自製了接地氣的經典台詞,如網路用語和對明星、節目的調侃,劇組對於抄襲及時致歉的態度和行為是值得讚揚的。反對派則認為借鑑幾個笑點情有可原,但整篇照搬就太令人失望了。
對此,汪遠毫不避諱說自己確實是在學習美劇,但否認是抄襲。“這種說法並不準確,情景喜劇本就是美國人發明的,每個人再創造的前提就是模仿,情節、表演、節奏、處理方法,我們和美國人的差距並不是幾年而是幾十年。至於有一些神同步的場景,我得承認我們做的還不夠好。但是不能否認愛情公寓裡大部分的東西是“接地氣的”,是來自於中國年輕人自己的生活的,這是美劇里不可能有的,事實已經證明,愛情公寓替代不了美劇,美劇也替代不了愛情公寓,也許這就是他存在的價值。如果大家抱著大家來找茬的心態看《愛情公寓》,那你未免太累了,我從來沒有自稱大師,我只是一個門徒。愛情公寓的宗旨是代價看了能夠笑,能夠放鬆。我們會繼續學習和研究美劇,爭取拍出有中國特色的美劇。我們還在路上。
相關方面
愛情公寓4收視率爆表 網路第一神劇誕生過程。
作為一部堪稱偶像級的系列情景喜劇,《愛情公寓》前三季屢破網台
播放量、收視記錄,更積累了大量的“死忠”冬粉,《愛情公寓4》的開播可謂萬眾期待,驚人的播放量數字證實了該劇的人氣。《愛情公寓4》正式上線後的24小時內,兩集總播放量就超過了1億次,全系列單日播放量破1.5億,超過5000萬用戶觀看,搶占流量超全國總頻寬的4%,超過一半的用戶使用移動端觀看,全國每10台智慧型手機中就有1台通過愛奇藝與PPS雙平台觀看“愛4”,網友不禁驚呼“網路第一神劇誕生”。
除了台詞得到網友熱烈回應外,主演們全新炫目神秘的造型也獲得了網友的追捧。在預告片中,單唐悠悠一人,就有古裝武士和古裝美女兩款全新造型出現,胡一菲變女超人,曾小賢化身蝙蝠俠,呂子喬則惡搞魂斗羅,喚起許多觀眾兒時的回憶。最引人遐想的則屬一個戴京劇臉譜的神秘黑衣人,很多網友表示“張偉、關谷,傻傻分不清楚。”
自《愛情公寓4》開拍以來,有關“大牌客串”的各種曝料就一直沒有停過,林志玲、周杰倫、林丹等先後被傳加盟,但均未得到官方確認。如今,“雙核”版預告中胡歌、何炅、杜海濤、武藝的亮相終於讓首波客串陣容曝光。預告片中,胡歌疑似成為插足“悠關戀”的第三者,“色誘”唐悠悠。此外,人氣“快男”武藝也以一身學生打扮出現在片段預告中,造型清新且純情,而何炅的角色則令許多人摸不著頭腦,有網友猜測他可能在劇中本色出演一名老師。導演韋正直言,無論從什麼角度看,“愛4”都將是《愛情公寓》系列中最好看的一部。編劇汪遠則透露,“愛4”的劇情較前三季都有升級,“寫《愛4》的時候,我自己的笑點變得比以前更高了,所以以前看得上的笑點,現在看不上了。”
備受關注之餘,《愛情公寓》系列也總是伴隨著爭議。在前三季播出時,曾有網友指出劇情和熱門美劇頗為相似,疑似抄襲。對此汪遠回應:“我的確會受一些美劇的影響,但《愛情公寓》永遠不可能替代美劇,美劇也不可能替代《愛情公寓》,最重要的是我們做好自己。”
《愛情公寓4》年初拍攝結束後,女主角婁藝瀟在微博貼出自己目睹愛情公寓拆除時悵然若失的照片,隨後陳赫、鄧家佳、王傳君、孫藝洲、李金銘也紛紛發出離別感慨。然而,就在所有人都認為《愛情公寓》已經完結的時候,汪遠忽然又改口稱“愛5未必不可能”,他狡黠地說:“我從來沒說過一定沒有(下一部)。只是希望大家現在先把關注點放在‘愛4’上。”
汪遠 韋正 記錄“80後說不完的事”
韋正和汪遠在工作室。他們手中拿著的都是《愛情公寓》道具的衍生產品。
《愛情公寓3》在各大衛視結束了第一輪播映。從2009年第一季開播,到2011年第二季大熱,再到2012年第三季收官不久,這部常被媒體拿來與美劇《老友記》相提並論的系列片,讓“80後”總編劇汪遠、總導演韋正逐漸為人所熟知,甚至時而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都說,三十而立。2012年,1982年出生的韋正和1983年出生的汪遠,一邊極力宣稱“還是20來歲的青年”,一邊坦然承認“自我感覺早已立了業”。這兩個地道的上海大男孩,在合作前已憑著自身努力獲過不少藝術獎項,合作後推出的影視作品在同齡人中叫好又叫座——無論是學生時代便得到導演王家衛褒揚的“處女作”《我的太陽》,還是畢業“下海”後首次嘗試即獲廣電總局放映許可證的《逆轉流星》,亦或是在年輕人中極富盛名的《愛情公寓》系列。
他們因為《愛情公寓》為人知曉,卻至今不願給它下定義。他們是“代表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網際網路精神”的忠實擁躉,亦不忘“輸出自己的價值觀”。他們帶著“想玩兒就一起”的口號,將公司從08年的6個人發展到12年的近30人,其中不少是他們的同學。他們喜歡顛復傳統,卻會關照記者“文章里一定寫上:感謝家人”。
這項事業,他們稱之為“玩”,而且玩起來還很認真。
“藝不壓身”與“影三代”成黃金搭檔
記者:“拍處女作《我的太陽》給你們最大的啟示是什麼?”
汪遠:“要敢於向社會索取支持和幫助,堅信自己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
韋正:“感染身邊的人,再改變外部的人。聚合更多人的力量,才能完成更大的夢想。”
眼前的韋正絡腮鬍沒剃淨,衣著隨意,不修邊幅,愛穿一雙翠綠的洞洞鞋,即使給學生做講座也拖著,和身旁飄出優雅男士香水味、潮T配休閒西裝甚至連鞋子都能用“低調的華麗”來形容的汪遠風格迥異,但,他們都是文藝青年。
1999年,韋正以話劇藝術特長生身份進入上海交通大學學習。2000年他轉繫到媒體與設計學院,儘管要降級一年,但他鐵了心要做視頻創作。“導演四件寶:表演、鏡頭、音樂和技術。”韋正這樣總結自己的工作。韋正出生於教師世家,上兩代都是理工醫科老師,但父母從未間斷過對他藝術修養的培養。因為從國小二年級開始學話劇,自1992年拿到CCTV全國相聲小品大賽銅獎起一直“領獎領到手發軟”的他,知道許多表演的門道;因為學過畫畫,他對色彩、明暗、畫框內位置安排等鏡頭處理頗有心得;因為從小練鋼琴直至通過十級,他對音響效果、背景音樂、歌曲的編排、選擇甚為敏感;因為本科念的是電影電視專業,他對影視技術並不陌生。“父母曾教導我‘藝不壓身’,現在特別感激他們。”
如果說韋正是“主動”接近藝術,那么汪遠則是“被薰陶”。汪遠的外祖父是上海電影製片廠第一任廠長,父親也在上影集團工作,可謂是個標準的“影三代”。較之大多數人,汪遠打小就有更多機會接觸國內外一流的影視作品,“我初一的時候就看《老友記》,那時有多少人知道這部美劇?”時至今日,他還記得《愛情公寓》第一季剛推出,當看到有媒體將其稱為“中國版《老友記》”時,他和韋正都有些吃驚,“要這么打比方,我們真比不了”。2001年,從國小習朗誦和表演的汪遠,同樣以話劇藝術特長生的身份進入了上海交通大學,有趣的是,他並沒有選擇影視專業,而是念了經濟管理學院市場行銷專業。
汪遠與韋正的第一次合作,是2002年在交大話劇團一起合演沙葉新的作品《尊嚴》,當時“台柱”韋正飾演主角,新人汪遠還只是個跑龍套的。2003年,韋正大四,想拍個校園DV,找了包括汪遠在內的幾個同學問“要不要一起玩兒”,花了8個雙休日加五一長假7天,總共23天就把《我的太陽》拍完了。
汪遠清楚地記得,2004年12月2日,這部風格類似《愛情公寓》的“處女作”在交大公映,已經畢業的韋正沒有來,閔行校區菁菁堂座無虛席,笑聲不斷。後來,《我的太陽》獲索尼DV盛典最佳導演獎,“是導演王家衛給導演韋正頒的獎”。再後來,教育部讓他們帶著《我的太陽》去全國八所高校巡迴放映。
“《我的太陽》創作意圖很簡單,就是想通過喜劇形式表現大學生活的美好,以各種有共鳴的故事紀念青春年華。”韋正直言,這部片子如今看來很粗糙,但有意義的是,拍攝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啼笑皆非卻讓他們迅速成長,也正是通過03年的這次合作促成了這對“黃金搭檔”。
問及拍《我的太陽》哪出戲印象最深,兩人不約而同地表示,當屬某晚拍男女主角在自助銀行遭遇停電的橋段。“拍了3分鐘,銀行喇叭里就有人喊話,再過2分鐘,就見門外警燈閃爍一片,110都來了!”韋正說,他們為了拍出停電的效果,用布把銀行里的燈全蓋住,引得攝像頭那邊的銀行工作人員一陣緊張,而且他倆天真地以為銀行在學校里就歸學校管。“當晚10點多打電話給學校團委書記,好一頓解釋才把我們‘解救’出來,第二天我們還去分管支行找行長說明情況”。說完,兩人大笑起來,“剛開始拍戲不懂的地方多著呢,儘管現在被我們麻煩過的人多了,但遭我們添亂的基本沒有了”。
汪遠在《我的太陽》戲裡是個台詞不超過5句的小角色,戲外卻是“管大家吃飯的”製片人,“其實當時連製片人是乾什麼的都不知道”。對於“自掏腰包”的第一部作品,學經管的汪遠表現得相當“精明”:開機總選下午,為的是“避免”給大家買午飯;拍早晨的戲,上食堂買70個包子配2大桶飲用水當早餐,“打發”了30來號人;找康師傅綠茶做贊助,這款飲料便成了劇組唯一的“標配”用水;讓話劇團老師參演片中角色,再請他找來上海大學讀影視表演的學生飾演重要角色;托姐姐、求哥哥,“一分不出”搞定了辦公室、豪宅、飯館等特殊用景……
“雖然這部片子沒賺錢,但我覺得至少達到了自我實現的目標。”汪遠說,“正是從《我的太陽》開始,我自認為‘立業’了。也是從這部片子開始,在影視創作方面,我第一次感覺父親對我有了信任與期待。”
“下海弄潮”,首部片子就獲“龍標”
記者:“一路走來,你們覺得自己幸運嗎?”
汪遠:“總體算吧,至少我們走到今天了。”
韋正:“得看怎么定義‘幸運’,只能說麻煩都不‘致命’。”
2003年暑假,即將大四的韋正去了還在籌備中的上海東方電影頻道總編室實習。2004年7月,韋正畢業留用,進電視台工作。在一個還沒開台的頻道總編室工作,韋正“什麼都做”,參加過談判、採購過片子、看過節目錄製,甚至因為一場電影首映式選擇了沒有寄包櫃的場地,他還給500多個記者看過包。在韋正看來,這段不長的工作經歷很重要,讓他知道了“電視是怎么回事”,見識了電視運作的各種形態。同年12月在一個罕見的大雪天,他辭了職。
2005年,離開了東方電影頻道,韋正投身美國派拉維國際傳媒公司《智慧財富》節目做編導,同年6月任該節目中國區總導演兼製片人。這是個現場直播互動電視秀,365天每天超過10小時的工作強度、直播期間出現的各類問題,讓他的現場管理能力、危機處理反應得到極大的提升。“當我可以帶團隊獨當一面時,我覺得自己‘立業’了。”韋正說,“這份工作留下的‘後遺症’,是我變得特別容易急,所有問題都必須當場解決。”
韋正在事業上如魚得水時,大四的汪遠還在上海國際藝術節組委會實習。由於積累了一些人脈,2005年6月畢業後,他與一位長輩開了家名為“高格文化傳播”的公司,做明星演唱會。他們做的第一場演唱會是2005年9月作為藝術節活動之一的五月天“當我們混在上海”演唱會,第二場是2006年8月王力宏“蓋世英雄”上海演唱會,第三場也是最後一場是2007年4月張學友“好久不見”世界巡迴演唱會上海站。儘管第一場“沒虧錢”,第二、第三場都盈利了,也讓汪遠賺到了“第一桶金”,但他還是決定收手。
在“與其賭別人,不如賭自己”的信念下,和朋友拆夥後的汪遠2006年12月將公司改名為“高格影視製作公司”,拉老拍檔韋正入伙。其實在《我的太陽》後兩人的合作並未中斷,韋正即使因為工作疲於奔命,汪遠的畢業作品他依然“兩肋插刀”。於是,新公司成立後,他們斥資200萬在2007年5月1日推出了《我的太陽》的姊妹篇《逆轉流星》。校園風的《逆轉流星》繼續走輕鬆幽默又不乏積極向上的路線,韋正記得,2007年8月19日這部影片在交大公映,恰逢16級颱風“韋帕”過境上海,菁菁堂1800個座位硬是擠了2000多個人。
“和以往作品不同,這是我們第一部獲得國家廣電總局‘龍標’,也就是放映許可證的影片。”說完,汪遠聳了聳肩,“但相同的是,由於創作團隊和演員都不知名,片子本身也不夠商業化,最後沒有電影院肯放映。”
幸運的是,當汪遠帶著這部影片參加2007年第15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時,拿到了最佳喜劇片創作獎,“當時一起PK的還有《投名狀》、《長江七號》這樣的大片”。更幸運的是,通過那次電影節,橙天娛樂決定買下《逆轉流星》的著作權,沒讓他們蝕了本。
2008年,考慮到上海500強企業、4A廣告公司資源特別豐富,汪遠和韋正決定在公司定位上加一條“廣告製作”。汪遠分析,他們擅長做劇情片,就以影視製作工作室的形式接廣告,提供從撰寫腳本到拍攝再到後期出片的“一條龍服務”。“一年能拍30多條,1萬到幾百萬元的廣告都做過。”汪遠告訴記者,“結果‘看上去很美’,過程只有自己知道,那時跟人談10次,大概只有1次能談成。”
記錄美好,留下一代人的思辨。
記者:“能不能用一句話來定義《愛情公寓》的片種類型?”
汪遠:“我們不願意被定義,這片子也無法被定義。”
韋正:“所謂‘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能定義說明做得還不夠新。”
在廣告拍得風生水起時,一家台灣交友網站找到他們,表示願出100萬拍廣告,再砸1000萬做宣傳。“這么花錢太浪費!”韋正當即表示,不如把錢全給他們幫網站做電視劇,“宣傳效果一定超乎預計”。但在當時,無論是網站,還是韋正和汪遠,“誰都沒玩過電視劇”。
最後,這家名為“愛情公寓”的網站終於接受了拍電視劇的方案,也由此催生了汪遠和韋正最重要的作品——《愛情公寓》系列。投資方最初只願給他們60萬試拍兩集,按《愛情公寓》里經典台詞的說法,真是“錢不夠、演員未定、劇本暫無”。
創作劇本時,汪遠還是選擇了喜劇風格,他說自己深受周星馳電影的影
響,“想塑造一群沒個性但有特點的小人物”。片名雖叫《愛情公寓》,但劇情卻不完全圍繞愛情展開,而是“講年輕人都會經歷的故事”。汪遠在敘事上採用多線並進的方式,試圖打破中國情景喜劇固有的單線式模式,“寫的時候,我也不知道哪個角色能活下去”。
汪遠3天寫完兩集後,韋正開始了“痛苦”的選角。來面試的有以前一起拍過廣告的,有朋友和朋友介紹的,有藝術院校的學生,總共100多個人。“好多人大熱天乘公車來,他們不認識我們,我們也不知道他們。”
試拍片出爐,為了檢驗“笑果”,汪遠和韋正找來100多個白領和大學生當“小白鼠”。多數“小白鼠”是陌生人,韋正說,這是為了看清片子的反響,“不認識的人會說實話”。所幸結果不錯,90分鐘裡“小白鼠”笑了200次。
如果問汪遠和韋正,《愛情公寓》到底是個什麼劇?他們仍給不出確切答案。“青春、勵志、偶像?但我們也有槍戰、武打、恐怖、古裝,第三季還嘗試了遊戲和電影……”在《愛情公寓》三季作品外,他們還做了《愛情公寓》“滬語版”,做了主題T恤、CD、道具複製品等衍生產品,“所以《愛情公寓》不是一個概念可以定義的”。
“有沒有人從沒看過《愛情公寓》卻整天看關於它的微博?”這是前陣《愛情公寓3》熱播時網上流行的一條經典段子。鋪天蓋地的宣傳攻勢讓汪遠和韋正都大吃一驚,直呼“我們沒這么行銷和炒作過”。熱議免不了爭議,《愛情公寓》收穫好評的同時,也遭到越來越多的質疑。“罵聲最高”的,一是“笑點”越來越少,二是段子越抄越多。對於第一點,汪遠覺得可能是觀眾對第三季期待太高,“總想著我要笑,反而笑不出來了”。另外,汪遠感到隨著時間的流逝,製作團隊在成長,演員在成長,片中的人物也在成長,故而展現出來的沒心沒肺少了,思考人生多了,讓人“笑著笑著就笑不出來了”。關於第二點,汪遠坦言“笑點”除了原創外,確有不少網路段子,“網際網路像海灘,笑話像貝殼,《愛情公寓》做的就是把貝殼收起來,打磨後串成項鍊送給大家”。早在做《我的太陽》時,汪遠就喜歡在交大BBS的joke(笑話)版找靈感,“分享,是最基本的‘網際網路精神’。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我看到好玩的,就想讓更多人看到,一起笑”。汪遠說,爭議讓他感覺《愛情公寓》似乎成了一種文化現象,“但無論怎樣,我們還是會帶著初衷做下去,描述一群可愛又努力的同齡人,記錄這一代人經歷過的美好,留下我們的思辨與成長”。
每個年齡層都有自己的故事
記者:“除了《愛情公寓》,你們想過做其他的嗎?”
韋正:“大家可以看到我們在《愛情公寓》里不斷做嘗試。”
汪遠:“飯得一口一口吃,我們的終極夢想是做電影。”
即使合作多年,應著那些“不必要的堅持”,汪遠和韋正時常爭執。
為了保證出片質量,韋正永遠是汪遠的第一個“小白鼠”。汪遠常常寫一段就讓韋正看看,“韋正是總導演,他要是不喜歡就不拍,或者最後給剪了”。韋正說,每每此時就要進行一番“拉鋸戰”,“我說刪3句,他說刪2句;我說不好笑,他說我有點問題……就這樣不停討價還價”。
汪遠確實很愛惜自己的“孩子”,而且有些戀舊。比如,從《我的太陽》到《逆轉流星》再到《愛情公寓》系列,男主人公總有叫“陸展博”或“阿博”的,女主人公總有一個“馨兒”。比如,問起他如果做《愛情公寓》電影版要刪戲份該怎么辦,他會痛苦狀抱頭半天說“好難”。
當然兩個人也有相同的堅持。比如拋開當下最紅的諜戰劇、戰爭片,不碰永不過時的古裝劇,而是沉浸於“沒有婆媳、孽債和第三者”的《愛情公寓》。汪遠說,中國的變化太大,每個年齡層都有自己的故事,他是80後,就寫“80後說不完的事兒”。他承認這部承載著“網際網路精神”的片子,充斥著當下年輕人“不吐槽會死綜合徵”、“樂於自嘲”的心態,年長的觀眾確實較難爭取,因為“有些‘梗’不玩網路的就真不知道”。
再比如,他們一直在《愛情公寓》中加各種類型片做“調料”。韋正說,這是在輸出他們的價值觀,“做什麼像什麼”:恐怖橋段可以嚇死人,感人橋段可以哭死人,搞笑橋段可以樂死人……“看到‘決戰紫禁之巔’,會有人明白我們的野心是做電影。”汪遠說,“我們一直在做沒做過的東西,但大家看到的,都是我們提前很多時間準備的。”
採訪最後,汪遠告訴記者,“汪”、“遠”兩個字去掉偏旁拼一起,就是他們的核心精神——玩。“但得玩得有意義,玩得認真!”韋正在一旁笑著補充。在他們身後,是深夜11點還燈光通明的工作室,和一群仍在忙碌的年輕人。
韋正:“魔鬼式拍攝”
韋正:“你看這剪輯室有什麼特別之處?”
記者:“沒有掛鍾?”
韋正:“也沒有窗戶,讓人不知黑夜與白天。”
沒有人會否認,韋正是個“工作狂”。
作為總導演,《愛情公寓》每場拍攝韋正都在。“你知道這意味著什麼?”韋正一臉壞笑,“這意味著,劇組裡所有演員都崩潰過。”據說,幾乎所有演員都投訴過韋正“泯滅人性”:為了保證拍攝質量,每天早晨7點開機不算,有演員賴床,他還讓人去撬房門!
韋正的拍攝流程可謂“魔鬼式”:演員先得把台詞說下來,而後一遍遍加細節處理,再換N種表演方式,之後換機位再來。“別人1天拍兩集,我們3天才拍一集,翻了別人整整6倍的時間。”最“可怕”的是拍《愛情公寓3》中的“決戰紫禁之巔”,這個融古裝、武打、科幻、遊戲CG場面僅長6分鐘的片段,竟花了4天拍了200多個鏡頭,耗費7個月才製作完成。
離開片場,後期進機房剪輯,韋正依舊“盡顯魔鬼本色”:先把所有素材導進電腦里,帶著剪輯組把各種細節處理、各色表演方式、各類機位挨個兒看一遍,“不是說拍的最後那條一定是最好的,有些細節處理當時覺得有必要,後期看又覺得做作,那就用前面樸實的那條”。並不是精挑細選出當下認為最好的片段剪在一起就完事兒,第二天做新素材以前,韋正必做的是把前一天剪的再看一遍,“昨天看那是當事人心態,放不下這個、捨不得那個,今天看就成了旁觀者,客觀中立,要改要刪都爽氣”。
如此打磨,一季20集的片子往往要剪上大半年。在這期間,韋正戲稱自己“把家都搬到了剪輯室”,儘管他的家距離工作室僅500米之遙。牙刷、毛巾、肥皂、換洗衣物、洗腳盆等等生活用品,加上3台高配置的電腦,以及整日幫著機箱散熱的電風扇,把不足6平方米的剪輯室塞得滿滿當當,“所有要用的都在我伸手可及的範圍內”。在韋正看來,這個難分晝夜、終日盤鏇著電腦轟鳴聲的逼仄空間有一種魔力,剪起片來特別心靜。
汪遠:“離開東八區”
記者:“你是從小熱愛寫作嗎?”
汪遠:“不是,即使到現在也不算很喜歡。”
記者:“你覺得自己當編劇有什麼優勢?”
汪遠:“我只是天生不懼怕寫字。”
在一間15平方左右的房間裡,沒有人聲的時候,鍵盤就噼噼啪啪地合唱,塗滿各色筆跡的稿紙雜亂攤滿一桌,伴著未吃盡的便當,地上散落著幾隻夾腳拖鞋,似乎很難在地上覓到腳的蹤影,它們不是被蜷在座椅上,就是被擱在檯面上,這是汪遠和他《愛情公寓》編劇團隊的辦公之所。
“這段我們要押ou韻,什麼吼啊手啊……”一名編劇環顧四周說道。“‘通訊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娛樂基本靠手’那不是趙本山小品嘛,得換兩個字。”汪遠搖搖頭。“‘看這裡,看這裡,看這裡’這句話……”另一名編劇還沒說完,就被汪遠搶了白:“這句不能用,《愛情公寓3》第一集就用過了!”
汪遠的記性很好,比如回憶過往能精確到月份甚至日期,比如討論台詞能具體到集數。汪遠說,那是因為每句台詞都是他的“孩子”——他生產出它,與編劇團隊不斷最佳化它,看著它在市場上紅火或遭冷遇,“也有台詞在後期被剪了”。
這幾年《愛情公寓》的編劇模式不斷調整,從最初試拍階段的汪遠獨寫,發展到如今的6人團隊。創作過程通常是汪遠和韋正先商量著寫出故事梗概,接著汪遠創作分集劇本,編劇團隊合力加笑點後讓導演組提意見,而後再修改。團隊合作使得討論、斃稿成了家常便飯,外加考慮笑點的“新鮮度”,汪遠說,“炮製”一集“翻來復去至少改要10來遍”。在這裡,人多力量大不假,慢工出細活更真,“當年我3天寫兩集,現在7天都未必能寫出一集”。
因為創作,汪遠調侃自己“早離開了東八區”:13點起床,到公司處理業務,18點吃第一頓飯,20點回家陪太太,23點太太睡下後他開始寫劇本,凌晨4點吃第二頓飯,一直寫到太太起床了和她聊會兒天,8點她上班後他去睡覺。
"半夜12點到上午6點真是最佳工作時間,這時‘東八區’的人們基本都睡了,沒有電話、沒有簡訊、沒有網路轟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