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谷張彗星

池谷張彗星

池谷—張彗星:是由分別來自日本和中國的兩位業餘天文愛好者發現的彗星。該彗星得到“153P”這個周期彗星編號,成為擁有正式編號的周期彗星(見周期彗星列表)中,唯一一顆公轉周期超過200年的彗星。池谷—張彗星的周期為367.17年。

彗星簡介

池谷張彗星池谷張彗星

2002年2月3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彗星中心發布公告,正式命名中國天文愛好者張大慶日本業餘天文學家池谷熏共同發現的一顆新彗星為“池谷-張”彗星。

2002年2月1日19時15分,河南開封市空分設備廠工人張大慶在鯨魚座星空發現了一顆彗星。在此之前的1個多小時,日本的池谷熏也發現了這顆彗星。根據國際天文學會的規則,在相距一二小時內先後觀測到同一顆彗星的獨立觀測者,為這顆彗星的發現者。

池谷-張彗星的發現是2002年我國業餘天文的重大突破,改寫了中國天文愛好者沒有目視發現並命名彗星的歷史。事實上,這也是到目前為止中國人唯一一顆目視發現並得到命名的亮彗星(其他命名的都是照相發現的暗彗星)。

彗星特點

池谷張彗星已經成為一顆最上鏡頭的彗星。池谷張彗星出現在地平面附近的仙女座 (Andromeda)中,它有個掃帚狀的塵埃尾和藍色的離子尾,彗尾伸展的長度大約有8度到10度長之間。彗星左方的亮星是奎宿九 (Mirach)或稱為仙女座β星,而在它右方延伸狀的模糊天體是M31( 仙女座大星系),它也是離我們銀河系最近的明亮螺鏇星系

發現過程

池谷-張大慶彗星星曆表池谷-張大慶彗星星曆表

2002年2月1日傍晚,來自中國河南省開封市的天文愛好者張大慶以一台20厘米的反射望遠鏡,在鯨魚座發現一顆亮度9等的新彗星,並向國際天文聯會報告;而在日本靜岡縣的天文愛好者池谷薰以一台25厘米的反射望遠鏡比他早幾個小時發現。依據國際天文學聯會命名規則,由於二人皆為獨立觀測,且發現的時間相差不超過24小時,因此他們皆被視為發現者,該彗星便以他們二人的姓氏命名,編號為C/2002 C1;另外,巴西薩爾瓦多省的天文愛好者保羅·雷蒙多(Paulo Raymundo)也獨立發現此彗星,但因為已超過24小時,因此不獲IAU的認可。

該彗星於2002年3月18日過近日點,最亮時亮度約3.5等,為1997年來最亮的彗星;後經觀測計算得出該彗星公轉周期為366.51年。

歷史記載

"池谷——張"彗星發現者張大慶掀"天文熱潮"

據有關古代中國天文記載,在1661年2月上旬的夜空,曾出現一顆異常壯觀的彗星,有學者認為這是池谷·張彗星的上一次回歸,其後並得到證實。

江蘇吳江縣誌”卷十五載
“星:順治十八年正月初四(1661年2月2日)夜,彗星見東南,指西北”

江蘇“璜涇志稿”第七卷記錄
“星;世祖順治十八年正月初八(1661年2月6日),彗星見,自東南掃至西北”

除中國的記錄之外,波蘭天文學家赫維留(Johannes Hevelius)也曾對1661年出現的光亮彗星作記錄。由於該彗星受到天體引力的攝動,其公轉周期也從341年變為現時的367年

日本方面,東亞天文學會的中野主一最初認為,它上一次回歸可能於1532年發生,及後否定這個說法,改為支持1661年的觀點。

曾訪地球

天文觀測研究表明,由中日天文愛好者共同發現、新近飛臨近日點的“池谷-張”彗星,341年前就曾與地球會晤,中國古天文觀測資料對當時出現的彗星天象有生動記載。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研究員介紹,從2009年2月1日發現“池谷-張”彗星,到3月18日它掠過近日點,這顆彗星的亮度從8.5星等迅速增強到3.2星等,增亮了100多倍。在它到達近日點附近時,密切跟蹤觀測的國內外天文工作者拍下其長達近千萬公里、千變萬化的離子氣體彗尾和塵埃彗尾。3月19日晚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觀測站也拍攝到清晰的彗星照片。彗星發現者張大慶連續多日觀測彗星亮度和彗發直徑。許多天文愛好者用普通雙筒望遠鏡,就能看到明亮的彗頭和狹長的扇形彗尾。
王思潮說,最新觀測研究還發現,“池谷-張”彗星很可能是300多年前曾出現的1顆亮彗星的回歸。2009年2月21日,日本天文學家中野根據“池谷-張”彗星運行時的264個觀測位置,計算其繞日公轉周期為367.44年。他在研究中還發現,這顆彗星繞太陽的公轉軌道與1661年2月初發現的1顆亮彗星軌道很相似。此後,國際小行星彗星中心主任馬斯頓教授也根據“池谷-張”彗星309個觀測位置,計算出其公轉周期為367.17年。兩人的計算結果非常接近。馬斯頓教授還通過觀測分析,計算出“池谷-張”彗星上次回歸近日點的時間是1660年11月,其計算誤差為5個月。這個時間與1661年那顆彗星過近日點的時間十分接近。
王思潮說,倘若“池谷-張”彗星與1661年出現的亮彗星是同一顆彗星,那么這顆彗星上次回歸周期應是341 年,而下次回歸周期則是367年。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時間差異,是因為彗星在繞太陽公轉時,受行星引力影響,會改變其運行軌道和公轉周期,因而同一顆彗星每次回歸周期的時間並不完全相同。
王思潮查閱天文史料發現,中國一些地方志對1661年出現的彗星有詳細記載,有的不僅記錄了彗星出現的日期和星空位置,還說明了彗尾的指向。這些記載為深入開展彗星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如江蘇《吳江縣誌》第15卷記載:“星:順治十八年正月初四(1661年2月2日)夜,彗星見東南,指西北。”江蘇《璜涇志稿》第7卷記錄:“星:世祖順治十八年正月初八(1661年2月6日),彗星見,自東南掃至西北。”這些記載表明,當年夜空中出現的彗星,不僅肉眼可見,而且相當壯觀。
王思潮說,從近代天文學開始為彗星命名至今只有200多年的歷史。著名的哈雷彗星是中國古代天文學最早記錄,並擁有最系統、最豐富的觀測史料,然而為其冠名的卻是為這顆彗星進行軌道研究和預測的英國天文學家哈雷。“池谷-張”彗星是中國古代天文史有記載,並由現代中國人發現並獲正式命名的第一顆彗星。

發現者

張大慶在黃河大堤上觀測彗星張大慶在黃河大堤上觀測彗星

“池谷—張”彗星中的“張”

人生在世,總有許多個人愛好,有的喜歡吃,有的喜歡穿,有的喜歡養鳥,有的喜歡爬山,圖的就是那份充實與安逸。可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張大慶偏偏與眾不同,他喜歡在茫茫夜空觀測那些美麗而飄渺的彗星。而且,張大慶的業餘愛好竟然開花結果,他發現了一顆前所未見的新彗星。不過一位日本的池谷薰比他早一個多小時也發現了這顆彗星,根據國際慣例,這顆新彗星被聯合命名為“池谷-張”彗星。

據了解,自從現代天文學建立命名規則以來,我國專業天文工作者共發現了5顆彗星,而由天文愛好者獨立觀測發現彗星並獲得命名,這還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

訊息傳出後,張大慶一下子出了名,嗅覺一向靈敏的各路媒體紛紛趕來尋訪這位給我們中國人增光的河南青年,古城開封的大街上出現了一些打聽張大慶住所的行色匆匆的外地人。

開封空分集團家屬區的一棟普通住宅樓里,記者敲開了一戶人家的大門,開門的正是張大慶本人。32歲的張大慶長得斯斯文文的,不像是一個普通的一線工人。尤其是臉上那副400度的近視眼鏡,使他看起來更像一位在研究所工作的知識分子。其實,儘管張大慶沒上過大學,儘管他只有職業技校的學歷,可他在天文學尤其是彗星方面的造詣,已經決不亞於一個受過正規大學教育的專業人士。

“彗星,一定是彗星”事情發生在2月1日,那天張大慶和女朋友在婚前學習班報了名,晚上騎著機車正要送女朋友回家時,發現天晴了,他立即把女朋友送到汽車站,騎車趕到他的西郊觀測點——柳園口黃河大堤上。剛到沒5分鐘,剛剛開始第三次搜尋,就在正西偏北的方向發現了一個朦朧的、圓球形的雲狀物,憑藉多年的經驗,張大慶判斷那一定是一顆彗星。張大慶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兒,心跳速度也加快了。為保險起見,他馬上打開隨身攜帶的星圖,找出這顆星星是處在鯨魚座附近,“對,沒錯,彗星,一定是彗星!一定是一顆新彗星!”張大慶高興得跳了起來。當時是2月1日19點15分。

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張大慶迅速收拾東西回家打電話。按照慣例,觀測者必須看到星體位移後才能確定那是一顆彗星,然後才能報告。可是張大慶等不及了,他要馬上把這個訊息告訴別人。

一小時後,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研究員和國家天文台朱進博士收到了張大慶的匯報,當晚9點30分,王思潮和朱進及時向國際天文學會小行星彗星中心報告了這一發現,該中心確認了這顆彗星是一顆新彗星。同時,該中心主任馬斯頓博士介紹,在張大慶發現該彗星前大概一個半小時,日本一位天文愛好者池谷薰(1963年至1967年曾經發現過5顆彗星,1965年發現世界上最亮的彗星,是張大慶的偶像之一)用一台25厘米口徑的光學望遠鏡——比張大慶所用的、已經有好幾百年歷史的20厘米口徑牛頓式反射望遠鏡要先進——也發現了這顆彗星。根據國際天文學會的規定,在相距一二個小時內(不過張大慶說這並不絕對,曾經有過相隔7天仍共同命名的先例)先後觀測到同一顆彗星的獨立觀測者,共同為這顆彗星的發現者。於是,這顆彗星便以兩人的名字命名——“池谷-張”。

C/2002C1池谷·張彗星C/2002C1池谷·張彗星

獎金知多少?

這次發現彗星張大慶可謂是名利雙收:廠里給他晉升了兩級工資並獎勵了3000元;市里獎勵了1萬元;張鈺哲(原紫金山天文台台長、老一輩天文工作者)天文獎1萬元。另外還有國際威爾遜彗星獎(這個獎項專門獎勵彗星發現者,每年2萬美金,但由所有發現者平分這筆錢,每年6月底頒發),大慶估計能得到2千美元左右,這樣大慶共得獎金人民幣4萬元左右。大慶對這筆錢的態度很坦然,這也確實是他應該得到的。

然而問題是這筆錢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拿到。五一節就要舉行婚禮了,大慶卻愁眉不展。一是時間太緊了,房子還沒裝修,無論如何,也要把牆刷白,買點家具,鋪上地板,再做點新被褥。再一個原因就是大慶手裡沒錢了。大慶在開封空分集團是個普通工人,一個月的工資只有四五百塊錢,這幾年為了觀測彗星,他把那點菲薄的薪水都用上了,就算再節省,那電腦、配件、專業資料也得花上好幾萬。好在我們臨走的時候大慶得到通知說市裡的獎金就快下來了,大慶就等著這筆錢結婚呢。

張大慶是出了名了,但喜悅和煩惱總是相伴而來。“從發現彗星到現在,我已經一個月沒上班了。”大慶無奈地說。這一個多月的時間,大慶都在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媒體記者。大慶的工廠是計件工資,不上班根本沒有錢賺。誰來了都得接待,更別說突然之間的電話採訪,有的甚至半夜12點打電話來。記者在開封只停留了兩天,就遇到一家電視台、一家電台,還有一家報社打電話採訪。記者走後,還會有另外一家電視台接踵而至。

難得大慶對待這些記者還都很耐心,一遍一遍回答相似的問題,一遍一遍擺出姿勢拍照,一遍一遍帶著望遠鏡到大堤上錄像。即使得了感冒,隔一會就要打一個噴嚏也沒耽誤採訪。但大慶是個認真的人,在採訪中,他不說假話,也不肯做平時沒做過的“假事”。

看了十年星星其實張大慶也不是第一次觀測到彗星,遺憾的是他發現彗星的時間比別人晚,因此未獲命名。1992年他發現的一顆彗星,比別人晚了20天,1994年發現的一顆比人晚了23天,這兩顆彗星都獲得紫金山天文台承認,最可惜的是1995年,他觀測到的彗星只比別人晚了8天,雖然得到了國際天文聯合會的承認,但是沒有得到命名。

張大慶有一組數字,是他觀星的記錄。在10年半的時間裡,他累計觀星518次,總計618小時20分鐘。

張大慶對天文學發生興趣是在他初二的時候,在那之前,大慶的興趣特別廣泛,集郵、圍棋、快板、相聲,他的一口京味國語就是背相聲段子的時候練出來的。一個偶然的小事改變了他的一生。有一回,一個同學拿來一個簡易望遠鏡,上邊的鏡片還是從老花眼鏡上砸下來的。用這個望遠鏡也可以看到月球上的環行山,鏡片裡的天外世界是那么美麗而神奇,少年張大慶發出一聲驚嘆。從此就一發而不可收,堅決地走上了天文觀測的不歸路。

發展任何興趣愛好都是要花錢的,而大慶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收入不多,1992年父親又因病辭世,母親領著他和下邊兩個妹妹,家境並不富裕。大慶深知這一點,所以他只好自己動手製作望遠鏡。望遠鏡的圓筒是他從金屬公司買來的鋁皮,讓街頭敲白鐵活兒的工匠按照他設計的尺寸和式樣打制。有些配件是他從舊貨市場買的。望遠鏡的鏡頭是最重要的了,因為正規的鏡片太貴,也不好買,於是他就購置了小台鑽、金剛砂、拋光粉等,自己在家裡磨了起來。有一年除夕,他一邊看春節晚會,一邊磨鏡片,竟然整整磨了一夜。兩年後,大慶的磨鏡技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很多專業人士都找他磨鏡。張大慶現在用的望遠鏡已經不知道是他的第多少代作品了。

彗星的發現者之一張大慶正在發現新彗星的地點開封市北郊柳園口黃河大堤上觀測彗星的發現者之一張大慶正在發現新彗星的地點開封市北郊柳園口黃河大堤上觀測

觀測彗星,觀測點的選擇也非常重要。因為觀測彗星的時間是有限的,對於業餘觀測者來說,只有在太陽下山後、月亮出來前的黃昏,或者是月亮下落後、太陽升起之前的凌晨才有可能看到彗星,這還得在天氣條件比較好,能見度比較高的情況下。

張大慶有兩個觀測點。一個是在東郊,是為了在凌晨兩三點鐘看彗星的。在那裡他有一所小房子,裡面置備了簡單的行李。他一般都是晚上下班後就去,睡到兩三點起床——這個時間是睡眠的最佳時間,沒有點毅力的人根本就醒不過來。然而,這個堅持了十年的觀測點由於經濟原因,在去年不得不取消了。於是,張大慶就只能到西郊去觀測傍晚時分的彗星。

西郊的觀測點什麼都沒有,就是一片野地。開始的時候,他就騎著機車、馱著小炮似的望遠鏡,走到農村的路邊停下來,支上望遠鏡就開始觀測。可是後來他發現,農村的老百姓對他這個奇怪的大個子很感興趣,總是一大堆人圍在身邊指指點點、議論紛紛,“那種感覺非常不好,就像看耍猴一樣。”為了避免干擾,大慶只好越走越遠,最後走到了黃河柳園口大堤上。那裡一片曠野,登高望遠,視野開闊,行人也很少,“池谷-張”就是在這個大堤上發現的。

“請你不要找彗星”不過,張大慶卻不主張大家都來找彗星,因為彗星太少了。而且在1996年,美國國防部投資2億美元,建立了一個“林肯實驗室近地小行星搜尋計畫”,用的是全自動尋天望遠鏡,對近地移動星體進行自動搜尋和數據處理。這樣在搜尋小行星的同時,他們把彗星也囊括了,比如他們有時會發布這樣的通告:此星體為彗星,2年後能夠為觀測者發現。有了這樣一個系統,像“池谷-張”這樣的漏網之“魚”是非常之少了。

談到以後的計畫,大慶表示:“我當然會堅持下去。”因為在他和池谷薰發現彗星後的8天裡,日本又發現了兩顆彗星,“這在天文界是十分罕見的。”“作為中國人,光看別人的發現不行,我就下決心要多發現幾顆彗星,為國爭光。”但大慶有些累了,他要喘口氣,歇一歇,到秋天再重新開始。他還打算在郊區的岳父家的院子裡,用這次的獎金蓋一座小樓用來觀星。“下次,我一定要在東方發現一顆彗星”,大慶信誓旦旦地對記者說。

大慶肯定自己觀測彗星的行為是有實際意義的,一是發現彗星後,計算出它的軌道和周期,可以預知它是否對地球有影響。另外,大慶希望他可以帶動一批人加入天文愛好的行列,這是一個國家科學素質提高的表現。大慶甚至對市長表示過,不要獎金,而是建一座天文館,來普及科學,讓民眾擺脫愚昧。大慶現在還是一所中學的科普輔導員。大慶說:“我不會放棄本職工作,我只是把彗星觀測當成我的業餘愛好,這樣能保證我的學術思想自由,不受限制。”“但是,如果中央電視台能開設一個‘科普講述’的話,我倒是非常願意。我肯定能講出很多東西的。”大慶憨厚地笑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