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簡介
江陰為吳文化中一支系,其中非物質文化日益豐富,如江南絲竹、民間舞蹈、民間美術、傳統手工藝、本地民俗、傳統醫藥、特種美食等,成為我國傳統藝術殿堂中熠熠生輝的瑰寶。具有江陰地方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民間音樂江南絲竹,民間歌舞魚籃蝦鼓舞、茶花擔舞,特色菜餚紅燒河豚,民間手工藝麥稈畫、泥塑,傳統醫藥診療等。
傳統技藝
江南絲竹 江南絲竹最早流行於江蘇南部、浙滬等地,明清時漸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江陰、錫常等地。江陰民間歷來盛行江南絲竹,城鄉街頭巷尾弦歌不斷、琴聲悠揚,百姓會吹奏、能操琴者比比皆是。江南絲竹發展初期,其演奏樂器主要為笛子和二胡,也見加入輕便打擊樂器如鑼、鈸、響鈴、小鼓等,後發展為以二胡、三弦、琵琶、竹笛、蕭、笙、中胡、阮、揚琴等管弦樂器為主。《中花六板》、《慢六板》、《三六》、《慢三六》、《雲慶》、《行街》、《四合如意》、《歡樂歌》,是江南絲竹的八大名曲,《光明行》、《良宵》、《病中吟》等已成民樂經典。
魚籃蝦鼓舞 始於秦代的魚籃蝦鼓舞為民間舞蹈,由3人邊走邊舞,唱民間小調,動作韻律和風格來自江南水鄉漁民的勞動生活,形成“欲動先出胯,邁步微微顫”的舞蹈風格,深受民眾喜愛。
九獅舞 九獅舞流傳年代久遠,傳承可追溯至商朝。舞蹈由9隻長1.25米的雙柄獅及一個引球組成,以“元宵鑼鼓”作為伴奏,共8種不同節奏,舞蹈動作組成30個圖形,內容象徵著太平安樂、喜慶祥瑞的文化內涵。九獅舞流傳甚廣,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 茶花擔舞 茶花擔舞表現了江陰一帶農村男女青年的勞動熱情和純潔愛情。舞蹈邊唱邊舞,表現了江南農村青年男女歡樂勞動的幸福生活情景。
茶花擔舞 1957年3月,《茶花擔舞》代表江蘇進京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主要演員許國珍受到劉少奇、周恩來、李先念等中央首長的接見。
紅燒河豚 河豚為洄游於長江下游江陰、靖江一帶的劇毒且味道極為鮮美的魚類,江陰民間流傳“拚死吃河豚”之說。
早在3000多年前,江陰人就掌握了可食河豚識別技能,獨創一套採食規矩和烹飪技法。2006年5月,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走遍中國》欄目組特來江陰拍攝《拚死吃河豚》專題片,播出後在國內外引起較大反響。2009年2月,江陰被中國烹飪協會評選為“中國長江鮮美食之鄉”。 直接灸 直接灸是中醫針灸學中一獨特治療方法。治病過程中,醫者對症選穴,採用艾絨直接灸等方法對患者開展預防和治療。承淡安,中國著名針灸專家、直接灸創始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江陰華士鎮自由街人。自幼學醫,醫術高明,畢生潛心研究針灸學,創辦針灸學研究機構,先培養了李襄鐸、李紹康、俞吉人等傳人,後有《中國針灸學》、《針灸精華》、《子午流注針法》等7部專著,多為中國醫學高等學院教材,培養了萬餘針灸學人才,為弘揚中國傳統針灸醫學作出了突出貢獻。 致和堂膏滋藥 江陰晚清名醫柳寶詒,除致力於懸壺行醫外,還運用傳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