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邊記

江邊記

江邊記是2013年7月1日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散文小說集。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江邊記》是張稼文(第四屆髙黎貢文學節年度獲獎作家)的長篇作品,是一部1 9 7 0年代的中國鄉村生活檔案。“這部作品在小說、散文或者筆記、散文詩之間。

這種寫作很難定位。”于堅稱。它以瀾滄江邊鄉村生活為背景,描繪了

滇西農村物象、日常生活碎片,展示了農耕社會傳統技藝和生活方式,見證了中國鄉村曾經的淳樸和純真。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50後-80、90後甚至更年輕的讀者,贏得了第四屆高黎貢文學獎。


書名

江邊記

頁數

301頁

作者

張稼文

出版社

雲南人民出版社

類型

散文小說集

出版時間

2013年7月第1版
ISBN 978-7-222-10980-3 印張 9.75印張
字數 15萬字 開本 889*1193 1/32
裝幀設計 由老虎文化顧問機構裝幀設計

內容梗概

笛子

當了一陣子養蜂員回來,鄉村教師家的老大得閒就愛去找竹子。各種竹子,某種竹子。家屋邊那蓬毛竹,試過了,薄、泡、粗、脆,不成。他找的,據說是要硬實、光滑、好看,或大致是金竹中的某個特別品種。

他在做笛子。

他把一根細鏨子燒得通紅,用它在找來的那截竹管上灼孔。青煙騰起,空氣微甜。一排笛孔灼好了,可這樂器吹不響。

“唷,曉得了,還差一樣。”

掄起柴刀又去砍竹子。砍各種竹子。這回,他將竹子劈開,從其內壁小心翼翼、費氣八力地去揭一層東西,極薄極細、幾近透明。

這是竹子的芯芯,江邊人這樣叫。現在它叫笛膜。接下來,同樣要小心翼翼、費氣八力地把它糊到那第二個笛孔上――好了!

前養蜂員雙手握、捏竹管,平衡著收遞在自己下嘴唇邊,鼓起腮幫子:噓!接著:噗、呼、哩、嗚、啦……

吹響了。不成曲調。

從秋到冬,好些日子,少年瞧見哥一直在那樣地忙活:不斷地去找竹子、灼笛孔、貼笛膜,然後找人學吹笛。反反覆覆,樂此不疲。

制一隻笛並學會吹它――需要如此這般的麻煩和辛苦?

夜鳥啾啾,風冷月白,庭院外頭忽然傳來清脆、歡快的笛聲。少年聽出這是公社大喇叭最近放的《阿佤人民唱新歌》:打起鼓敲起鑼毛主席(他)怎樣說(我們)阿佤人就怎樣做。

咦――只是,毛主席不是不在了嗎?前些年就死了嘛!

少年覺得自己不喜歡笛子、二胡弄出的聲音。他還是寧願聽風、聽鳥、聽蛐蛐,要么躺沙灘上任憑江水吼叫。

醉酒人

上山拉木料回來的人在喝酒猜拳。“虧就虧啊――四季,八馬雙啊七個――竅啊;哥倆――好啊……”那聲音半個隊上都聽得見。要是再接上公社的喇叭,那么房子也會被震坍的。

突然,嘩啦一下。

“阿先又喝醉了,哈――”

“不管,阿先,來,三林哥再敬你一杯。”

“呃--呃。”

“來來來,你的那個親親的三林哥再敬你一杯啊。”

阿先面紅耳赤,他嘔的那一大灘,紅綠白黃,樣樣都有。“喔喔,”大灰狗一喚就跑來了,但還沒有把地上舔乾淨,就大肚子一晃一晃地走了。再喚它,打死都不回來。難說也醉在籬笆外面了。

“不,不,乾,乾,乾不得了,哎喲。”阿先說,眼睛睜得圓鼓鼓的,卻了無神氣。

“哎呀,我說阿先么兒,你怎么總喜歡這種丟人現眼哩。”他母親可能看不下去了,在灶房外頭大聲嚷。聽那口氣,卻像是在抱貪那些灌他酒的人。

阿先的嫂子,一直一言不發地倚在門檻上看熱鬧,現在也開口了:“哎,我說阿先,你是自己肚子餓嘍要吃飯呢,還是在幫狗嚼?”

秘信

男孩在寫作業。這時,父親喊他趕緊去園裡掐幾根蔥,說是水燒乾了甄腳燒糊了。

鄉村教師得閒就做木活。他在院壩里揚著錛子削木料。只是,做飯的以及能做飯的,今天都不在家,木匠不得不兼著下灶房。

男孩有些鬱鬱寡歡。他想跟著母親出工,去秋田裡采灰挑和蓼子,更想的是捉螞蚱。但父親不準,說幾個娃娃至少留下一個,他需要幫手。

舀瓢水匆匆涮了一下,接著掀開甑蓋,鄉村教師捻起那蔥,一管一管小心翼翼地插在米飯上。

“記著嘎,這樣可以袪除一些糊煙味。”果然一大股煙薰的氣息。

“嗯。”

鄉村教師噹噹當地切菜,切的是紅薯片。“你瞧――”鄉村教師放慢動作:左手摁著紅薯的一排手指要完全弓起、指尖一律朝手心裡彎,“要這樣,才不容易切著手指,也才切得快,切得薄。”

“記著嘎!”鄉村教師又說。男孩沒興趣,只是不敢說。

紅薯片是要炒了吃。下鍋時,油里先扔幾截紅辣椒。欻拉一聲,菜進油鍋。男孩不喜歡那辣椒。紅薯是甜的。只有大人喜歡辣椒。

男孩想離開,坐回那堂屋門檻外的書桌前,剛起身――

“你瞧――”鄉村教師開始一板一拍地切包包菜,嗄喳嘎喳。水漲,下鍋。

“漲水蘿蔔冷水瓜,青菜下鍋不要攪它。” 鄉村教師繼續頭頭是道,而那口氣像是在念讖語。

“記著嘎!” 他接著說。

“曉得囉。”男孩不得不又應答。可現在煮的不是蘿蔔,不是小瓜,不是青菜。

吃過晌午飯,男孩回到桌前,攤開紙,又要寫字。這回,他用的是一根竹籤,蘸的是米湯。那米湯盛在一個小玻璃瓶里。只是隨便塗劃了幾筆,一個有用的字都還沒有寫下。這時只聽得父親又在喊。

男孩站起,跑下檐坎,從父親手裡的牛角墨斗上牽著線錐,將墨線頭摁在木頭上。鄉村教師咕嚕咕嚕地搖著輪子去到另一頭。

“對準――摁緊嘎!”

“嗯。”

男孩在發獃。他想用米湯寫字,但又想不出要寫些什麼。喔,如果寫出來了,事實上它就成了一封秘信――對不對?

鄉村教師在使推刨,那聲音刷嗚刷嗚地響。刨花在他腳下翻騰。他不時地將那木條取下,斜搭手心、乜著眼瞄了又瞄,看看直不直,又用手來回拊摩,瞧瞧滑不滑溜。

男孩不曉得自己想寫什麼,即使寫了,又寄往哪裡,收信人是誰?是的,即使寫成了一封秘信,也有收信的人,可萬一――那人的家裡難說沒有碘酒,再不成,給曉得也可以湊在火塘邊烤著讀?

他看著日影線逾過院壩,父親的身子漸漸陷入暗影中。

秋割的人收工了,身後跟著男孩的弟弟,這小子兩手拎著幾大串還在蹦跳掙扎的螞蚱,得意洋洋。鄉村教師很高興。有下酒菜了。

男孩悄悄扔了竹籤,倒掉小瓶子裡的米湯。

生活

摔缺一個口子的鋁盆、漆掉了大半的搪瓷盆、廢油漆罐、挑水桶、潲水桶、蒸飯的鐵鍋,紛紛各就各位,叮叮咚咚或叮叮噹噹。

每個房間都在漏雨。秋天雨多。

男孩的哥把木板床稍稍挪往門邊,避開雨腳,任憑它們在旁邊吵。“我們放電影給要?”他問弟弟。他從書包里翻出一疊火柴盒樣子大小的玻璃片,上面用毛筆畫了圖畫。

去堂屋找來手電筒,頭部套上一個長方形紙盒,將玻璃片一張一張輪換著擋在前面,床頭牆壁做銀幕。

一張人的臉,一朵花,樹,飛鳥,太陽,月亮,山崗。

天氣越來越冷。“再有幾尺布票就好囉。”婦人說。她在釘紐襻。衣服是男孩的哥的。一家人圍著火塘。

男孩的哥在煎一鍋牙膏皮。它們融化,變成一汪亮晶晶的水,在鍋底中央盪來漾去。

“給能吃?”男孩揉揉眼睛。

“吃個屁――”男孩的哥說,“小心!”男孩的哥轉過身,將亮晶晶的東西澆進那隻缺口的鋁盆。盆里有泥土。

“哈――”一眨眼,從盆里拎出一枚五角星,然後是一把小手槍。雖然那槍是假槍,五角星也不是紅的。

煙薰火燎的灶房,四壁黑漆漆。頭上的穀草頂垂下來一些筋筋吊吊、毛絨絨的東西,也是黑漆漆的――掉進米鍋咋個整!男孩有點擔憂。

“嗯,要掃春塵嘍。”婦人說。說乾就乾,第二天--“來,鍋碗瓢盆和桌凳統統搬出屋!”

咋個叫掃春塵呢?男孩想,眼下才臘月嘛。婦人扎了一根長長的掃把,換了一身破舊衣裳,戴了蔑帽,準備對付馬蜂窩的樣子。

“讓開,讓遠點!”

“草有些朽了。”到了晚上,婦人說。

“不用穀草了。”鄉村教師說。他請了幾個學校的同事,帶著老大,過江上山去割山茅草。山茅草是黃的,略微透紅,韌性好,不吸水,比穀草牢實。

或許,生活不容易,或許,要活下去也不難。

屋舍煥然一新,屋腳石基下面的排水溝也順手清理了一遍。溝的外側,栽著一小排羅漢甘蔗。婦人心情好,慷慨地砍了幾大根,大人娃娃人手一截。羅漢甘蔗家家園子裡都有,它泡、脆、甜、香,汁多,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可以當禮送。

嚼過的渣收進潲水桶,婦人拎著去餵豬。隨後,只聽見婦人一直在豬圈那邊咕咕噥噥。

“瞧,你媽又在跟她的寶貝說話了。”鄉村教師說,他在卷那種喇叭狀的紙菸。

月亮出來了,又大又圓。月亮也是新嶄嶄的,男孩覺得。

作品目錄

紅雞蛋

名字

迷信

味素

殺豬飯

大寨田

長途拉練

野鴨

天清雲淡

阿華

蔣志芳

生活

笛子

最近的路

成人儀式

近視眼

劈春柴

劍麻

薅甘蔗

吃齋人

胭脂花

馬幫

荷塘

板栗樹下

二胡

買肉

大頭菜

崔叔

煎苞米

土石流

賣炭人

母雞

三尖石

點評鑑賞

很久不見這種老實而空靈的語言了,這時代語詞喧囂,但多么空洞!文章,是文的彪炳彰顯,稼文深諳此道。言近旨遠,通過細枝末節深入人性和歷史的黑洞,稼文同樣深諳此道,他似乎很少發表作品,這批作品就像寶石,一出場已經光芒四射。——于堅

張稼文隱身多年之後,他的亮相讓人有“驚艷”之感。《江邊記》注定要成為雲南文學抑或中國文學的一朵“奇葩”。這是一部小說,還是一部散文?其實,中國的文學傳統只有“詩”與“文”之分。我要說的是《江邊記》回歸到了漢語寫作“文”的傳統。在張稼文充滿“水色”的敘述中,一個個生靈在迷幻的背景下翩翩起舞。—— 胡彥

《江邊記》以一種及物、接地氣的寫作,展示了20世紀70年代初期滇西鄉村生活圖景。作品借一個少年純淨好奇的眼睛,觀察記錄了自然物、節令、農事,勞作的辛苦與喜悅、平靜鄉村生活中的小小漣漪。真實而細節畢現的描述讓這部16萬字的作品具有一種史料般的品質,堪稱鄉村生活檔案。在一個人言滔滔、話語喧囂的年代,作者用克制與敬畏的寫作態度,重現了漢語樸素與寧靜的魅力。——錢映紫

在當代中國文學裡,與鳥獸蟲魚、山川草木有關的鄉土信息早已絕跡,《江邊記》為我們保存了一份來自鄉村生活,詩意流淌而又彌足珍貴的私人記憶。《江邊記》使用雲南方言寫作,延續的是廢名、沈從文、孫犁以來純正漢語的傳統……毋庸置疑,在鄉土中國受到嚴重破壞,人的生活和語言遭到異化的今天,它是一部重要的作品。——朱霄華

《江邊記》就像一張泛黃的黑白照片,雋永清新,令人回味綿長。據說這是稼文經營了近20年的童年記憶,由雕琢消弭了所有雕琢的痕跡,宛若鬼斧神工,純熟,老到,乾淨凝練,一如中國山水畫鼻祖展子虔的《遊春圖》,雖只是作者的記憶碎片,卻讓我們與他一起遊歷那些逝去的風景,見證了中國鄉村曾經的淳樸和純真。對於70後以前的讀者來說,閱讀《江邊記》,撲面而來的是久違的親切和感動,而對於80後以及更為年輕的讀者,雖然作品展示的畫面或與其鄉村經驗難以契合,但經由那些構成畫面的樸素字句,他們也定能真切感受一次靈魂潔淨的洗禮。——姚霏

在讀《江邊記》的時候,我無數次想起卡爾維諾筆下的義大利海邊小鎮,和那個從船上一次次跳進大海的女孩。我這樣說,不是說張稼文在模仿卡爾維諾,而是說,他的這組看似鬆散的童年長篇隨筆,有我所久違了的閱讀的陌生感,並且,它滿足了我對文字所能喚醒的各種感情和生命狀態的期待。並且它充滿童真,在一個如此世故的人間要保留這樣的童真是多么不容易,甚至令人心碎啊。並且這種童真使文本老辣、洗鍊、不乏野心,看似矛盾的質感被妥帖地安放在一起,說實話,很不容易。——倪濤

一個長久勞碌於文學之外的人,用那樣的精細長久地嚼出來的滋滋有味的文章,老道、閒淡、醇味綿長,裡面有一個活生生的故鄉——這個人其實愛得發瘋,這個人其實為文字癲狂——韓旭

作者簡介

張稼文,1965年4月6日生於滇西。

現居昆明,從事傳媒和網際網路工作。業餘寫作者。

早期習作散見於《散文詩》《詩刊》《星星》《散文選刊》等近百家報刊,收入《60年散文詩精選(新中國60年文學大系)》《中國散文詩90年(1918~2007)》《新中國50年詩選》《中國詩歌年鑑》《中國年度最佳散文詩》《散文詩創作與欣賞》等20餘選本。

出版過詩集《我是我從未遇到的人》。

其他

創作經歷:

這部作品我是為一個人而寫,她就是我的女兒,在她讀國小一年級的時候我就想為她寫一本書,裡面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真人真事,記錄了我所有的童年記憶,我想讓她了解她父親真實的童年生活,現在她已經18歲了,我決定出書送給她,這是我的一個心愿。

今年,那小學生滿18歲了,成年了。我心裡慚愧、不安、惶恐、焦慮。於是,(早在)去年秋冬(國慶大假)便開始將這些文字繼續貼到網上。進至今這2012年,春節、清明、五一幾個假日,花了較大規模和力氣做修改,有的則是完全推倒――重寫了好些篇。

現又至秋冬。在這十多個月的時間裡,在深水醉蛇網()各庭院的鄰里好友和老師,如牧夢、林堅、藕吼、若初、農民、付曉海、lilyzhang、閒心、松吉多吉、朱莉婭、梅子、wuqiyan、微微羽,等等等等的關注和幫助下,大致總體上是完成了,攏共約200多篇,16萬字左右,大部分貼出來了。不過,好些篇章還是粗糙得很,風格也不統一,不滿意。

而這其間最要謝的是錢映紫老師。她的鼓勵,打雞血似地讓我在非常少的業餘空隙里堅持著回到這乾淨、安靜的讀書寫字的氛圍中。更為感動的是,到了這22日傍晚,我確知,也是錢老師的推薦,這《江邊記》因此得以來參加這第四屆高黎貢文學節活動的。

我沒有想到要獲高黎貢大獎,我的作品被推薦來參選純屬意外。

《高黎貢文學獎,江邊記,或其他》

高黎貢文學節:

雲南第一個民間文學節

“高黎貢文學節”暨“高黎貢文學獎”是由昆明老虎文化機構主辦,怡誠瑞山贊助,《春城晚報》、昆明信息港、雲南電視台都市頻道、昆明電台陽光調頻FM100.8支持,于堅擔任主席,于堅、朱霄華、錢映紫、韓旭、雷平陽、姚霏、倪濤擔任評審的民間文化活動。

“高黎貢文學獎”旨在繁榮雲南文學,鼓勵雲南文學創作,推出本土優秀作家,挖掘雲南文學新人,促進雲南與國內外文學界的相互交流,每年評出“年度高黎貢文學獎”和“文學節主席獎”作家各一名,由評審會委員及文學節主席公開評選、指定產生。

《江邊記》授獎詞

隱身多年之後,張稼文的亮相讓人有“驚艷”之感。在這個語詞喧囂而空洞的時代,我們很難再讀到這種老實而空靈的語言了,《江邊記》一如中國山水畫鼻祖展子虔的《遊春圖》,純熟、老到,乾淨凝練、閒淡,卻醇味綿長,為我們保存了一份來自鄉村生活,詩意流淌而又彌足珍貴的私人記憶。這組看似鬆散的童年長篇隨筆,樸素低調地展示了生活世界被遮蔽著的語言之美,從而滿足了人們對文字所能喚醒的各種感情和生命狀態的期待。言近旨遠,通過細枝末節深入人性和歷史的黑洞,《江邊記》讓我們回歸到了漢語寫作“文”的傳統。鑒於此,我們決定將本屆高黎貢文學獎授予張稼文先生。

高黎貢文學獎()

張稼文:私人記憶醇味綿(春城晚報)

(序)于堅:讀《江邊記》

(序)平凡鄉村的隱秘神跡

【書訊】復活隱秘的神跡 張稼文《江邊記》出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