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理工大學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

江西理工大學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

江西理工大學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於2011年4月組建,是我國材料加工領域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之一。

基本信息

學院概述

江西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組建於 2011年4月,由原材料與化學工程分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與冶金化學與工程學院而成立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是我國材料加工領域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之一,省級重點學科材料加工工程的建設可追溯到1958年建校初期。

學院設有金屬材料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學、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等5個本科專業。其中我院金屬材料工程在8個省份(江西、安徽、甘肅、河南、河北、內蒙古、海南、青海)進入一本批次招生。

學院現有碩士研究生學位點: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學、冶金物理化學、凝固態物理、鋼鐵冶金、化學工藝等8個學位點。

學院先後培養了本科生、碩士研究生近 4000 人,畢業生供不應求,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目前,在讀研究生逾百人,本科生1600 餘人。

江西理工大學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地址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機構設定

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設有:學院辦公室,學生分團委,學生會,冶金工程教研室,材料加工工程教研室,材料學教研室,化學教研室,化學工程教研室,化學與化學工程實驗室。

學院現有教職工98人,教授15人,副教授22人,講師49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28人,碩士學位48人,碩博研究生學歷所占教師比例80%以上。院士1名,“井崗學者”1名,江西省優秀科技創新團隊1個,江西省“五一”勞動獎狀獲得者1名,江西省師德標兵1名。

學院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省部級科研項目、企業委託科研項目 100 餘項。獲國家級,省部級科技獎 10 多項,國家專利四位。現已在有色金屬冶煉、材料加工與製備、化學工程與工藝、稀土工程等領域,特別是在銅、鎢、稀土、鎳鈷等的冶金、加工與新材料製備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的研究方向。

現任領導

黨總支書記:陳一勝(主管學院黨總支、工會工作)

院長:廖春發(主管學院全面工作)

副院長:鍾盛文(主管科研與工程碩士培養工作)

副院長:徐志鋒(主管研究生與本科教學工作)

黨總支副書記:陳火平(主管本科學生工作)

發展歷程

1958年 鋼冶系成立,分別設定煉鐵、煉鋼和軋鋼專業

1972年 有色系成立,分別設定重有色金屬冶金、稀有金屬冶金、金屬壓力加工等3個專業

1979年 鋼冶系和有色系合併,成立冶金系

1983年 學校歸屬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鋼鐵領域專業分配到其他院校

1994年 冶金系更名為材料工程系,設定有色金屬冶金和金屬壓力加工2個專業。同年化學工程系成立。

1998年 鋼鐵冶金專業恢復,同時根據教育部的新專業目錄,有色金屬冶金、鋼鐵冶金、冶金物理化學合併為冶金工程專業;金屬壓力加工更名為金屬材料工程。

2001年 根據學校推行的最佳化聯合、資源共享的現代辦學模式,原材料工程系、資源系的無機非金屬專業以及化學工程系合併,成立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

2002年 根據江西省區域經濟的發展要求和贛南有色金屬資源的優勢,2002年至今新增稀土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學、材料成型與控制以及生物化工等多個專業,並由原來4個本科專業拓展到現在的9個本科專業。

2011年 依據學院專業資源整合的形勢,學院拆分為冶金與化學工程學院與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繼續服務於我國的冶金及材料化學領域。

專業特色

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依託有色金屬冶金、材料加工工程等學科建設的研究開發及檢測平台有:國家鎢與稀土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教育部鎢資源高效開發與套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銅冶煉及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西省有色金屬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西省銅冶煉與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化學化工實驗示範中心。

學院有色金屬冶金、材料加工工程是江西理工大學的傳統優勢和品牌學科,江西省“九五”、“十五”、“十一五”重點學科,江西省品牌專業。學院擁有冶金工程、金屬材料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3個江西省品牌專業;冶金工程(一級學科、江西省示範性碩士點)、材料加工工程(江西省示範性碩士點)、材料學、凝聚態物理、套用化學、化學工藝、環境工程等6個碩士學位授予權學科;冶金工程、材料工程、化學工程等3個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領域;套用化學、材料加工工程等2個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授權點。

科研成就

學院近三年學院承擔國家科技攻關計畫項目4項、國家863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項、省部級科研項目30多項,以及企業委託科研項目100餘項,科研經費2300多萬元;榮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2項,取得國家授權發明專利11項。其中“白(黑)鎢礦潔淨高效製取超高性能鎢粉體成套技術及產業化”榮獲200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球形、單晶、超細仲鎢酸銨粉體的製取技術”榮獲2006年江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國內外學術會議和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700餘篇,其中60多篇被SCI、EI和ISTP收錄,出版專著、教材10多部。

外事交流

學院國際合作交流頻繁,近三年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講學53人次,成功地主辦了“第十屆全國冶金反應過程學術會議” 、“第三屆全國濕法冶金學術會議”等6次全國性的學術會議。參加國際國內會議78人次。目前已與泰國宋卡王子大學(Prince of Sonkla University)、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加拿大溫哥華國家科學院燃料電池創新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學(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香港中文大學(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等研究機構與大學等建立了合作研究及學術交流關係。

面向新世紀,學院將秉承我校“志存高遠、責任為先”的校訓和“育人為本、質量立校、特色強校、和諧興校”的辦學理念,努力將學院建成學科方向齊全、綜合實力雄厚、江西一流、在國內有重要影響的人才培養、基礎研究與技術創新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學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