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概況
辦學百年來,名園辦名校,名校出名人。學校的優美環境、悠久歷史和優秀傳統,共同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積澱。蘇州十中是一所環境優美,設施先進的庭院式學校;是一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的百年老校;是一所辦學成績卓著,桃李遍天下的著名學校。
學校總占地面積78140平方米,分南北兩個校區,南校區為國中部,占地32667平方米,近50畝地;本部為高中部,占地66畝。校園環境優美。本部建在清代織造署遺址內,景色秀麗,古蹟眾多,西花園為清代織造署為皇帝造的行宮舊址,當年康熙、乾隆南巡都在此駐蹕。現存遺蹟多祉軒內還保留著順治四年(1647年)《織造經制記》等珍遺碎刻;聳立於假山池塘中的瑞雲峰(北宋化石崗遺物),號稱江南園林山石之冠,歷經滄桑,英姿依舊;瑞雲峰和織造署均為省市重點保護文物。振華時期留下來的建築物如行政辦公樓、大禮堂、長達圖書館(蔡元培先生題匾)等業經修飾,舊貌換新顏。各屆校友留下的紀念性建築:偉績碑、已巳亭、凝懷亭、來今雨齋、摩崖石刻、紫藤綠蔭廊等更為西花園綠景加彩。南校區原是相王廟所在地,多少年來的氤氤香火始終陪伴著在這裡讀書的莘莘學子。這一切,形成了豐富的人文景觀,造就了學校令人羨慕的育人環境。
學校具有設備一流的標準化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有設施先進的信息中心、多媒體教室7 間(本部4 間);有軟體製作、勞技、史地、音美、多媒體等專用教室;有江蘇省中學一級圖書館,為蘇州市教育圖書中心,管理全部實行電腦化。 教師書庫藏書 16742冊,教師資料閱覽室有84個座位,占教師總人數的51.3%,學生閱覽室有332個座位,占學生人數的20.3%。學生書庫藏書77170冊,人均50冊,報刊322種。圖書館有工具書、教學參考書等1000種以上,音像資料148件、電腦軟體300餘件,數量和種類基本滿足需要,圖書流通量達三分之一以上。有中學一流的體育館,內有體操房、桌球房、排球場、籃球場等,經常為蘇州市各中學各類體育比賽提供方便;高中部現有250米環形塑膠跑道田徑場,用於體育活動的場地15522平方米,生均9.4平方米。
學校現任校長為江蘇省省政協委員柳袁照,現有學生近 6000名,班級110個,教職員工442人。其中,高中部現有學生2800名,班級59個,師生比例1∶13。 高中部現有教職員工240人。其中教師190人,全部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其中大學本科學歷的170人,占教師總數的95%;研究生學歷的21人,有5人已獲碩士學位,占教師總數的12%。高級教師84人,占教師總數的44%;有省特級教師6人(已退休4人),蘇州市名教師2人,蘇州市中青年學科帶頭人8人,蘇州市區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人。學校教師中有1人被確定為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3人被定為蘇州市跨世紀高級人才培養對象。教師隊伍學歷層次高,業務能力強,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享有良好聲譽。 他們中有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班主任、特級教師、省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市名教師、有傑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市教壇新秀暨十佳,蘇州市中青年學科帶頭人;他們中有優秀黨員,優秀教育能手;還有“333 ”工程培養對象,有跨世紀高級人才培養對象;已有二十二名青年教師考上研究生或研究班,有十餘名已拿到了畢業證或結業證;雙語師資培訓(赴加拿大培訓)、英語教師出國進修。十中的教師隊伍敬業、勤業、堅守崗位,為培養優秀學生努力不懈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近百年的辦學歷史,形成了蘇州十中的優秀辦學傳統:以先進教育理念為指導,占領教育制高點,爭創一流,是學校一貫的目標;知識能力並重,德智體全面發展,是學校一貫的宗旨;因材施教,發展個性,是學校一貫的原則;而團結進取,求實創新,更是全校師生一貫的作風。改革開放以來,學校規模不斷擴大,水平不斷提高,辦學成績卓著,學校一直是江蘇省的著名重點中學,較早地被省政府確認為“國家級示範高中”。十中正以“教育集團”為載體,憑著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百年名校正向國際一流品牌學校邁進。
歷史沿革
江蘇省蘇州第十中學校坐落於古城區東南的孔副司巷,原清代織造府址(本部)和 相王弄(南校區)內,是一所歷史悠久、在國內外享有聲譽的省屬重點中學。 她於1906年由王謝長達女士為振興中華創辦,時稱“振華女學”,取名“振華”,旨在振興中華。學校創辦伊始,就得到了堪稱現代教育奠基人的章炳麟先生、 蔡元培先生的鼎力支持,並親任校董。此外,社會賢達、各界名流李根源、葉楚倫、竺可楨等出任校董,過問校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評價說:“振華是數一數二的學校,是振興女子教育最早的先鋒”。1917年王謝長達三女王季玉碩士由美學成回國接管校務,學校成績斐然,聲譽日著,中外著名學者如章太炎、胡適之、吳貽芳、貝時璋等以及美國教育家杜威夫人、法國孟納博士、美國陀開大學教務主任羅索博士及夫人、英國劍橋大學院長佛萊女士先後蒞校指導講學,對學校成就倍加讚譽。
學校環境優美,西花園為清代織造署舊址,當年康熙南巡曾在此駐。現存遺蹟多祉軒內還保留著順治四年(1647年)《織造經制記》等珍遺碑刻;聳立於假山池塘中的瑞雲峰,名冠江南,歷經滄桑,英姿依舊;振華時期留下來的建築物如行政辦公樓、大禮堂、長達圖書館(蔡元培先生題匾)等業經修飾,舊貌換新顏;振華校友留下的紀念性建築已已亭、凝懷亭、來今雨齋、摩崖石刻、紫騰棚等更為西花園綠景添彩。沿革至今,更具規模,學校建築面積已達 30536平方米,綠化面積占學校總面積的37%,是蘇州“ 園林式”學校。
費孝通教授多次回母校探望師生,“蘇州市第十中學”校牌,“圖書館”三個字都由費老親筆書寫。1993年10月他又一次回到母校,看到母校的變化,欣喜寫下“後生可畏,超過前人”贈給學校。 他給母校的題詞“嚴謹求實”一直激勵著師生繼承傳統,開創未來。1994年6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著名科學家李政道博士,為十中師生贈條幅“英才出於少年,全校皆是俊傑”,激勵著全校向更高、更遠的目標前進。他在十中所作的“ 科學的挑戰”的演講,將永遠鼓舞廣大學生在科學道路上探索追求。1995年 12月,著名數學家,中科院院士楊樂教授的報告使十中師生極受鼓舞,他要求同學們“要注意培養獨立思考的精神,不要完全照書本和老師講的,要注意全面發展”,“做學問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這是對同學們的囑託,對未來的期盼。
九十年代以來,蘇州十中成績更加卓著,連獲殊榮。1996年學校被評為江蘇省模範學校。1992年至今學校連續被評為市級文明單位,三次蟬聯省級文明單位。1999年又被評為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該校還是全省科普教育基地,學生的科技小發明在全國獲銀獎,同時獲宋慶齡獎學金,併到香港、台灣作交流。該校從1979年以來一直是省、市兩級田徑傳統學校,1987年又經省教委批准為“全國群體工作先進集體”,並被授予“江蘇省群體工作先進單位”及“ 全國先進體育傳統學校”的光榮稱號。
新時代的十中學生在國際性、全國性及省、市各級各類競賽中獲獎的有千餘人次。其中,何斌、馬宏舟、謝峰三位同學在三屆全國數學競賽中榮獲一等獎,併入選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冬令營;倪強同學參加在赫爾新基舉行的第 20屆國際化學奧林匹克競賽,榮獲銀獎第一名,實現了蘇州歷史上奧林匹克競賽的零的突破;余煦翔同學研製的“鑽頭刀具磨刃器”在 1996年北京國際發明展覽會上獲銀牌,在全國第 11屆青少年創造發明比賽中獲二等獎,他的名字和事跡被編入《中國當代發明家大辭典》。1998年獲全國青少年科技活動先進集體稱號,且被命名為江蘇省科普基地、江蘇省科技特色學校。
為了使學校教育真正做到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近幾年,學校加強了對外交流活動。1992年學校被指定為對外開放學校。1993年以來,學校與日本金澤市北鳴中學、英國尼科爾森中心、美國波特蘭市傑克遜中學、加拿大皮爾遜學院、新加坡好幾所中學等建立和發展了友好關係,學校師生多次組團和他們進行互訪,至今學校仍有兩名教師在美國紐約任教,一對美籍教師在該校執教。通過互相交往,增進了了解,交流了信息,促進了發展。
2000年8月,蘇州市第十中學與原蘇州八中合併辦學,成立了新的十中,實現了教育資源的最佳化重組。現十中已是現代化教學設施齊全,在蘇州市最具規模的中學,全校師生朝氣蓬勃,腳踏實地地邁向新的世紀。
著名校友
江蘇省蘇州十中創辦至今,跨越了清末、民國、新中國三個不同時代。學校培養的學生中,英才輩出,其中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物理學家何澤慧、何怡貞、胡淑琴、醫學和婦產科專家王淑貞、沈驥英、顧乃勤、彭大恩、石四箴,農牧專家沈驪英,建築學家顧添籟,作家楊絳、彭子岡,翻譯家嚴維民、北京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物理學家佘振蘇、中國聯想集團副總裁朱立南等。獲得博士學位的更是不計其數,多人擔任國內外著名大學的領導,更多的人成為科學技術、經濟建設的專門人才。
校名更迭
歷史上蘇州十中曾有過幾次校名更迭,1906年—1956年,始名蘇州振華女子中學,期間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清華大學校長周詒春、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東吳大學校長楊永清等先後為校董;1957年—1971年:更名為江蘇師院附屬中學,期間於1959年被江蘇省政府確定為第一批全省重點中學;1972年—2008年4月更名為蘇州市第十中學,期間與2008年1月被《人民教育》雜誌譽為“最中國的學校”。根據江蘇省教育廳蘇教基函[2008]3號檔案,省教育廳批准蘇州市第十中學更名為江蘇省蘇州第十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