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園概況
普哈丁園始建於宋朝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是揚州穆斯林為紀念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孫普哈丁所建,占地15000多平方米,由古墓城、清真寺和公園三部分組成。園內阿拉伯式和中國民族式建築有機地形成一個整體。該園去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普哈丁墓園的入口處有一石碑,鐫刻著普哈丁的生平。據該碑記載,普哈丁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第十六世裔孫,於宋鹹淳年間(公元1265--1274年)來到揚州,致力於傳播伊斯蘭教,並在揚州興建了仙鶴寺。該寺是東南沿海四大著名清真寺之一。普哈丁病逝後,安葬在揚州城內京杭大運河邊。揚州人民敬重這位阿拉伯友好使者,為他建造了精緻的墓園。每年都有大批中國伊斯蘭教教民從全國各地來此敬謁這位先賢。
普哈丁墓園內有墓亭、墓塔、墓碑,還植有許多柏樹與銀杏樹。墓亭外部是中國古典式建築,內部呈上圓下方,上方為阿拉伯式圓拱結構,形如懸鐘,人在室內誦經,伴有回音。墓室中央地上為長方形的古墓塔,為青石築成五級矩形層疊式,通高88厘米,底座長216厘米、寬88厘米,頂屋長156厘米、寬24厘米,墓為磚結構,平面方形,四角攢尖式筒瓦頂。四面磚牆,每面各開一拱門,墓的四周刻有阿拉伯文《古蘭經》,間以纏枝花圖案,技法圓熟,製作精美。外壁門上嵌著清朝雍正年間“西域普哈丁先賢之墓”的石刻。
周圍環境
與普哈丁墓為鄰的,還有南宋至明代來揚州傳教的阿拉伯人的墳墓,還有一大批中國古代回教有名望人士的墓群。清代
中期,普哈丁墓園旁邊建造了一座清真寺,是揚州伊斯蘭教民從事宗教活動的重點場所。普哈丁墓園的建築,雖歷經700多年滄桑,由於得到妥善保護,至今依然完好。在普哈丁墓的東面為一中國古典式園林,園內綠樹成蔭,清波蕩漾,再加上外面的千年古運河,形成了揚州市內一個優美的風景旅遊區。古城揚州市的伊斯蘭教民與中外遊客經常來此瀏覽與敬謁先賢。
普哈丁墓園的修繕與對外開放,不僅為中外穆斯林敬謁先賢提供了方便,也為研究中國伊斯蘭教史、海外交通史、世界建築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