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8年置江灣公社,1984年改鄉,1993年改鎮。1997年,面積156平方千米,人口1.7萬,轄江灣、中平、占坑、鍾呂、汪口、古坑、洪坦、荷田、曉起、胡秀莊1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江灣,距縣城23千米。
2001年曉鱅鄉併入。
2003年大畈鎮併入。 2003年,鎮政府根據《規劃》按照原貌重修蕭江宗祠。二是汪口“曲尺堰”,清代著名學者江永設計。歷經200餘年,完好無損。江灣豆腐架、三雕技術(木雕、石雕、磚雕)在傳承中得以發展,已被列入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2005年江灣鎮作為江西省唯一的鄉鎮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了受牌儀式。2005年1月江灣景區順利通過了國家旅遊局旅遊區(點)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的評定,成為全縣首家國家4A級景區。2005年江灣村被評為“江西省十大文明村莊”。2006年底,江灣鎮被全國愛衛會正式命名為“國家衛生鎮”,這是繼2005年該鎮榮獲全省唯一的“全國環境優美鎮“之後摘得的又一貴冠。2013年4月9日,華廈偉業集團與浙江瑞域集團同婺源縣政府就“江灣文化休閒旅遊綜合體項目”正式簽署投資協定以及策劃與概念規劃設計契約。2013年初婺源江灣景區正式被授予“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稱號。
2018年4月10日,全國愛衛會發布關於2017年國家衛生城市(區)和國家衛生縣城(鄉鎮)複審結果的通報,婺源縣江灣鎮榜上有名,再次成為江西省唯一一個國家衛生鎮。
地理人口
江灣鎮位於婺源縣東部、江灣水中游。溪(西)婺(源)公路自東而西橫貫中部,面積293k㎡,人口30350人。轄江灣、蓮花芯、梨園等3個居委會,江灣、占坑、鍾呂、汪口、洪坦、荷田、曉起、栗木坑、曉鱅、前段、大瀲、東頭、龍潭、浯村、古蜀地、濟溪、低源、大畈等18個行政村。全村委會轄11個自然村,面積27.4平方公里,居住人口5000餘人。江灣村是村委會所在地,也是江灣鎮人民政府駐地,村莊占地面積近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00餘人。
經濟發展
2007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87億元,財政收入585.98萬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5%和32.2%;農民人均純收入4500元,比上年淨增500元。2001年5月30日,江總書記親臨江灣視察,極大地鼓舞了全鎮人民,給江灣鎮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依託豐富的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旅遊業,組建了江西江灣旅遊有限公司。
按照4A景區標準,著力打造“偉人故里——江灣”、“古埠名祠——汪口”、“生態家園——曉起”等景點。僅江灣景區一期工程總投資達4600萬元。
2007年接待遊客120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1800萬元,旅遊綜合收入1.08億元。
城鎮規劃
江灣集鎮建成區面積1平方公里,現有居民5500多人,占全鎮人口的18%。2001年聘請上海同濟大學編制了《江灣旅遊規劃策劃及村鎮總體規劃》。
江灣鎮多渠道籌措資金,共投入1.5億元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集鎮區域“三橫三縱”的道路框架已經形成。
建成江灣自來水廠,新建垃圾填埋場,梨園河景觀壩下閘蓄水,內河、湖圳引水工程竣工,拆除6373平方米舊房,改造雲灣路非徽派建築民房127幢,並將厚德大道打造成江灣商貿一條街。大力推進廣電網路建設,成立了城管中隊,建立起城鎮管理的長效機制。
基礎設施
2000年開始創建省衛生鎮以來,長期做到組織機構健全,人員、經費不減,而且鎮黨委和政府還經常在有關會議上協調愛國衛生工作和鞏固省衛生鎮成果,把衛生工作成績納入各單位年終評議內容。先後投入2040萬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環境衛生管理、防病除害、改水改廁等。
江灣等中心村率先獲評省級衛生村,江灣鎮政府、江灣中心國小被評為江西省衛生庭院,於2006年10月順利通過了全國愛衛辦專家組的驗收。
集鎮衛生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籌措1.5億元資金。投資200餘萬元改裝北桃園商貿區路燈,吸引民資1500餘萬元,投資600萬元,建成龍鳳大道、東和路、永思路、健康路,構建集鎮區“三橫三縱”道路框架,實施供水排污、廣播電視、電信電力等配套工程,建設治安監控網路;江灣、曉起、汪口、大畈等村加大投入,打造文明衛生村;投資200萬元的梨園河景觀壩開工建設,350萬元自來水工程正全面啟動;投資800萬元完成江灣中國小改擴建工程。
推廣“雙改雙節”、“沼氣工程”,新建沼氣池400餘個。煙塵控制區覆蓋率、飲用水源水質和地面水質達標率、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醫源性廢水集中達標排放和醫源性廢棄物焚燒處理率均達100%。對食品生產、經營單位進行衛生審查,符合條件發放“衛生許可證”,對從業人員全部進行崗位衛生知識培訓和健康檢查。鄉鎮旅遊
人文歷史
清康熙甲午年(公元1714年)又有志者大興土木,集資擇地重建大祠。該祠盡顯王室氣派,占地面積達2400平方米,分前院、前堂、中堂、後堂四進。前院為寬敞花園,設有青石護欄半月形蓮花池,內養紅鯉魚、草魚、軍魚等多種魚類;前堂為五鳳樓、九脊頂、午朝門、月樓,梁材檐椽巧飾雕琢、畫面生動、形態逼真;中堂粗梁大柱,鼓式石礎,石階、石欄、月台各具特色,匾額楹聯措詞秀麗、授意深長;後堂高於前堂,有樓閣安放靈牌。山寨式古村落——篁嶺:位於栗木坑村石耳山腳下有一座稀奇的篁嶺村。該村有近150戶人家.其房屋大多建在一個陡坡上。房屋的結構特殊,農家一樓大門前臨大路,大門後是廳堂;二樓開後門、架天橋即可達另一大路,二樓前門攔腰上下砌牆,與屋外搭建的水平木頭架(注)連成一體,可以晾曬農副產品,較好地解決了坡地建村無平坦處曬農作物的矛盾。村民們還使用竹曬簟,用它曬晾農作物,既不占地方,又便於收藏。每年收穫季節,屋間成了曬簟的世界,五顏六色的農作物與黑色屋頂,層層疊層層,碩是壯觀,這晨是畫家和攝影家的樂園,有關篁嶺的攝影作品,曾在全國獲得十多次大獎。篁嶺全村姓曹,是從歙縣篁墩遷徒而來的。“世界文化遺產”地——安徽西遞的清代戶部尚書曹文埴,軍機大臣、大學士、太子太師曹振鱅父子,其故鄉就在篁嶺。這些在《婺源縣誌》中均有記載。篁嶺建村約500年,村口有80多株紅豆杉,樹齡都在500年左右。紅豆杉中還隱藏著方竹、觀音竹、香榧樹。屋外的小方塘,均養殖一些紅、黑、白、花等各色的魚種。
北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蕭江第八世祖江敵始遷江灣。自唐以來,江灣便是婺源通往皖浙贛三省的要塞。這裡山水環繞,風光旖旎、物產豐富、文風鼎盛。綠茶、雪梨久負盛名,還育出清代經學家、音韻學家江永,明代戶部侍郎江一麟,清代著名教育家、佛學家江謙等一大批學士名流。江灣自古文風昌盛,是婺源書鄉代表,村中至今保存有“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民居。還有東和門、水壩井等歷史古蹟,極具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
旅遊景點
石耳山
石耳山位於婺源縣旅遊重鎮江灣的東部,南麓與浙江古田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相接。石耳山海拔1260米,核心面積8平方公里,山上南北各有八大景,奇石、奇樹、奇村三大自然與人文景觀吸引眾多遊客。石耳山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6.6℃,年平均降水量達1830毫米,無霜期約251天,為觀光、休閒、度假、避署之勝地。
蕭江宗祠
蕭江宗祠又名永思祠,始建於明朝萬曆六年,後毀於太平天國戰火。一九二四年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間又被拆毀。江灣蓮花池蕭江宗祠曾被譽為江南七十座著名宗祠中“最好的一座宗祠”為婺源古代四大古建之首。二00三年九月,第三次重建。蕭江宗祠以其建築規模宏大、占地面積廣,雕刻精美,建築材料考究為內所罕見。
江永故居
江永故居(遺址) 0江永(1681-1762),字慎修,號慎齋,清朝經學家,音韻學家,皖派經學創始人。一生蟄居鄉里,以教書為業,著有大量治學必讀著作。精通中西曆算,對“三禮”有精深研究,尤精通音律聲韻,其學術成就以考據最為見長,被《四庫全書》收錄的著作就達二十七部之多。紀念館建於清朝末期,為民居加私塾式的徽派建築。
三省堂
三省堂是清末明初教育家、佛學家江謙的故居,建於清朝中葉,原為三進二層樓建築,現存第一進及後堂灶間。唐銘出自“五日三省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