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瀆廟

江瀆廟

江瀆廟,又名楊泗廟,原址在秭歸縣新灘南岸桂林村,據史料考證,至少在北宋年間就有了江瀆廟,被復建的江瀆廟建於“大清同治四年寅醜秋月”(廟內檁枋有題記)。

簡介

剛剛復遷竣工的三峽庫區最有特色的古建築江瀆廟,卓然屹立在秭歸新縣城鳳凰山景區內,成為三峽壩區旅遊的一道別樣風景。

中國歷史上有祭祀岳三神、四瀆水神的民俗傳統,祭祀的四瀆水神為“江淮河濟”。江瀆廟是先人祭禮長江的所在。據我國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哲文介紹,江瀆廟除具有濃厚的地方建築特色,其建築樣式和建築風格在三峽庫區少見外,還是全國為數不多的保存完好的“江淮河濟”四瀆廟之一,具有較深厚的文化積澱和十分豐富的古建築文化價值。 

修整

原江瀆廟屬於三峽庫區淹沒線以下,從2001年9月起,國家移民部門撥款200多萬元,委託國家文物局進行整體搬遷復建,至今年6月19日,國家文物局組織10名專家對復建的江瀆廟進行驗收,認為達到“整舊如舊,其存其真”的目的。 

結構建築

江瀆廟為木結構建築,平面布局呈四合院式,門廳前有一個小院,另有正廳、廂房、偏房和天井。廂房設有樓,廂房外有廊橋。江瀆廟的屋面為硬山式,蓋以小青瓦,但瓦頭則用白灰堆塑成四葉花瓣,卷草花紋滴水為土坯燒制,山花上堆塑以游龍為主的如意雲紋,大有騰雲駕霧倒海翻江之威猛。 

青石鋪設的天井,給人以江瀆廟昔日繁忙和輝煌的印象。環天井的廳房各3門6扇,高達3米,可拆卸,以擴大天井的“容量”。2樓居高臨下,穿行於廊橋間,似可見歷史的煙雲隨風而至。門楣和窗欞,可雕可繪的地方,無所不雕,無所不繪,圖案或樸拙或細膩,或花或草或鳥或獸,皆栩栩如生。 

江瀆廟對石料的使用也十分講究。青石一般用於柱頂石、階條石、地面石等,而粗砂石僅用於基座和台基砌體。柱頂石造型各具特色,或動物或花卉,形象栩栩如生。專家評價,江瀆廟是民間建築技術與精湛的建築工藝有機融合的民間建築典範,建築的大木結構不但吸收了北方官式建築的特點,而且又具有江南建築的技巧風格,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和欣賞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