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瀆廟[山東菏澤市濟瀆廟]

濟瀆廟[山東菏澤市濟瀆廟]
濟瀆廟[山東菏澤市濟瀆廟]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濟瀆廟,故址在今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牡丹區古代在濟陰郡定陶縣境內。《禹貢》中這樣記載:“導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東出於陶丘(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北,又東至於菏(菏澤,古澤名),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入于海。”濟水發源於河南省濟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南濟三次伏行至山東定陶,與北濟匯入巨野澤(今山東菏澤市巨野縣北),濟水三隱三現,百折入海,神秘莫測。《曹州府志》記載:濟瀆廟在西門外,廟自後周,歷金、元河決,廟與城俱滅。明正統間,知州范希正重建。清康熙初年,郡人募資重修,故址至今仍存。

廟宇

濟瀆廟[山東菏澤市濟瀆廟] 濟瀆廟[山東菏澤市濟瀆廟]

濟瀆廟,菏澤市東方紅大街西端路北,距環城公園約100米處,有濟瀆廟,現有面積約三畝。院內正北有3間大殿,內祀濟瀆神塑像。有東廂房一座,內有塑像。大殿是約20年前由居民捐資重建,殿右前方有重修濟瀆廟石碑,贔屓碑座,碑文記載石碑立於清光緒二十八年。

 濟瀆廟原來為一建築群,山門、廊房、享殿俱備,頗具規模。正殿中央有濟瀆神銅坐像一尊,高2.56米。膝有寸經一孔,傳說下通海眼,每年農曆三月十七日廟會,有好奇的香客把錢投入孔內,能聽到鏘然聲響,好像錢落水中。菏澤有句古諺說:濟瀆爺,欠欠腚,曹州府,淹個淨。
古書記載,江、淮、河、濟為四瀆,濟瀆為四瀆之一,相傳為禹所疏導,《曹州府志》記載:濟瀆廟在西門外,廟自後周,歷金、元河決,廟與城俱滅。明正統間,知州范希正正重建。清康熙初年,郡人募資重修。
濟瀆廟[山東菏澤市濟瀆廟] 濟瀆廟[山東菏澤市濟瀆廟]

濟瀆廟所祀之神為濟瀆神,相傳是夏禹的父親鯀。鯀因為治水無功,被帝舜殺死在此地,全國沒有祭祀他的,唯獨菏澤祭祀,可能是鯀治水時,用築堤防禦洪水的辦法不成功,獨有菏澤得以保存,民感其德,建廟祭祀。

濟水

濟水是一條古老的自然水系,起始年代無可考證。史書中有關濟水源流的最早記載是《尚書·禹貢》。《禹貢》記載的是大禹治水的功績,其中關於治理濟水的記述是:疏導沇水東流,易名為濟水,濟水東流,入於黃河,在黃河南岸溢出為滎澤;然後隱於地下,在陶丘北又現於地面;再後東流至菏澤,又會汶水,最後流入大海。
濟水是中國古代四瀆之一,“三洑三現”是其最為神秘之處。關於濟水的源頭,史書記載較多的是發源於王屋山,是王屋山上的雲氣化成的水,滴到天壇峰西崖下的太乙池裡,稱為沇水。沇水穴地洑流,到達平原後湧出為泉。出自龍潭的是濟水西源,出自濟瀆池和珍珠泉的是濟水東源。二源匯流後,東流至溫,穿越黃河,在滎澤再現,而後又潛洑東流,至陶丘再現,如此,構成了濟水三伏三現說。

先秦時期,它包括黃河南北兩部分:《禹貢》:“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這是河北部分;下文的“溢為滎,東出於陶丘北,又東至於菏,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入于海”,這是河南部分。《漢書·地理志》記載,濟水“過九郡,行千八百四十里”。河北部分源出河南濟源縣西王屋山,下游屢經變遷。河南部分本是從黃河分出來的一條支流,因分流處與河北濟水入河口隔河相對,古人把它視為濟水的下游。

據《菏澤縣誌》載:自漢以後濟水故道有二:一是自河南儀封縣界流入曹縣北三十里,又東北經定陶縣南謂之南濟;二是自隸東明縣流入,經菏澤縣南謂之北濟,二水在巨野合流(入巨野澤),北經鄆城縣南,又東北入東平州界。再經大青河(當時的濟水下段)入渤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