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瀆河

伯瀆河

伯瀆河原名泰伯瀆,商朝末年,吳泰伯在梅里建立勾吳國後,為了灌溉、排洪,在中國歷史上開鑿的第一條人工河流,泰伯在梅里落戶,率領土著開鑿河道,即今天伯瀆港,已有3200年歷史。清名橋附近,有運河分支,流經江蘇省的梅村鎮至常熟,這就是伯瀆河。全長43公里,它流經坊前,梅村到鵝湖。吳王闔閭攻楚,夫差北上伐齊,都曾通過伯瀆河。

基本信息

歷史溯源

伯瀆河1 伯瀆河1

據傳說,泰伯南來定居梅里後,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曾“穿澮瀆以備旱澇”。相傳泰伯開鑿伯瀆河,它流經坊前、梅村、盪口,直至漕湖,全長43公里,是無錫歷史上人工開鑿的第一條河流。無錫清名橋一段俗稱“伯瀆港”。伯瀆河的開鑿,使當地百姓世受其利。泰伯三讓天下和開發江南的功德,幾千年來,一直為後人所敬仰。

孔子在《論語.泰伯》中云:“泰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德而稱焉。”

泰伯簡介

泰伯,一作太伯,姬姓,商末岐山(在今陝西)周部落首領古公 父(即周太王)長子。太王欲立幼子季歷,泰伯與弟仲雍同避江南,定居在太湖邊的梅里(一說是今無錫梅村,但無定論)。土著居民來歸附者有千餘家,奉立泰伯為當地的君主,稱吳太伯,自號“勾吳”。

人工運河

3000多年前的荊蠻大地,沼澤居多,《史記·吳泰伯世家》中提到當時的土著居民好多以入水捕魚為生,因“常在水中,故斷其發,紋其身,以像龍子,故不見傷害”。泰伯三讓王位,南奔荊蠻來到無錫梅里後,入鄉隨俗,斷髮紋身,除了表示不再回去繼承王位的決心外,也是為了適應當地的生活環境。當時江南荊蠻地區與北方中原地區的生產、生活環境相比,相差甚遠。因此在與當地居民打成一片,且傳授黃河流域的生產技術和中原禮儀文化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泰伯不失時機地帶領當地居民克服重重困難,開挖了江南地區的第一條“人工運河”—伯瀆河和九條支流,改“以堵為疏”。

巨大作用

伯瀆河2 伯瀆河2

這項巨大的水利工程,便荊蠻地區得益匪淺,原來的沼澤地現在變成了旱澇保收的良田,改“一年一熟”為“一年兩熟”,莊稼連年豐收,糧食產量大大增加,人民生活大大改善,出現了飛躍的新局面,泰伯受到了當地居民的愛戴和擁護,於是“歸之者千餘家”,建立了勾吳小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又促使商業的繁榮,而伯瀆河正好是一條極為便利的水上通道。伯瀆河是泰伯、仲雍智慧和魄力的體現,是泰伯、仲雍和廣大當地人民同甘共苦、魚水相溶的結晶,它對江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吳國的逐漸強大起著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民間演義

泰伯廟 泰伯廟

據說三千多年前,身處陝西中部的周王朝,當時的統治者,有三個兒子,長子叫泰伯,二兒子仲雍,三兒子叫季歷,而最喜歡的是季歷的兒子,心裡想把王位傳給他。但按照傳統,王位應該傳給長子的。為了滿足父親的心愿,長子泰伯為讓王位,隻身來到當時的荊蠻之地,江南的梅里。泰伯的到來,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農耕技術,開始開荒種地,養殖家畜;他也入鄉隨俗,斷髮文身,和當地的蠻民打成一片。而江南地勢低洼,水災嚴重。為了改變這種情況,他帶領蠻民,疏通了當地的水系,形成了一條綿延上百公里的水道,叫做“伯瀆何”。並且在古梅里建立了都城,成為吳國的始祖。他逝世後,當地人就是通過“伯瀆河”,把他移葬在“鐵山”(現在叫做“鴻山”)。為了紀念他,當地人在古梅里為他建立廟宇,每年的新年初九,在泰伯誕辰,人們從四面八方湧來,祭奠這位開發江南的功臣。

惠澤鄉民

伯瀆河和清名橋 伯瀆河和清名橋

泰伯修建開鑿的“伯瀆河”,後來向西與無錫的大運河貫通,從而構成了錫東地區水上運輸的主要通道,澤被後世。這條古運河,河水清澈,水草、游魚、螺絲歷歷在目;人們在河旁淘米,洗菜,浣衣;夏天大人小孩在清澈的河水裡嬉戲,生機昂然。

落日餘輝映照下的古運河 落日餘輝映照下的古運河

目前河兩岸雖歷經歲月變遷,但依然還保留著近1000米清代至民國甚至更早時候建造的前店後坊式的古民居建築群,它們鱗次櫛比地排列於河道的兩旁,原生態的特質樸素但卻鮮明;老作坊、舊廠房,在一處處沿河而生的工業舊跡中,當年的工商繁華依稀有跡可尋;而由寺、塔、河、街、橋、窯、坊眾多景觀組成特色環境,構築了獨具風韻的“水弄堂”,成為古運河“精華中的精華”,構成了一幅濃郁的民俗風情特色運河圖,被全國政協大運河保護與申遺考察團譽為中國運河的“絕版地”,“東方民俗的藝術走廊”。這是無錫古運河上獨特的旅遊文化資源,是任何城市的古運河都無法複製的原生態歷史文化景觀。正像萬里長城的精華在八達嶺一樣,千裏運河的精華也在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的“水弄堂”里。2007年後,無錫市政府在這幾十公里的古運河兩岸建設生態風光帶。人們將流經古鎮的伯瀆河兩岸的石駁岸全部駁好,並且按上了石欄桿,旁邊用花崗岩石板鋪成路,在兩岸,種上花草樹木,鬱鬱蔥蔥;在河中竟有不少游泳愛好者。尤其在入夜後,兩岸的路燈,石駁岸上的霓虹燈,交替閃爍,河面上,顯得波光粼粼,景色非常美麗。伯瀆河兩岸是人們散步休閒旅遊賞景的好去處。

古河新生

伯瀆河3 伯瀆河3

伯瀆河流經無錫市的伯瀆港段,主體貫穿無錫新區,流經新區旺莊街道、江溪街道、梅村鎮和鴻山鎮等,長約24公里。1980年以來,由於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以及人口的迅速膨脹,伯瀆港瘀塞嚴重,水質遭到嚴重破壞。河水漸漸變髒,變色,變臭;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一年365天,天天黑臭。經過的船也漸漸的少了,後來就沒了。原因是公路運輸,代替了水路運輸,還有,由於多年不疏浚,淤積變淺了,不能通行。可以說古運河“死”了。

無錫委市政府明確河道綜合整治和斷面水質達標目標後,新區全面開展了沿河排污口封堵工作,在永久管網未建成之前架設臨時污水管,埋設化糞池收集污水,確保不向河道排污;沿河岸環境綜合整治也全面展開,著手取締乾、支流兩側的住家船、岸腳垃圾、廢品收購站、規模化畜禽養殖及違章建築;同時積極開展以水浮蓮種植為主的生態修復工作。按照新區確定的目標,2009年9月梅村大橋斷面水質要達到省小康社會考核要求;2010年伯瀆港水質達到《江蘇省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要求,形成良性的水生生態系統。新區下一步將從截污、清淤、調水、修復、景觀入手,確保在規定期限內實現斷面水質的全面達標。

古河景區

橫穿古鎮的伯瀆河在小雨中 橫穿古鎮的伯瀆河在小雨中
伯瀆河 伯瀆河

於2009年3月25日正式開游的無錫清名橋古運河景區,位於無錫市中心南端,占地約44公頃,是無錫市政府重點打造的無錫著名歷史文化保護區。景區由兩條交匯呈“丫”型的千年古河和兩條沿河古街構成,薈萃了豐富的歷史遺存和人文景觀,被譽為“中國活態運河博物館”。其中,最著名的是有著古運河“絕版精華地”美譽的“江南水弄堂”,明清時期的古窯、古宅、古橋、古街、古巷、古廟、古寺、古塔、古碼頭等歷史文化景觀。“槳聲、燈影、古橋、民居”構成了一幅最純粹的古運河“民俗風情水上圖”,沿岸的歷史遺存和人文景觀積澱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使這裡成為京杭大運河沿岸絕無僅有的歷史文化景觀長廓。作為吳文化和近代民族工商文化的重要發祥地,這裡名流輩出、人文薈萃、生機無限。這裡聚集了運河古道、南禪古寺、妙光古塔、清名古橋、伯瀆古港、張元古庵、明清古窯等歷史文化勝跡,被譽為“江南歷史人文景觀長廊”、“神奇的東方之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