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關

江漢關

江漢關大樓,位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漢口江漢路和沿江大道交匯處,東南臨長江,是武漢市標誌性建築之一,漢口租界的核心建築。漢口海關——江漢關於1861年11月成立。1922年11月4日,江漢關成立60周年時,該樓舉行奠基典禮,於1924年1月21日正式落成。大樓占地1499平方米,建築面積4009平方米,總高度46.3米,為武漢當時最高建築,其中鐘樓頂端海拔83.8米。1924年開始,江漢關奏響《威斯敏斯特》序曲,文革期間曾改奏《東方紅》,1987年又改用《威斯敏斯特》報時並沿用至今。江漢關大樓無論從外觀還是建築質量,都堪稱當時國際先進水平。它作為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的見證,也是中國從閉關自守走向開放包容的載體。它是漢口開埠的見證人,是武漢滄桑歷史的紀念碑,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建築藝術價值。2012年11月19日,武漢海關正式搬離工作了57年的江漢關大樓。經過3年的改造後,2015年12月28日,江漢關變身為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

基本信息

歷史發展

江漢關江漢關

1862年1月1曰經清廷總理事務衙門批准,江漢關正式建立。江漢關的建立在武漢走出中古邁入近代歷史中扮演著多重角色。它既是中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產物;也是中國從閉關走向開放的載體。它既體現了西方對中國的入侵;也表現出武漢經濟近代化的起步。它既是中外勢力交匯的契合點;也是國內政治力量在武漢角逐的緩衝帶。江漢關的主要職責:一是徵收進出口稅,二是緝私,三是長江上下游航道的測量與建設,還曾管轄郵政。江漢關的組織和管理方式完全按英國方式,獨立於中國之外。江漢關的設立,使武漢由內地商品集散地發展成為內連腹地,外達海洋的近代商埠。它所確定的一系列保證中外貿易進行的近代管理制度,規範著中外商人的商業行為,也為外商深入中國腹地進行貿易掠奪提供了組織保證。

江漢關大樓則是1921年破土動工的,歷時3年,1924年落成。由英國建築師恩九生設計,漢協盛營造廠修建,它位處沿江大道90度轉角的特殊部位,外觀呈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流行特徵,樓高83.8公尺。江漢關大樓無論從外觀還是建築質量,都堪稱當時國際先進水平,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江漢關”三個大字由當時湖北省教育廳廳長、著名書法家宗彝所寫。今天,江漢關不僅只是一歷史性建築物,而且是中西文化碰撞的結果,它是漢口開埠的見證人,它是武漢滄桑經歷的紀念碑

海關是一個主權國家在邊界上執行進出國境的法令、監督貨運、徵收關稅和查禁走私等職責的行政機關。

漢口江漢關是一座具有希臘古典式和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風格的建築物,由於它聳立在沿江大道直角部位,使大樓的東、北兩面展現在人們眼前,不像上海廣州三處海關大樓那樣與左右兩邊房屋排列在一起。江漢關大樓四周的建築物均較它低得多,故江漢關特別引人矚目,既莊重且典雅。

建築風格

江漢關江漢關

大樓地理位置於北緯30°34'49”,東經114°8'45”,占地1499平方米,建築面積4109平方米,通高40.6米。

整個建築物線條勁直,稜角清晰,底層主體建築為正方形四層樓,正面與側面有科林斯式柱廓8根,每根高約10米,直徑1.5米,柱頭由忍冬草的圖案組成,宛如一個花籃。門前台階高築,自上而下多達23級,建築物的主要部分,如牆壁、頂盤、樑柱均採用湖南麻石砌成並刻有花紋線條。底層莊重厚實,中上層高聳典雅,富有藝術特色。大樓內部裝修也非常考究,總的來說力求華麗美觀。例如辦公室、會議室、臥室等,採用色彩凝重的柚木門和英國製造的柳安木地板,樓窗鑲嵌大型透明玻璃。而水、衛、電氣裝置亦均系國外產品如照明燈具吊扇開關和電線等,系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的產品,而電路電線均嵌入牆壁與地板中,樓內電梯為英國梅德威公司製造。自來水管、水泵及衛生設備系英國戈登公司產品。樓頂建有蓄水池,可蓄水50噸。採用中央控制的供暖設備系統,為美國暖氣設備公司製造,安置在大樓底層兩地下室內。

外牆用湖南花崗岩石疊砌,樓東、西、北三面牆均帶花崗石廊柱,飾以變形的科林斯的柱頭,北面的8根大柱直徑為1.5米。主面設計採用三段構圖的古典手法,以鐘樓為中心為對稱圖。牆面、山花、窗楣與入口半圓形拱門的處理是文藝復興式風格。由於南面與舊市區接壤,因而南向開口,呈三合院式布局,形成一內院。正面入口設28級台階。東西面處理相似,兼顧江面景觀與江漢路的對景關係。漢口曾多次遭受水災,但水位從未超過大樓一層,設計時對洪水位已作充分考慮。鐘樓四層內設鋼梯直上頂層,第三層外牆四面嵌有直徑3米的鐘面,擁有7個不同音階的大鐘,每日按時敲鐘,按刻奏東,鐘聲清亮,夜深人靜時三鎮可聞,形成人們心目中的時刻中心。

大樓主樓計4層,底層(即一樓)面積為1019.66平方米,其中設有報關人員休息室、報關廂房、化學檢驗室、緝私物品倉庫。

二樓為工作人員的大辦公室,面積為1118.42平方米;三樓面積為1123.87平方米,為稅務司辦公室及秘書、巡江事務等辦公室;四樓面積為781.72平方米,為高級關員居室。

特色鐘樓

江漢關鐘樓江漢關鐘樓

江漢關鐘樓,從主樓平台上至頂層計4層樓,鐘面直徑3米。鐘樓的機件系瑞士蔡氏土麥士鐘錶廠製造,報時裝置系由美國安達森邁爾公司製造,整個機件的安裝均由漢口的達衛長和亨達利鐘錶公司承擔,具體組裝由王衡量師傅負責。

鐘樓頂層有一座六方形的裝置,即由7個不同音階的銅鐘組成的音響室。第三層系大鐘的時針室,時針長1.5公尺。第二層系大鐘的機件室,低層大廳是擺砣室。大鐘是按刻奏樂,敲的是威斯特敏斯特曲,據《英漢辭海》解釋:此曲是指英國倫敦議會大廈鐘樓大笨鐘所奏的鐘曲,由於議會坐落在倫敦威斯特敏斯特區,故鍾曲也由此得名。1794年,英國著名作曲家克洛茲設計以4個音符為一組的“報刻”音樂,首先被劍橋大學新落成的聖瑪麗教堂鐘樓所採用,世稱“劍橋鐘聲”。1859年,英國議會大廈鐘樓亦敲此曲,故而聲名大振。倫敦市民常常聽到鐘聲便核對時間,此鐘聲與歌頌英女王無關。“劍橋鐘聲”宛若德國古典音樂家勃拉姆斯第一交響樂的主題曲。鍾曲按每一個小時奏4小節16個音符的規律運行,按點敲鐘,聲音洪亮,遠近皆聞。

鐘樓頂上還安裝了一個風向儀,由4個英文字母組成:E、S、W、N(East東、South南、West西、North北)。儀上還立有一個鎦金英式帆船標誌,別具特色。

鐘樓的管理系由外班結關關員負責,每星期五與停泊在長江中的英國軍艦核對格林威治天文台標準時間,以便校正時差,如需撥快可將鐘錶內的“絞盤”向上轉動,反之則向下轉動,轉動的次數,則視鐘的快慢時差而定。每星期六上午10時,由水手上鐘樓對機件擦洗加油,並將懸吊的牽引鍾錘卷揚一次,以轉動落錘運轉時鐘,鍾在報時時不能卷揚鍾錘,卷揚鍾錘時不能過於靠近滑輪,以免折斷鋼絲使鐘停頓。還要檢查鍾錘下的沙箱,是否到位或裝滿沙石,以備萬一鋼絲折斷,接住鍾錘免生事故。鐘樓開始報時是1924年1月18日。

鐘樓頂層平台,是瞭望信號台,站在台上可鳥瞰漢口港全景,並可用望遠鏡觀察進出港口的輪船,通過信號員打出旗語,指揮輪船進港或出港。這個信號台由4個信號員輪流值班,每6個小時輪換一次,分班值守。白天掛上紅燈籠,表明有輪船自下游進港;掛上綠燈籠,表明有輪船自上游進港。信號員同時用電話向副檢查長報告有關輪船上下游出港口情況,如船名、位置和動態等情況,俟當班人員一一記入登記簿內,並在公告欄上公布,以便海關工作人員進行查驗。

鐘樓的四面都有直徑約4米的鐘面,針長1.7米。晴朗天氣,十里以外可見。按刻奏樂、按時打點的鐘聲亦遠播數里,解放前所奏樂曲為英國女王加冕時演奏的《女王萬歲》。在大樓的奠基石上,也刻著擔任我國總稅務司職務的英國人安格聯的名字。到處都打上了英國殖民者迫使我國開漢口為商埠、並且牢牢控制我漢口海關(當時稱江漢關)主權的印記。解放後,人民政府接管了海關,並且正式定名為武漢關,曾用《東方紅》樂曲取代了《女王萬歲》。武漢關大樓成為武漢海關辦公處所。

大樓臨江一側的底層外牆上,嵌有三塊銅牌:一塊是揚子江技術委員會標識的武漢海拔高度,字跡模糊、無法辨認;一塊上刻“民國廿年八月十九日大水最高點53.65英尺”,這是當年漢口被洪水淹沒時的最高水位;另一塊上刻“1954年8月18日下午3時,最高洪水位29.73米(以吳淞為零點)”,是當年武漢市水利局標記的那次特大洪水的最高水位。在這座大樓建成以前,江漢關署設在今天津路下首市政協大樓之前的英國領事館駐地。

建造造價

江漢關江漢關

大樓工程招標是公開進行的,海關總署工程部門提出有關大樓設計紙、施工程式、承包契約、時間、造價等要求,在公告欄內張貼。結果計有8家營造廠參加投標,即魏清記、漢協盛、袁祥泰、品芳、楊祥記、周順記、姚寧記、龔元記等營造廠。這些都是當時第一流的營造廠。開標後,標價最高的是龔元記,最低的是魏清記。最後中標的是魏清記營造廠,因其造價低、工期短。

江漢關的建造費用,完全不受民國政府的制約,而是由總稅務司安格聯審批,由關稅結餘直接支付,實報實銷。

最初大樓工程造價估算(包括土建和裝修費用等),經海關總署工程部門審核,總造價預算約需關平銀49萬兩。先由海關總署從公積多中撥付總造價的1/7即關平銀7萬兩。餘款從江漢關稅中分期撥付。自1920年4月1日起,每月從稅收中撥付關平銀2萬1千兩,分20個月撥付,計為關平銀42萬兩。後來又改為每月撥付關平銀1萬4千兩,分30個月支付。最後大樓主體造價約為30萬7千上海兩,另外土建工程、道路修建及室內設施安裝等約17萬5千上海兩,兩者合計為48萬2千上海兩,折合關平銀53萬1千1百兩,另又加上地價7萬1千兩,總計關平銀60多萬兩。

歷史沿革

1861年,英國政府根據《中英天津條約》第10款,迫使清政府將鎮江九江漢口闢為對外貿易口岸,並分設海關。漢口海關——江漢關於1861年11月成立。1922年11月4日,江漢關成立60周年時,該樓舉行奠基典禮,於1924年1月21日正式落成。

初建原因

江漢關江漢關

1861年開埠前,清政府在武漢三鎮僅設有內陸關卡,如武昌的江關、漢陽的朝關、漢(口)西的宗關、漢口的漢關。漢口開埠後,內陸關卡一併撤消,建立以漢關為基礎的江漢關。

1861年3月,英國單方面公布了《揚子江貿易章程》和《長江通商章程十二款》定:“外商商運貨到長江中上游,只需在鎮江辦備手續,即可在鎮江以上各口隨意裝卸合法商貨,返鎮江前可勿庸履行任何海關手續。”從而導致外輪蜂擁進入長江中、上游。時任湖廣總督的官文對此表示不滿。

官文遂向清廷上奏摺,請求在漢口設關。幾經周折,總理衙門大臣奕訴終於頒發札諭曰:“……至漢口地方,據該督奏稱,必須設關,自應準其建立,查驗出進各貨……”

1863年1月1日,江漢關開幕儀式在漢黃德道兵備道江漢關監督鄭蘭的出席下正式開關(在1863年1月1日前,江漢關在籌備期間,僅稽查貨物並未全行徵稅,直到正式開關後,方開始徵稅)。1863年1月15日,首任江漢關稅務司狄妥瑪向總稅務司赫德報到。

1863年,江漢關署初設在湖北夏口縣漢口河街,即英租界外花樓街濱江青龍巷內,江漢關監督則設於漢口居仁門巡檢司署附近官衙,當時沿河大道自今江漢路至襄河口一段並非大馬路,而是臨江一條河街,僅能通行獨輪車、轎子,交通不太方便。

當時江漢關署在左鄰右舍為招商局和英商太古洋行的房地產。

江漢關署的房屋和緝私倉庫是1866年向美商旗昌洋行以14萬2千關平銀購置的。後來江漢關業務發展很快,業務量僅次於上海江海關。據江漢關關冊記載:1862年各國輪船全年到漢為1462艘,計29萬餘噸貨物,到1892年則達萬艘以上。故舊址狹窄簡陋已不敷套用,應擇地修建新的海關大樓。

選址

江漢關大樓的選址,是參照上海江海關的選址經驗而來,即關址必須建在租界內或接近租界區。1899年,江漢關稅務司穆和德援例將江漢關大樓選址在英租界東南角(今江漢路口),即原工部局及巡捕房所在。該處位於華洋交界之處,華界這邊是黃陂街、前後花樓街一帶繁華的商貿市場。租界這邊是各國大銀行和大公司所在地,有利於華洋雙方,但最有利的莫過於外國銀行和公司了,穆和德向總稅務司赫德建議,並經英駐漢代總領事羅善樂同意,轉讓工部局巡捕房。但適逢義和團起義(1900年),義和團的口號“扶清滅洋”是針對洋人的,因此房屋轉讓之議暫行擱置。

發展歷程

義和團起義被鎮壓之後,1906年,時任職江漢關稅務司的克羅斯和1907年任職稅務司的安格聯先後與英駐漢總領事費雷澤商議工部局及巡捕房轉讓之事,費同意轉讓,但提出一個條件,即轉讓出的房屋需中國政府保證,該處房屋只能作海關辦公之用,不能作其他用途,後經清政府承諾,轉讓之事方達成正式協定。

轉讓雖然達成協定,但拆遷並不容易,甚至曠日持久。這是因為原在青龍巷的江漢關位於招商局機關和倉庫之間,而招商局的房地產又是向太古洋行承租的,且又夾在太古洋行倉庫之間,因此房產間的變更需經江漢關、招商局、太古洋行三方協商解決。三方協商方案為:江漢關將辦公原址轉讓給招商局,而招商局將向太古洋行承租的房地產退還給太古洋行,而太古洋行將其倉庫轉讓給江漢關,如此三方的房地產各自連線在一起,對三方都有利。

但三方房地產轉讓卻又有一個面積大小的問題。太古洋行倉庫地基只有110.774平方,江漢關地基有239.325平方,招商局的地基比這兩處都大,這樣不等量的交換,招商局上層持異議,不同意此方案,以致修建江漢關大樓遭擱淺。

至1909年,當招商局業務進一步發展之際,江漢關稅務司安格聯為疏通招商局高層,專程到上海,意將漢口江邊太古洋行第三躉碼頭轉讓給招商局,以資補償,方達成三方轉讓的初步協定。但其中又冒出有關房地產和碼頭的差價問題,意見又難統一,這樣又拖了13年之久,直到1920年終於達成正式協定,大樓方有興建之機了。

1920年,沿江邊狹窄的河街外(今沿江大道)逐漸淤積成了一片沙灘地,這就為興建大樓和擴寬河街修建沿江大馬路創造了有利條件。

但早在1907年,總稅務司赫德就指派海關總署建築工程師阿諾德全面負責設計大樓圖紙,當時阿諾德由於患病未能履行此責。遂在上海招標,擇優選中上海著名的英商斯蒂華達生·斯貝司建築工程公司的建築工程師辛浦生所設計的圖紙。經海關總署工程部門審核後,報經總稅務司赫德批准按圖興建江漢關大樓。

大樓施工由漢口英商景明洋行工程部門負責監理。大樓主體工程由魏清記營造廠承建,土方工程由漢口地皮大王劉歆生開設的劉歆記填土公司承包。

大樓基地的土質軟硬不勻,特別是江邊擴填部分,是泥沙淤積而成因此大樓的土方和基礎工程量非常之大。

1922年5月,正式開始填土工程。劉歆記填土公司首先鋪設了一條從後湖姑嫂樹到江漢路江邊的輕便鐵路,並用預先從法國購回的兩輛小火車頭拖帶運土翻斗車,將土方運到工地。基地填好後,將百餘根計長二三十公尺的木樁打到岩層,然後用混凝土及數噸重大麻石奠基,這項填土奠基工程,大約在1922年年底完成。

填土奠基工程完成後。1923年1月開始由魏清記營造廠承建大樓,並於1924年1月21日竣工。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江漢關改名為武漢關。這幢大樓經歷了80年的洗禮,依然顯示出無窮的魅力。如今國家已將其列為優秀歷史建築,成為武漢的標誌性建築。

同時,江漢關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歷史產物,是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教材”。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賦予江漢關新的含義,我們希望中華民族的優美鏇律迴蕩在武漢的上空。

奠基落成

當1920年江漢關大樓工程設計圖紙以及籌建準備工作就緒後,1921年1月29日,原江漢關署即由青龍巷遷至沿江大道青島路口滙豐銀行二樓臨時辦公,稅務司辦公處暫遷至鄱陽街合作路口的一座花園洋房內(即今市民眾藝術館內)。並於同年7月24日正式開始撤除英租界工部局及巡捕房工部局遷至今鄱陽街文華村,巡捕房遷至今南京路幼稚園所在地。隨即由劉歆生的填土公司進行土奠基工程,填土工程完成後,即於1922年11月4日舉行江漢關大樓奠基典禮。

當日在江漢關大樓工地前搭有觀禮台,旗幟彩帶五彩繽紛,典禮大會由時任總稅務司的安格聯主持。出席典禮的有中外官員和貴賓,其中有江漢關監督陳介,江漢關稅務司梅樂和,湖北督軍蕭耀南,美國軍政部長海軍上將菲力普,各國駐漢領事,中外銀行和企業的經理,漢口市政當局的負責人。漢口華商總會會長汪澤湘、外商商會會長馬克等出席了奠基典禮。

總稅務司安格聯宣布開會後,隨即由江漢關監督陳介致開幕詞,大意是:首先吹噓前海關總稅司赫德管理中國海關的“豐功偉績”,並祝願通過是中國海關這個視窗,使東方和西方緊密地攜起手來。

接著由江漢關稅務司梅樂和致詞。他說:回顧江漢關建立以來,儘管由於政治的多次變革,商業的興衰,而江漢關仍然取得很大的成績。如從漢口港中外貿易額來看,從開始的稅收僅150萬關平銀,已達到2億餘關平銀,長江航運也有空前的發展,當1862年開始建關時,僅有美商旗昌洋行數艘小輪行駛申漢線,而1922年已有招商局、三北公司以及5國7大公司的大商輪每年約有萬餘艘行駛長江各條航線。而且在洪水季節,萬噸吸的海輪也可由各國港口直達漢口。這樣大大增進了中外商貿運輸,從而發展了長江航運事業。我們還要感謝總稅務司安格聯,為了更好地疏浚揚子江水道,他為如何各國輪船能四季通暢無阻的方案而正在調查研究。梅樂和對大樓工程設計圖紙感到非常滿意,並感謝所有建築工程師們的辛勤努力。他高度讚揚江漢關大樓的落成,並認為為漢口沿江增添一處景觀。最後他祝願漢口將成為中國內陸的貿易中心。

隨後由總稅務司安格聯致詞,他說:“我非常高興參加這次江漢關大樓工程的奠基典禮。漢口是我最值得紀念的地方,因為我在結婚,並為大樓的興建奔忙了十幾年,今天夢想終於變成現實。”隨後發言的還有美軍政部長、海軍上將菲力普及中外官員和來賓等。

慶典大會發言完畢,奠基儀式即行開始。首先由江漢關稅務司梅樂和將一些漢口報紙和硬幣裝入一個匣子內,交給安格聯夫人放在基石下穴內。興建大樓的建築師們,則將一殷銀質泥刀贈送給安格聯以資紀念。這時工人將一快刻著:Ceestonewaslaidbyinspectorgeneralofkustoms,The4thNovember1922,SirFlancisAnglenK、B、E。

中華民國十一年十一月四日,總稅務司安格聯爵士奠此基石。

隨即將奠基石立於大門左側基石下穴內,這時鞭炮聲響起,安格聯立即舉起酒杯高聲喊道:“為漢口的繁榮昌盛乾杯”。

這就是江漢關大樓工程奠基時的一幕。漢口租界本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歷史見證,安格聯、梅樂和這些帝國主義的代言人無論用什麼樣的“花言巧語”也掩蓋不了其侵略性質。為了讓讀者對當時江漢關大樓奠基儀式有真切的感受,茲將當時情景概述如上。

後來大樓建成後,安格聯還邀請當時漢口著名書法家宗彝書寫“江漢關”三字匾額。據另一書法家劉竹溪介紹:宗時任湖北省教育廳廳長,他最初學顏、柳體,後又習魏碑,潛心刻苦鑽研,成擅魏碑《泰山金剛經》,在寫“江漢關”三字時曾三易其稿,最後一氣呵成,其字古樸蒼勁,剛柔相濟,樸實無華。最後安格聯酬宗彝500銀元。

江漢關大樓於1924年1月21日正式落成,並於當日上午10時借新辦公大樓大廳舉行招待會,由江漢關監督陳介主持,然後由稅務司梅樂和宣布大樓正式落成並剪彩。出席招待會的有中國官員、各國領事、各國海軍軍官、中外企業負責人、銀行經理、中外商會會長及中外來賓計700餘人。會後在大廳內舉行盛大宴會慶賀江漢關大樓的落成

博物館

老海關大樓老海關大樓

武漢海關人士透露:已有82個年頭的老海關辦公大樓即將“退役”,擬作博物館向市民開放,而新海關則設在後襄河,目前正在建設中。老海關大樓位於漢口沿江大道江漢路口,由英國建築師景明設計,恆紀建築公司承建,1922年動工,1924年落成。占地1400平方米,高約40米,整個建築具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流行風格,為武漢市優秀的近代建築之一,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成為武漢城市的標誌。

據悉,新的海關辦公點包括一座建築面積為2.6萬平方米的辦公大樓,一座建築面積1.15萬平方米的緝私綜合樓,占地30餘畝。

據了解,新海關選址後襄河,是因為該地緊鄰CBD商務區,是通往武漢新區的節點,交通便利。海關人士稱,新海關大樓將於2014年底建成。

正式搬離

昨日早上9時,武漢人熟悉的江漢關鐘聲如常響起。但不似以往工作日的繁忙情景,這裡不見報關人,不見成排的小車。江漢關大樓厚重的木門沒有打開,鐘聲環繞下,襯托得這座建築格外靜謐。

在相隔十餘公里外的金銀湖南路新海關大樓,現場業務處通關科科長王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第一天到新環境,大家興奮之中,也都在適應。”他說。

11月19日,武漢海關正式從江漢關大樓整體遷出。自大樓1924年落成,武漢海關及其前身江漢關,累計在此辦公57年,也見證了武漢的百年開放史。

相關歌曲

《江漢關的鐘》是一首描寫武漢歷史建築“江漢關”的歌曲,江漢關見證了武漢三鎮百年滄桑。江漢關的鐘聲陪伴著幾代武漢人的成長,是飽含眾多武漢人情感的武漢標誌性建築。《江漢關的鐘》是由日本音樂家森田公一作曲,陳星宇作詞。

【江漢關的鐘】

作曲:森田公一

作詞:陳星宇

發布時間:2013年6月23日

[first]

遠方鐘聲又響起

如此動聽

兩江甦醒勃發生機

又見黃鶴掠白雲

起伏的浪花

人生的喧譁

總有你陪伴到如今

無論我會走到哪裡

我心中都有你

大鐘在高唱三鎮上空迴蕩

陣陣鐘聲響一陣陣暖流滿胸膛

大鐘在高唱多少悲傷惆悵

一路上成長一路上賦予新希望

sekond

遠方鐘聲又響起

勾起回憶

眺望龜蛇江水東不去

嘆息走過的痕跡

生活的艱辛

未知的命運

明天依然要繼續

長長的江灘上清風起

靜靜聽鐘聲語

大鐘在高唱三鎮上空迴蕩

一次次迷茫總是有你在身旁

大鐘在高唱抬頭一縷朝陽

張開了翅膀綻放微笑在路上

大鐘在高唱三鎮上空迴蕩

陣陣鐘聲響一陣陣暖流滿胸膛

大鐘在高唱多少悲傷惆悵

一路上成長一路上賦予新希望

交通信息

乘坐捷運2號線,在“江漢路”站下車後,步行約5分鐘可到。乘公交9、30、56、68、207、212路,到”沿江大道武漢港“站下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