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時報

《江淮時報》創刊於1993年,現為周二、周五刊,對開4版。 主辦單位為安徽日報報業集團,由江淮時報社出版。國內統一刊號CN34-0053,郵發代號25-53。新改版的《江淮時報》是以報刊整頓為標誌的全國新聞出版改革有了實質性突破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基本信息

《江淮時報》創刊於1993年,現為周二、周五刊,對開4版。 主辦單位為安徽日報報業集團,由江淮時報社出版。國內統一刊號CN34-0053,郵發代號25-53。新改版的《江淮時報》是以報刊整頓為標誌的全國新聞出版改革有了實質性突破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十多年來,《江淮時報》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內容上追求思想的深度和信息的廣度,風格上力爭做到“儒雅、大氣、亮麗”。改版後的《江淮時報》,在堅持突出“大文化”特色的宗旨下,努力把報紙打造成為“社情民意的視窗,政協委員的講壇;古今文化的長廊,儒雅大氣的品味;可管理性的視野,主流媒體的深度。”
在“兩會”中,宣傳報導工作得到了廣大政協委員的普遍稱讚,省政協領導給予了高度評價和鼓勵。田維謙副主席在批示中指出:“辦好報紙不容易,辦好《江淮時報》這樣政治性、時效性很強且人員少、條件有限的報紙更屬不易。在‘兩會’報導及時全面。尤其是評論和綜述,緊緊抓住社會的熱點和委員關注點,及時而生動,厚重而大氣。”
具體體現有以下幾個特點:
全員上陣,全力以赴。本報采編人員共6人,全部投入到會議報導中,鑒於今年省政協共有6個住點,攝影記者和負責程式報導的記者無法住點,經過協商,又抽調出發行部主任負責一個點,並讓實習生在記者的帶領下進駐一個點,由此達到超負荷狀態。此外,由於本報是采編合一,所有人員在點上採訪結束後,立即返回報社寫稿、編版。
集中報導,形成聲勢。在會議開幕前,集中編髮了省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以來常委會和提案委員會工作綜述,以及各專委會2008年工作總結和2009年工作要點,為會議的召開營造了氣氛,也為委員審議兩個工作報告提供了詳實的素材和參考。會中,做到每兩天送一期特刊上會,全面而及時地反映會議盛況和委員們參政議政的風采、精神面貌,尤其在二次大會和三次大會後,時報拿出足夠的版面,將委員在發言席上的聲音在第一時間傳遞給讀者,也在最快的時間內將省領導的批示以通訊形式傳達給委員和社會各界,成為所有送上會場的報紙中報疊最厚、信息量最大、觸角最全、聲勢最大的媒體。
凸現特色,深度挖掘。在會前策劃時,要求所有記者要通過深度報導反映委員的“智力密集、人才薈萃”特點,多做綜述性報導,圍繞委員所關注的事關安徽發展與崛起、對民生的關注等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度挖掘。會議期間,記者們分別圍繞應對金融危機、返鄉農民工就業、城鎮居民住房、參與泛長三角分工合作、保障就業、促進非公經濟發展、保障三農等熱點問題,做了近10個專題報導,每一個選題都採訪了至少三名以上的委員,並結合現狀進行分析,有理有據,有力地凸顯了委員們對社會的關注、對問題的深入思考、真知灼見,使之成為本次報導最大的亮點,也成為本報最大的特色之一。比較出彩的幾篇綜述是《保障充分就業是當前頭等大事》、《委員建言呼籲政府重視解決》、《關注農民工返鄉四大熱點》、《安徽,借金融危機崛起》、《挺起腰桿入“泛長”》、《讓居者有其房》、《農業強省呼喚四大體系》等產生了極大的反響。手法多樣,觀點鮮明。在做綜述性深度報導的同時,要求每篇綜述都要配一篇“記者手記”,用簡明扼要的文字點明記者的觀點、介紹觀點背後的故事,或者補充介紹背景,起到了很好的“畫龍點睛”的作用。這樣的言論和其他時評一起,成為本次報導的第二大亮點,觀點鮮明,凸顯了政協特色、時報特色和時代特色。如《超越對手於“彎道”》、《自強,才有自尊》、《眾人同心托大梁》、《愛心呼叫轉移》、《2008,我們同在現場》、《2009,我們一同跨越》、《紙上與心上》、《讓教育回歸“育人”》、《為農民工分憂》、《好政策還需要快落實》等,從不同的方面既點出了本次大會委員關注的焦點,也美化了報紙版面,展示了報社采編隊伍的實力,更重要地,是營造了大會關注民生、關注發展的濃烈色彩。
此外,本報今年首次開設了“聲音”欄目,精心擷取委員在小組發言、接受記者採訪、撰寫提案和建議時的精彩語言,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通過這些精當的短語,呈現委員的社會精英角色和對社會問題的獨到見解。摘取《政府工作報告》中精彩的語句,凸顯政府對民生的殷切、對發展的急切。這些“聲音”和花絮一起,成為今年“兩會”報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